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成為真正厲害的人?
就像一顆種子,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怎樣的種子,然后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土壤,再去積極汲取陽光、雨露和水分,扎根生長,直至枝繁葉茂。
同樣地,放在每個人的職業發展情境來說,每個人就像一顆種子,選擇適合的職業和環境:
首先要認識自我;
其次要選擇符合自己價值觀、能力、特質及興趣的土壤;
接下來就是在具體的事務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激發自己的潛能;
最終像一棵樹那樣,在某個領域扎根、生長,直至開花結果,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才是我們職業生涯規劃師眼里真正的“成功”。
從這個衡量標準來看,如果一個人在不適合自己的軌道上努力甚至死磕,倒不是說這個人一定沒有成功的希望,只是從投入產出比方面去考量,可謂“事倍功半”。
如果一個人在一個職位上苦苦努力了多年依然無法勝任,這個時候則需要停下來,好好回望過去的職業經歷,分析下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只有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才能設立可以到達的職業目標,有了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再做出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兩年多前,一名來自北方的姑娘Cassie(化名)懷著滿腹困惑前來找我咨詢。
從Cassie履歷上看,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姑娘,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優異,985高校英語系研究生學歷。
畢業后的Cassie先是進入了一家外企做總經理助理,一年半之后跳槽去了家知名英語培訓機構做教務工作。
一晃四年多下來,Cassie的工資并沒有明顯的增長,擁有高起點的她,反而越來越沒有自信,變得越來越迷茫,她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想跳槽,但又不知道還可以做什么,或者說,不清楚怎樣的職業才真正適合自己。
按照她話說,她工作了四年,也真真熬了四年,覺得自己都快要得抑郁癥了,實在太痛苦了!
我常常和咨詢者或訓練營的學員們打這樣一個比方,就好比兩個人因愛情走入了婚姻,但決定這場婚姻能走多遠的,恰恰在于兩人的三觀是否契合。
這個原理放在職業選擇中同樣適用。
比如,一個對賺錢有強烈渴望的人,卻遵從父母之命選擇了穩定的體制內工作,必然會感覺渾身力氣無處施展處處憋屈;
而一個注重安全感的人,選擇了競爭激烈的營銷類工作,必然會受挫感滿滿處處碰壁。
在每個人的認知里,由于個人的成長環境及經歷不同,對于價值觀的追求自然不盡相同。
在Cassie這里,她天資聰穎,從小爭強好勝,加上家境優越,從來不曾為錢操心,因此,反倒是工作是否有挑戰、能否激發她的斗志是她最看重的價值觀。
而不論是總經理助理還是英語培訓機構的教務工作,無疑都是輔助類崗位,這類崗位注重的是按部就班做事,并沒有太大的挑戰性,所以天長日久,難免會磨滅她的斗志和激情,讓她倍感沮喪而無力。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叫做“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是無數的職場案例告訴我們的恰恰相反,那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人的優勢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你要愿意做一件事情;
其次你能夠做的不錯,從而獲得成就感;
接下來你才會深入研究,從而反復地獲取成就感;
最后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能力不斷予以強化,最終形成了你的核心能力。
就拿打游戲這件事來說。
你會發現現實中有人喜歡打游戲并且頗有研究,有人不喜歡打游戲所以談不上去研究游戲。
這里面有個核心的差別就在于——
你是否具備這樣的意愿,以及,你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做好它?
如果一個人有意愿打游戲,同時又能夠鉆研游戲的套路,不斷地在游戲中獲取勝利,這樣的人自然會在游戲中體驗到競技的快感;而如果一個人沒有意愿或者即便有意愿打游戲卻總是輸,自然就不會對游戲這件事形成穩定且長久的興趣。
這才是興趣的真相。
也就意味著,興趣這件事情,其實和能力密切相關。
回到Cassie的案例中來。
經過系統的分析,Cassie具有相當不錯的表達能力,英語掌握的相當不錯,專業能力也很棒,說話邏輯清晰、注重禮節,很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
而Cassie所從事的教務工作,主要內容就是協助上課老師做好課前準備:例如制定課表、通知學員按時上課、打印材料、準備相應的教具和課件,同時還負責學員的課后回訪工作,挖掘學員的轉班訴求,等等。
從工作內容和能力匹配情況來看,Cassie的溝通能力能夠得到一定的發揮,但是她的語言及專業優勢在這份職業中得不到發揮。
從Cassie的口中得知,原來,這家英語培訓機構是外教上課為主,她在這里做了兩年多,看不到職業前景,這是她焦慮的根源。
在我看來,一份適合的職業,是能夠契合你的特質,并能讓你做到“揚長避短”。
經過分析得知,原來,Cassie的實感偏弱,直覺和思維能力較強。
也就意味著,對于現實問題的細枝末節,Cassie的敏銳度低,因此在助理類工作中,她體會到的是深深的挫敗感。
經過評估,在Cassie的特質層面,這份工作的70%左右的內容用到的恰恰是她的短板。
例如她的情感特質偏弱,導致她在和學員溝通的時候,過分關注事實,無法做到共情,導致學員投訴她服務不夠熱情,說她說話不好聽;而她特質里的潛在能力,例如創意力、想象力及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份工作中毫無施展的余地。
經過咨詢,Cassie對自我的認知有了客觀全面的了解,結合她之前搜集到的相關職業信息,我們通過系統的梳理和排查,確定了最終方向(涉及個人隱私,略)。
不久前,我的助理收到了來自Cassie的最新進展和消息。
不知不覺,離她上次咨詢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了。
咨詢后的Cassie順利應聘到了某機構任職,目前已經擔任主管職位了。
Cassie和我們不無感慨地說,曾幾何時,她對能力的理解過于狹隘和偏頗,她一度認為,所謂能力的重要標志,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但是經歷過這次職業轉型的她漸漸明白,原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句古訓是對的,每個人都要認識到自己的特質,因勢利導揚長避短,才能走出低迷的狀態,活出高效的人生。
看到Cassie的反饋,我感慨萬千。
是啊,無數的雞湯文告訴我們,如果一份工作讓你感到痛苦,沒關系,熬一下就好了,很多人不都是這樣熬過來的嗎?
但是我想問,但如果這份職業真的不適合呢?
難不成前輩走的彎路,也是值得我們效仿的嗎?
在我看來,如果一份職業讓你痛苦萬分,與其麻痹自我勸說自己“熬下去”,倒不如思考一下這幾個問題:
我熬下去的意義在哪里?
我熬下去能獲得想要的未來嗎?
憑我的能力,到底能不能熬下去?
......
如果還是想不清楚,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千萬不要不明就里地熬著,直至耗盡了最后的熱情和耐心,蹉跎了歲月,甚至熬出了心理疾病,那就太得不償失了。
“人的一生中關鍵的就那么幾步,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 《人生》
PS:如何認識自我、進行理性的決策?感興趣的朋友翻閱我的新書《能力突圍:職場加速成長的底層邏輯和方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趙曉璃,36氪經授權發布。
關鍵詞: 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