職場中有種常見現象: 同樣一份工作,有人做得順風順水,有人做得步履蹣跚。
其實大家能力差距不大,可境遇卻天壤之別。
久而久之,前者對工作越來越有激情;后者對工作,則是越來越不順心。
有那么一刻,當情緒掙脫了理性束縛,工作不順心的結果,往往會導致賭氣裸辭的產生。
你說這很不公平,自己憑什么沒有好結果?
我說你太沖動,除了裸辭,其實還有別的選擇。
是的,你沒聽錯。裸辭,并不是你工作不順心的終點。
客戶事多、同事矛盾、領導挑事,是工作不順心的主要原因。但這并非是個人恩怨,而是職業身份導致的。
什么是職業身份? 我給你舉個例子:
在生活中,人們大多都表現得無拘無束,平時有喜怒哀樂,也崇尚追求自由。
這是社會,賦予你的身份。
工作后,人們一方面要出售自己的時間精力,另一方面,還要努力成為公司所期待的樣子。
這是工作,賦予你的職業身份。
換句話講,職業身份會“約束人性”,公司文化教育你要拼搏、投入、敬業、積極。
雖然這是好事,但你失去了表露真實情緒的機會,就像是成長的代價。
工作中,人們所謂的獨當一面,所謂的樂觀積極,不過是將苦楚埋藏在心底。沒有誰是容易的,大家都在承受著委屈,只是不說罷了。
所以,只要你開始工作,感覺不順心這很正常。 而成功,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藥。
為何這么講?
因為在人們眼中,成功的作用是為自己承受的委屈找個“排氣口”,當它來臨的那一刻,就感覺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有些人,正是利用成功獲得正向反饋,嘗到了甜頭,才能規避“不順心”帶來的影響。
可現實是殘酷的。
選擇裸辭的人,大多都經歷了為工作付出一切,拼盡全力,最終卻沒有好結果。然后感覺天塌了,自己也待不下去了。
他們對成功的執著,最后成了對內心的摧殘。
倘若你也經歷了類似狀況,沒法用成功治愈自己的“不順心”,此時的出路,就是在過程中尋找機會。
雖然成功與失敗的結果,你無法改變。但你可以改變過程。好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成功的結果。
所謂好的過程,并不取決于錢多、事少、離家近,而是取決于參與感。
換句話講,這也是促成“工作順心”的前提條件。
什么意思? 我給你舉個例子:
周末你出去跟朋友聚會,假設大家都很開心,能聊到一塊去,也能玩到一塊去,這時你會覺得大伙是集體。
因為你參與其中了。
換個場景,如果是跟客戶聚會,對方在飯桌上閑扯、吹噓、侃大山,你看不慣,就會感覺渾身難受,如坐針氈。
因為你沒參與到其中。
同樣的邏輯,回到職場。所謂順心的工作,就是你能發揮能力,通過參與其中,與同事達成一種合作默契。
倘若你沒參與其中,整天只是打雜,就很難融入到集體,導致自己游離在團隊之外。
這時的你,只能算是個體。并且個體的訴求,是以尋找集體為目標。在這找不到,就得出去找。
所以跳槽、裸辭的想法,才會在自身缺乏參與感時,頻繁產生。
但這種方式,不能解決問題。
你覺得現在的工作不好,但好工作, 大家也都在找,你能競爭過別人么?你覺得領導同事不行,但在對方的角度,人家可能還會覺得你不懂事。
或許你當前的不順心,與缺乏參與感,都是領導的責任。但咱無法改變領導,只能自己爭取參與的機會。
至少,先強大自己,培養好所需要的能力。
對此,我總結了一個公式:實現參與感=積極主動+厚臉皮。你不是大腕,機會不是等來的。主動做,別想太多。
你不是小孩,臉皮沒那么薄,修煉到“不要臉”的境界,機會就來了。
沿著這個路徑,你肯定想問,除了以上這些,有沒有具體可以實踐的辦法?
當然有。
秘訣就是,調整你的工作方式。
所謂調整工作方式,重點有5個方面,分別是清晰目標、降低期望、持續溝通、驚艷表現、建立信任。
什么意思? 咱 們一個一個說。
(1) 清晰目標:
相信你在工作中,聽過許多目標管理的方法。公司開會時,也會明確說這個。 但后續的執行效果,未必就會好。
為什么?
因為目標管理的本質,是公事公辦。你清晰目標,也是為公司做事。
就算自己非常敬業自律,倘若內心感受不到做這個事的意義,積極性多少都會差一點。
換句話講,若想找到做事的意義,你要將目標與自身利益相關聯。
例如: 做這個任務,可以提升自己哪些短板?
服務這位客戶,可以從對方身上學到哪些東西?積累哪些屬于自己的資源?
把事辦好,通過優異的表現,是不是能在公司里找個對象?
以此類推,你要先從心底說服自己,后續才能發揮出,目標管理的效能。
(2) 降低期望:
作家吳軍講過一個例子:
在國外的駕校,教官們會傳授一種“防御性駕駛”的概念。意思是,除了你自己要遵守交規,你還要防備其他人違反交規。
就像你開車等紅燈,按常理來講,綠燈亮了就能走。可這時要是有別的車闖紅燈,那就危險了。
所以在過路口時,就算前面是綠燈,你也得瞅兩眼側面,看看有沒有車沖過來。
同樣的邏輯,在工作中有些事看著簡單,有些同事看著非常靠譜,可誰也保不準后續會發生什么。
你對他們的期望,要保留一些緩沖空間,例如工作出了新問題咋辦?同事掉了鏈子咋整?
就算自己不能未卜先知,也要做好適當準備。
要記住,驚喜與驚嚇,只有一字之差。
(3) 持續溝通:
對于溝通這一點,我的個人體會是:別高估旁人的理解能力,別低估誤會產生的破壞力。
什么意思? 我給你舉個例子:
早上你跟領導匯報工作,中午跟同事對接進度,然后晚上發現了新的問題,你覺得他們能理解,所以就自己調整了。
其實他們并不理解。
你跟同事合作完成任務,因為自己的疏忽,導致對方多干了一些活。你覺得以自己跟對方的關系,同事不會介意。
其實同事很介意。 為什么?
因為職場溝通,是一種持續性的過程。溝通不及時,是產生問題的過程。
大家都很忙,沒人會整天關注你。 所以寧可墨跡千遍,也別遺漏半句。
(4) 驚艷表現:
如果你想告別打雜的角色,想讓自己的價值得到認可,就找準機會輸出一次驚艷表現。
什么意思? 我給你舉個例子:
咨詢行業有個詞叫bench (板凳) ,意思是在兩個項目之間的空閑階段。
也因為大家做項目組隊時,都愿意找擁有資深經驗的 顧問“入伙”。所以年輕咨詢顧問坐“冷板凳”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這時,他們如果想快速成長,首先就要積極爭取項目機會,用表現建立口碑,就算是打雜也要認真做。同時樹立自信,該表現的時候,絕對不慫。
或許你會覺得,這很自大。 但實際上,這就是自信。
自信的理由是什么呢?
因為今天的你,由過去的經歷決定,這是存量。而將來的你,由之后的時間決定,這是變量。
打雜只是一種過程,驚艷表現則是一種跳板。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心,發光是遲早的事。
當你感覺缺少自信時,不妨問問自己:
“你憑什么認為自己不行?”
“就憑過去的經驗么?”
“拜托,那都是過去時了,在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5) 建立信任:
作家肖恩·埃科爾講過一個例子:
有兩位律師,一同競爭晉升為合伙人的機會。因為她倆都很優秀,所以在面試過程中,公司這邊的面試官,總會先夸獎一番。
第一位律師聽到自己被夸獎,立刻就解釋說團隊其他人也有貢獻,功勞不是自己的。
第二位律師聽到自己被夸獎,則是沒有提到團隊的貢獻。
所以你猜,她倆最后誰晉升了? 第一位晉升了。
公司高層說,她之所以成為合伙人,不僅因為優秀,還因為她對公司有益。
所謂有益,就是你跟團隊建立了一種信任感,大家相信你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獨吞功勞。
畢竟,有功勞,攬給自己。有責任,推給大家。這很敗人品。
如果功勞真屬于一個人,一人就能干完所有工作,領導就不會雇其他人。
既然領導雇其他人了,就說明工作中,需要大家一起協作、努力。
該是誰的功勞,就是誰的,你只需要顧好屬于自己的那一份。
這樣,距離實現工作順心的目標,也就不會遙遠。
共勉。
[1]《大潛能》作者:肖恩·埃科爾。
[2]《見識》作者: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