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虧錢后都會思考一個問題:
股票整體下跌時,錢去哪兒了?我虧的錢到哪兒了?
有一種解釋是,有人虧就有人賺,虧的人被高位套現的人賺走了,之所以股票整體下跌,是因為高位套現的人,跑了。
這是一套基于流動性的解釋,非常符合直覺,有錢進來,股票就漲,大家一起賺錢,有人跑了,股票就跌,留下來的人都虧錢。
如果可以這么解釋的話,是不是說,不需要企業業績增長,只需要源源不斷地有錢進來,股市就一直漲呢?
“流動性與風險偏好”系列的第一篇《一月市場流動性之謎》,我總結了春節前后市場流動性寬松,但股票下跌的原因,在于投資者對企業基本面看空的預期。這里的“流動性”是場外的流動性,整個社會經濟的流動性,那股票的流動性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有兩種定義的角度:
狹義的定義就是,股票賬戶里資金賬戶的錢,很明顯,它直接受場外流動性的影響。
廣義的定義是“資金賬戶+股票市值”代表股票市場的資產總量,這才是我們更容易感受到的流動性——牛市永遠有用不完的錢在“買買買”,熊市永遠有賣不完的股票在“賣賣賣”。
為什么一定要區分這兩個定義呢?因為對流動性的各種爭議,都是“名詞解釋”的爭議。不區分這兩個定義,就看不到股市流動性的真相。
為了方便理解市場,我們假設有這樣一個股票市場,只有甲、乙兩個投資者和A、B兩家上市公司。
假設兩家公司各1個億流通市值,甲乙兩人各總資產2個億,其中現金1億,市值1億,甲持有股票A,乙持有股票B,此時,市場的整體倉位水平就是50%。
有一天甲在跌停板上把股票A全部賣給乙,乙在跌停板上把股票B全部賣給甲,此時甲乙的倉位是多少呢?
由于兩支股票都是跌停價成交,買入賣出的金額都是9000萬,所以收盤后,股票縮水了10%,市值僅9000萬,現金仍然是1億,兩人的總資產分別為1.9億,股票倉位下降到了47.4%。
假如第二天,兩人再這么賣一遍,總資產下降至1.81億,倉位下降到44.8%,
第三天,總資產1.729億,倉位下降至42.2%,現金始終是一個億。
可能有讀者想問,現實中哪有這樣的事,既然要在跌停板上賣股票,那為什么同時又要買回來呢?
不妨假設有N個投資者,第一天,甲把股票低價賣給乙,因為甲認為有風險而乙沒有發現風險。第二天乙也感到有風險,又把股票賣給丙,丙買了后就后悔,第三天又賣給丁,就這樣賣了一輪,股價下跌了10%,所以甲覺得風險釋放了,又買回來。
這就是現實投資中的“風險偏好下降”,對股價的影響機制是,投資者預期未來的價格會下降,而出現了大比例的“主動性賣盤”和“低位買盤掛單”,導致股價紛紛下跌。
如果反過來,市場風險偏好上升時,股價上漲,結果是:現金總值不變,股票市值不斷上升,倉位也不斷上升。
上述過程理論上是無限的,不需要有新錢進入市場,僅僅靠提升風險偏好,股票倉位可上漲至無限接近100%,下跌時可無限接近0%。
總結一下,這種單純由“風險偏好下降(上升)”導致的下跌(上漲),有三個特點:
特點一:狹義流動性不變
因為所有投資者的現金總量是不變的,所以狹義流動性沒有變化。
特點二:廣義流動性變化
股價上漲或下跌引發股票總市值上升或下降,總資產代表的廣義流動性也隨之變化。
股票市場的現金總量受外部流動性,即m2的量直接影響,無論是“寬信用”,還是“寬貨幣”,影響的都只是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狹義),但與市場風險偏好無關,因此不能直接引發市場的上漲。
特點三:市場風險偏好總是與市場總倉位相匹配
這個特點后面再分析。
股市有句老話,“市場不缺錢,只缺信心,有了信心,錢自然就來了”,這里的“信心”指風險偏好,這里的“錢”,指的不僅僅是狹義流動性的現金,更主要是指總資產。
銀行可以通過“貨幣乘數”創造社會總流動性;事實上,股票市場也能創造流動性,通過“風險偏好的上升”,交易價格上升導致的市場總資產上升,而創造出的流動性。
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如果流動性(狹義)增加,而風險偏好不上升,那股指會不會漲呢?
還是前面的案例,A、B兩公司各1億市值,甲乙兩人現金各1億,市值各1億。
現在,甲乙各增加了現金0.1億,到1.1億,則兩人的總資產上升至4.2億,股票倉位下降至47.6%。
假設現在是風險偏好下降期,第二天以跌停價買了對方手上的股票,此時,兩人手上都是現金1.1億,市值0.9億,兩人的總資產(廣義流動性)下降至4億,總倉位下降至45%。
假如現在是風險偏好上升期,第二天以漲停價買了對方手上的股票,此時,兩人手上都是現金1.1億,市值1.1億。兩人的總資產(廣義流動性)繼續上升至4.4億,總倉位回升至50%。
由于指數是由股票市值計算,流動性(狹義)的增加,并不會推升指數,所以前面的問題答案很明確,只要風險偏好仍然不變,不管流動性(狹義)如何變化,指數都不會變。
決定指數漲跌的仍然是風險偏好。
所以,“寬信用無熊市”這句話,在邏輯上并不成立。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放水就可以讓大盤漲,那就不存在日本股市失落的二十年,去年土耳其將是全球漲幅第一的市場。
市場對于流動性解釋有點過度依賴了,比如兩個對牛市的常見理解。
問題一:2020年的大牛市是放水放出來的嗎?
2020年的大牛市并不是放水放出來的,仍然是由風險偏好推升的,全球央行釋放的流動性,只是在火上添了一把柴。
春節后到6月,疫情剛剛傳播到全球時,當時幾乎沒有人想到疫情會延續如此長的時間,所以在風險偏好短暫的快速下降后,投資者用以前的經驗,將之視為一次性事件,不影響世界經濟的長期運作,而此前的恐慌挖了一個超級大坑,自然要先把坑填上。
等到7月把坑填上,投資者開始意識到疫情不會那么快結束時,大家又發現,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可控的,消費能力依賴各國政府發錢,制造能力依賴中國頑強的制造業,那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事實也證明,除了少數行業,大部分公司又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正常經營水平,這個風險偏好的上升是有道理的。
問題二、2015年的牛市是放水放出來的嗎?
由于2015年是天量社融增速,同期企業利潤又不斷下降,故2014~15年的牛市被稱為“大牛市”,認為是放水引起的“人造牛市”。
但參與過2014~15行情的投資者應該都記得,雖然企業業績差,但政策鼓勵資產重組,傳統企業紛紛轉型新經濟,市場并不是瞎炒“流動性”,而是預期資產重組給企業帶來的巨大變化,這是一種典型的由微觀基本面的劇變帶來的高風險偏好。
2014~15年的牛市也被稱為“杠桿牛”,表面上看,杠桿代表流動性增加,但投資者是因為預期股價上升而加大融資杠桿,幾乎不會持有現金,代表倉位突破了100%,相當于提高了市場風險偏好水平。
下行的經濟增速和高信心并不矛盾,主要是對政策、對上市公司的前景有信心,這個現象同樣出現在2021年。
去年的融資同比增速從2月開始不斷下降,屬于標準的緊信用,外部流動性不斷收緊,但去年的整體市場收益率還不錯,其原因之一正是在政府積極推動“雙碳政策”背景下,相關行業的高增速預期帶來的高風險偏好。
所以,一旦政策開始“糾偏”,市場風險偏好就會急劇下降,正是1月份外部流動性好轉,但市場下跌的直接原因。
當然,“寬貨幣”特別是“寬信用”下,市場上漲的概率更高,那不是流動性直接推升市場,而是通過兩個“風險偏好傳導機制”實現的:
第一、“寬信用”讓投資者預期企業盈利回暖,從而提升風險偏好。
這也是上一篇文章《一月市場流動性之謎》的核心內容,但它產生作用的前提是投資者從微觀層面感受到企業的真正融資需求和資本擴張速度的回升,從而風險偏好上升。這才是當下市場社融數據上升,市場卻不領情的原因。
第二、“寬信用”總會有錢流到股市上,導致股票市場總現金量上升,從而讓股票倉位被動下降。
而這個機制正是前面說的第三個特點:市場風險偏好總是與市場總倉位相匹配。
大部分人在風險偏好下降時,會降低股票倉位,從個人的角度理解是為了賣股票。但如果站在整個市場的角度看,有人賣必然有人買,實際倉位降低不是因為賣股票,而是股票市值下降,而持有現金不變,導致倉位水平被動下降。
風險偏好就代表市場整體內心的焦慮程度,倉位就像緩解焦慮的藥,當焦慮提升,就要降低倉位去適應當時的焦慮水平。所謂“擇時策略”,就是要用合適的倉位水平去適應與應對市場風險偏好(不是自己的風險偏好)。
而現金增加讓股票倉位被動降低,市場焦慮自動緩解,不需要通過低賣低買,這就是“寬信用”對市場風險偏好的第二個傳導機制。
降倉位就像服用抗焦慮的藥,市場總是要把倉位調整到風險偏好相匹配的地步,這個過程就形成了市場的波動。
風險偏好有兩種基本的運動形式:
一、短期波動
理論上說,風險偏好不變,市場指數就不會變化。但真正的投資中,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是分層的,有些風險偏好高,有些偏好低。
當市場交易以高風險偏好提高的投資者為主時,指數就會短期上漲,漲到一定程度,市場交易者就漸漸變成降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為主,指數會短期下跌。
這就形成了指數的短期波動,背后是倉位的小幅波動,其倉位的中樞即指數波動的中軸。
二、中期變化
但當宏觀經濟基本面的變化被部分投資者感知后,其風險偏好的中樞位置會發生變化,指數就會突破波動區域,形成市場的中期趨勢。
所以,一波高過(低于)一波的持續上漲(下跌),背后是整體風險偏好中樞趨勢性的變化而非波動,大概率代表著宏觀基本面的變化,投資者一定要尋找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認為是“市場先生發瘋”。
流動性對于市場的影響是滯后的,經濟的影響是預期前置的,所以在流動性發生拐點和經濟發生變化中間的這一段空白,往往出現宏觀與股票實際趨勢的背離,成為宏觀策略超額絕對收益的來源。
由于我國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系,有時這種變化會非常劇烈,引發的風險和收益都是決定性的。
先總結一下前面的內容:
1、無論是“寬信用”,還是“寬貨幣”,影響的都只是股票市場的現金,與市場風險偏好無關,因此不能直接引發市場的上漲。
2、股票市場可以通過“風險偏好的上升”創造流動性,2015年和2020年的牛市都是各種原因引發的“風險偏好上升”。
3、市場總是要把倉位調整到與風險偏好相匹配的地步,這個過程形成了市場的波動。
流動性因為有各種各樣的數據,被認為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風險偏好只是一種心理反應,不被注重。但在實際投資中,數據的影響是間接的,是通過風險偏好來實現的,風險偏好才是一種決定性的力量。
在上一篇中指出,倉位是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貨幣是央行的風險偏好,信用是銀行的風險偏好,債務與投資是企業的風險偏好,消費是國民的風險偏好。
央行是所有貨幣的源頭,國民是所有需求的源頭,當所有的人都在高風險偏好時,大家都在賺錢花錢、花錢賺錢,實際上賺的都是政府創造的貨幣幻覺,花的是“明天會更好”的風險偏好上升的錢。
現代金融是基于整個社會風險偏好不斷上升和貨幣乘數效應的大泡泡,而股票市場就是這個大泡沫上由投資者風險偏好決定的小泡泡。
時間的朋友們,并沒有特權,賺得也是泡沫的錢,是在一堆易破的泡泡中,尋找持續性長一點的泡泡。
投資者要么遠離這個是非之地,要么謹慎地參與,感受周圍風險偏好的變化,賺當下的錢。
當然,要做好投資,還是要更具體地理解市場的風險偏好是如何形成的,這個系列的第三篇,我會結合當下的市場,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市場觀察系列
2022-1-22022年,港股有“抄底”機會嗎?
2021-9-26消費什么時候能好起來?
2021-7-25牛市已經兩年半,A股也能漲十年嗎?
2021-2-28牛市結束了嗎?5000字解析未來風格的四種變化
2021-1-32021年,A股的“四大殺器”
2020-11-29A股定價全球化之后的一個巨大風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思想鋼印”(ID:sxgy9999),作者:人神共奮,36氪經授權發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