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顯示,市值最高曾達到約500億美元的美國互動健身平臺Peloton,近期股價暴跌超過80%,甚至引發了股東對于該公司及CEO的彈劾和不滿。事實上自2021年底到2022年,美國的科技股就一直處于震蕩期,截至當地時間2月6日,不僅包含Meta、蘋果、亞馬遜等熱門科技股的紐交所FANG+指數已在今年下跌10%,并且此前在疫情期間股價曾大漲的Netflix、Zoom等股票也均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其中,截至美東時間2月4日收盤,Peloton的市值已經跌至81.23億美元。并且據日前曝光的該公司內部文件顯示,其將暫時停止健身單車與跑步機的生產,原因是在這類產品在疫情期間的需求達到頂峰后銷量已持續下降。不過該公司CEO John Foley對于這一爆料信息表示,“這則消息是斷章取義的,沒有反映Peloton的戰略。我們將調整公司生產規模以改善我們的盈利前景,并優化整個公司的成本”。
根據Peloton方面公布的2022財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為8.05億美元、同比上漲6%,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虧損為3.76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的凈利潤則為6930萬美元。顯然,無論Peloton產品銷量下降是不是直接導致其停產的原因,但至少目前資本市場已經不那么看好這家公司了。
疫情期間“起飛”互聯網公司,如今風口已經褪去
事實上除了Peloton這類在線健身平臺外,此前在疫情期間乘上風口,但近一年來聲量大不如前的互聯網公司并不在少數。例如,海外在線房產信息平臺Zillow、在線教育平臺Chegg等企業的股價,就已相較于2021年初大幅縮水,而Clubhouse這一音頻社交平臺更是幾乎曇花一現。
而在國內市場,在線辦公、社區團購、生鮮電商等賽道,也曾在此次疫情期間一度成為互聯網行業的風口。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2021年社區團購領域的融資量分別為29起、35起、10起,其中2021年前五個月則僅為8起,明顯在數量上有著大幅的下滑。
同時據CNNIC公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在線辦公用戶規模達3.8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3506萬,網民使用率為37.7%。其中在線辦公細分應用持續發展,在線視頻/電話會議、在線文檔協作編輯的使用率均為23.8%。
但以這兩條賽道為例,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風口就已經有了褪去的跡象。其中,社區團購去年的10起融資中,有8起發生在前5個月,同時大量社區團購平臺,包括京喜拼拼、十薈團、食享會、呆蘿卜等也都在2021年進行了諸如區域調整、縮減或停運,甚至“老三團”之一同程生活更是在去年7月宣布破產。
據相關報道顯示,在2020年2月3日,也就是“云復工”的第一天,全國有上千萬家企業、近2億人使用釘釘開展業務;企業微信涌入的企業數量是2019年同期的3倍,并在2020年年底達到了1.3億的活躍用戶數;截至2020年3月,金山文檔及其相關協作產品的月活也突破2.39億、用戶增長則超過400%。
然而QuestMobile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21年9月釘釘的月活躍用戶數為1.96億、達到本年度的峰值,隨后依次是8889萬月活的企業微信、460萬月活的飛書。相較于疫情初期的高光時刻,在線辦公儼然已經從“必選項”回歸到了“可選項”,隨之而來的用戶數量也有所回落。
在此前釘釘方面舉行的未來組織者大會上,釘釘總裁葉軍就曾表示,“本來在線辦公市場的爆發可能還要等5年,但因為疫情大幅提前了”。但同時他也坦言道,“有多少用戶其實并不重要,我們關注的是有多少人愿意為釘釘去代言,也就是釘釘有多少粉絲,所以,釘釘要擁有獲取粉絲的能力。”
這顯然也代表著,在疫情過后,隨著市場發生變化,終究這些曾經處于風口的互聯網企業,也需要隨之進行調整與改變。
為了獲得更多用戶的青睞,以釘釘為首的各大在線辦公平臺均進行了產品的迭代和調整,并在基礎的辦公協作、云存儲、電子合同等功能之上,向更為完善且可定制化的組織管理工具發展。
其中,釘釘推出了一個新的概念“數字生產力”,主張開放生態,并開放了超過2000個API接口。微信方面也宣布企業微信、騰訊文檔、騰訊會議三款產品融合打通,推出全新的“上下游”功能,連接企業與上下游合作伙伴。而金山辦公則推出了金山數字辦公平臺,基于產品矩陣為各類企業構建專屬的數字化辦公平臺。
除此之外,借著“元宇宙”這股熱潮,微軟方面也推出了Mesh for Teams和Dynamics 365 Connected Spaces,結合混合現實,結合這一概念主打“沉浸式辦公”。
而社區團購與生鮮電商平臺,則開始試圖在細分市場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據商務部公布的信息顯示,在其對重點電商平臺的監測數據中表明,近期“全國網上年貨節”的預制菜銷售額同比增長45.9%。事實上自去年開始,包括叮咚買菜在內的平臺就推出了預制菜產品。
在產品路線更多地回歸標品化,且價格與其他渠道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包括應季水果、鮮花、海鮮產品等非標品則逐漸開始走向區域化與精細化。在銷售形式上,每日優鮮也通過全資收購在樓下,繼續發力無人貨架賽道。
從以上這些互聯網企業的改變不難發現,這些在疫情期間幾乎成為了“剛需”的產品,在后疫情時代已逐步開始進行調整。如今各平臺正在使出渾身解數來留住其用戶,并一改以往“燒錢換市場”的動作,試圖在盈利方面實現更好的表現。
但就如Zoom、Netflix等公司起起落落的股價,以及Peloton宣布旗下產品停產、減員的消息,顯然這些的現象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可能是市場期待的降低、可能是用戶需求的下降,也可能源于產品本身的問題。因此現階段比起此前盲目擴大市場份額,選擇收縮和調整也不難理解。
并且不可否認的是,無論社區團購、在線辦公、還是在線健身雖然都滿足了部分用戶的需求,但就像買菜等線下場景很難被替代一樣,這些曾經在風口的賽道同樣也需要跟隨市場的變化不斷去進行調整,才能跟上變化、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