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都好奇,那些高大上的咨詢公司背后,有沒有什么神奇方法。也有同學買了《金字塔原理》,可這本書看起來頗為晦澀。很多同學看完了,就記得開篇的:食品分成單奶、水果、蔬菜三類。然而這個玩意和數據分析有啥關系?到底該如何進行結構化問題分析?
整本書很長長長,今天挑重點,用最通俗的語言給大家分享一下。實際上,結構化分析,并非只有“分析”一步。而是包含了梳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步驟。所謂“好的問題是成功解答的四分之三”,正是此道。
梳理問題的時候,最大的忌諱,就是:提問人說啥,回答者傻乎乎記啥。很有可能對方只提及了問題某一方面,漏掉了一些信息。想要系統化梳理,可以用SCQA方法。
SCQA,即 :
S:Situation 情景
C:Complication 沖突
Q:Question 問題
A:Answer 答案
進一步,又可以分作:
1、現狀
2、困擾
3、非期望結果(R1)
4、期望結果(R2)
5、R1和R2的差異,產生沖突(C)
通過梳理,把問題放置在一起具體場景里,就能看清楚:
到底有沒有問題?
到底是多大的問題?
解決到啥程度算結束?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完整的問題描述,如下所示。相比之下,我們最常聽到的:“為啥DAU又雙叒降了?”就是一個典型的三無問題。
然而,很多公司的數據分析,就是從這種不清楚的問題開始,然后把寶貴的時間消耗在無休止的排查,最后發現:
“這是正常波動”
“埋點動了,沒人上報”
“推送系統bug了,沒人上報”
甚至分析ppt還沒寫完,指標就漲回去了……
╮(╯▽╰)╭
因此梳理問題的第一步,就是確保S和C足夠清晰。現實工作中常見問題是:
有現狀,無困擾
無現狀,有困擾
有困擾,無預測
有預測,無期望
(如下圖)
總之,問題描述丟三落四,也難怪做分析的時候無法形成假設,找不到評價標準了。這一點大家切記切記。
在開展分析的時候,最重要的區分是:是否有初始假設!有假設和無假設,完全是兩個思路。
在無假設的時候,就像大海撈針,并不知道問題的根源,也不知道能怎么解決問題。此時想解決問題,只有用:標桿分析法。
1、樹立標桿:行業內標桿是誰?
2、分解標桿:標桿是怎么做的?
3、對照標桿:參照標桿,我司差距在哪里?
4、形成方案:如果條件足夠,直接抄標桿做法。如條件不夠,參照標桿的思路。
5、評估方案:如果可行,設監控指標,投入執行;如不可行,更換標桿。
這套方法,是最適合分析人員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分析人員強在分析,弱在執行。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標桿直接復制,就節省了分析人員學習業務的過程,那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這種方法的缺點也很明顯:緩慢、笨重、經驗主義。很有可能分析人員總結了半天,自以為收貨滿滿,結果在業務看來,這都是“常識”“我早知道了”。并且,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找到標桿,也不見標桿都管用。
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更推薦有假設的方法。
1、提出假設:對問題來源/解決方案提出假設
2、分類假設:構建分析問題的邏輯樹,把假設歸類
3、驗證假設:利用數據/實驗,驗證假設真偽
4、得出結論:撇除證偽假設,聚焦能論證的問題
5、形成方案:針對已論證的問題
這種方法能避開業務已知的情況,直插重點。并且,站在分析的角度,證偽比證真更容易,因此能更快形成分析結論。
當然,這種方法也有缺點,就是需要業務對問題有足夠的認識,能提出假設。同時,需要分析人員,有足夠強的邏輯能力,梳理假設。因為業務直接扔給你的假設,很有可能是自相矛盾,混亂不堪的……(如下圖)
此時需要用MECE分析法,把問題邏輯梳理清楚。之前已有類似分享,有興趣的戳:{MECE分析法}
分析完畢之后,可以著手解決問題。注意!并非所有時候,業務部門都是束手無策的,有可能他們已有應對預案。因此想解決問題,首先要知道業務部門的工作狀態。
這里有四種基本狀態:
1、完全不知道怎么辦?
2、有ABC方案,不知道選哪一個?
3、有A方案,但是不確定行不行?
4、有A方案,確定不行!還能有什么方案!
這四種狀態下,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不同的。
顯然,最難搞的是狀態1,完全沒想法,只能先找想法。此時可以把分析階段整理好的思路用上:
1、不帶假設情況下,看標桿是怎么做的,嘗試復制標桿做法
2、帶假設情況下,先把假設指向的問題來源解決掉,再看問題還存在不
第二難解決的是狀態4。知道XX方案不行,也算是半個答案,起碼它縮小了探索方案的范圍,知道哪些方案是明確不行的。此時操作和應對狀態1是一樣的,用標桿分析法或者MECE分析法。探索解決方案
第三難解決的是狀態3。在已有方案情況下,檢查2點:
1、方案本身可行性(時間、成本、質量)
2、方案是否能解決問題(預測結果)
其中,方案本身可行性檢查較為簡單,熟悉業務的話可以很快確認清楚。預測方案是否能解決問題,有2個基本方法:要么,看歷史數據,如果歷史上有類似項目,可以把當時的效果拿來做參照。要么,做測試,先測試一下,看看效果是否達預期,再大規模推廣。經過分析如果方案可行,能解決問題,直接上就完事了。如果不行的話,再退回到狀態4,探索其他方案。
狀態2是最容易解決的,已有三個方案,直接比較三個方案的可行性與預計效果即可。
當然,很有可能探索方案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一個:發現線索-驗證-失敗-再發現的循環,因此上述分析過程,可能會循環往復,開展多輪,直到結果讓人滿意為止(如下圖)。
長期以來,人們對分析工作有深深地誤解,以為做分析的都是身穿道袍、腳踏祥云、仙風鶴骨的神仙,無需別人多言,只要掐指一算就能得出答案……似乎會分析的人是不需要做具體工作,不需要了解細節的。
恰恰相反!正兒八經的分析工作,恰恰是建立在非常細節的梳理問題,非常細致的梳理假設,非常詳細的拆解標桿的基礎之上的。
工作做得越細,收集的真實信息越多,越容易接近真相。工作做得如此之細,以至于不懂行的人會問“至于嗎?有必要嗎?我看差不多啦!”而很多優質的分析,正是建立在拒絕“差不多啦”之上的。
做分析的本質是建筑工,要一磚一瓦的打地基,不是算命師傅,切記切記。
然而在今天,還有另一個趨勢,就是把算法當做神仙法器,總覺得只要輸入幾個簡單的數據,法力無邊的算法就能得出超牛逼的商業洞察……好吧。感興趣的話,本篇集齊60在看,下一篇,我們來分享,算法到底是怎么在商業領域發揮作用的,敬請期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