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yè)」的現(xiàn)代又來秀肌肉了,這一次他們推出的是一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移動平臺,猛一看我還以為是純電平臺的縮小版,又或許它的靈感正來源于此。
其實這是現(xiàn)代造的一款四輪機器人,MobED (Mobile Eccentric Droid)。
它的主體是一個扁平的矩形平臺,可在其上放置各種工具,另有四個 12 英寸的充氣輪胎。每個輪胎都配備了三個電機,可以獨立控制。
借助這些電機和復雜的懸掛系統(tǒng),MobED 能夠以非凡的精度和穩(wěn)定性調整平臺的角度和行進路線,即使在不平坦的表面或坡道上行駛時,也能保持極度的平衡。
為了展現(xiàn)這一特性,現(xiàn)代在片頭位置就給 MobED 設計了「背著香檳塔上坡」的吸睛戲碼,有種成龍電影的感覺。
目前,該設備可以自主或遠程操作,設計用于搬運物體,但最終它可以用于「搬運」人。
在演示視頻中,MobED 可以通過安裝拓展配件變成嬰兒車、移動顯示屏。據(jù)悉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還將其當作攝影云臺,拍攝長時間的跟蹤鏡頭。
現(xiàn)代汽車集團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 Dong Jin Hyun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我們開發(fā)了 MobED 平臺,以克服現(xiàn)有室內引導和服務機器人的局限性,同時通過升級平臺的整體機動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它在城市中的實用度。我們也好奇著,MobED 的潛在用戶將如何擴大他們對平臺的需求和功能。
該機器人的最高時速為30公里/小時,內置2kWh的電池,充滿可支撐MobED行駛四個小時。
不過它究竟是如何實現(xiàn)自主行進?這還是個謎,在新聞稿中,現(xiàn)代沒有提到任何跟傳感器相關的內容,也未說明它是否具備自動駕駛能力,但就從演示視頻中看來,MobED 具有頗高的實用性。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造車很厲害的現(xiàn)代公司,其實在機器人領域早有造詣,畢竟在制造工藝上,造車跟造機器人有蠻多相通之處。
此前現(xiàn)代也推出過許多機器人概念產(chǎn)品,譬如專為外星環(huán)境打造的 Tiger X-1,它擁有一副酷似火星車一樣的外觀,因為他們的制作理念非常相近,都是為極端環(huán)境而造,突出一個耐造和輕便。它沒有座艙,而是利用模塊化設計幫助人類背負和攜帶工具,在難以行進的地形中穿梭。
人可以去到的地方,它可以去到;人去不到的地方,派它去到。正是有著一顆躁動的心,現(xiàn)代不僅專門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機器人技術的部門 New Horizons 工作室,而且在今年年初,以 11 億美元的價格,從日本軟銀手中收購了波士頓動力 80% 的股份。
現(xiàn)在看來,機器人是未來制造業(yè)的香餑餑,現(xiàn)代放長線投入這一產(chǎn)業(yè),也算是未雨綢繆了。
之所以說機器人是香餑餑,看看這幾年產(chǎn)業(yè)升級的新聞便可感知到。貝恩咨詢公司 (Bain & Company) 于 2018 年發(fā)布了一份《勞工 2030》的報告,其中提到了在本世紀 20 年代,在自動化浪潮影響下,當前工作崗位會減少 20-25%。
▲圖片來源:Bain.com
如今我們已然活在了本世紀 20 年代初,在 2020 年的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在崗人數(shù)驟減。
事實是工人少了,但崗位還在,而且在病毒陰云籠罩之下,這種情況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扭轉,但生活還將繼續(xù),于是在制造業(yè)方面,自動化進程加速推進。現(xiàn)實不完全是《勞工 2030》所說的那樣,不過自動化浪潮確實不可逆。
MobED 所提出的模塊化設計對整個機器人領域都有借鑒的價值,然而這種設計并非現(xiàn)代首創(chuàng),類似移動平臺機器人早已廣泛應用于物流行業(yè)。
這類機器人大多出現(xiàn)在物流倉儲端,由移動車體和載物托盤等部件組成,它們穿梭于倉儲架之間,跟機械臂配合著,進行取貨、調配、短途運輸?shù)热蝿眨徇\效率往往是人的 3-4 倍。還有一些機器人會在原本的移動車體基礎上,添加掃碼器、相機等視覺識別設備,用來統(tǒng)計貨品,向后臺發(fā)送補貨通知。
這些原本都是人的工作,而現(xiàn)在被這種硅基生物所取代,這是壞事嗎?對那些被下崗的個體而言,這當然是一個沉重的壞消息,但站在社會進程去看,這又是無可避免的事,難論其是好是壞。
不過目前看來機器人能做的工作,還是一些粗活,全自動化還遠未成熟,面對一些精細活,人的優(yōu)勢還在。
近幾年看來,機器人開發(fā)工作方向,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簡單地說便是將重心從人形轉向非人。大概還是十年前,我們看到的關于機器人的新聞,配圖基本上都是人形的跳舞機器人,他們的用途大多只為娛樂大眾。
而近期出現(xiàn)在我們視野當中的人形機器人,主要還是實現(xiàn)著治愈人類的功能,不管是迪士尼的 Groot 還是機器人護士 Grace,內核都是娛樂和情感療愈。
▲護理機器人 Grace,圖片來源:Evening Standard
而波士頓動力的 Altas 有著非常強的靈活性,憑借強大的平衡能力,他甚至學會了跑酷,但依舊是娛樂性大于實用性。
而機器人世界的另一端,非人形機器人的正蓬勃發(fā)展,并早已投身到服務人類的工作當中。除前面提到的 Mobed 和各類倉儲機器人,還有拆彈機器人、霧化消毒機器人、掃地機器人。
它們的外觀跟人大相徑庭,但卻因此變得更實用,以往人們總想將機器人造成人類的模樣,然而受限于形態(tài),很多功能無法實現(xiàn)。
如今轉變一下思路,機器人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實用。我們習慣把「Robot」一詞翻譯成機器人,然而機器人未必要像人。
開發(fā)人員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讓機器人有了更豐富的形態(tài),從設計伊始就想好了功能性,然后再考慮對應的最佳形態(tài),這成了當前機器人領域的主流開發(fā)邏輯,似乎這樣也更為合理。
然而隨著傳感器、視覺識別、材料學、力學等技術的發(fā)展,機器人的設計方向或許會再次向人形靠攏。 畢竟這個現(xiàn)代社會是人類建設的,我們所使用的機械、設施、工具等,都是按照人類的習慣而設計,機器人也不能免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PPSO”(ID:appsolution),作者:王志劭,36氪經(jīng)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