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工10多年只進過一個大公司,就是華為,后來離職換行業,倒不是因為去不了別的大廠,而是,我20多歲那會兒,就見識了大廠對35+職場人的殘酷。
當年在華為海外,認識了老陳。
老陳在阿爾卡特干了很多年,跳槽到華為大概是40歲,我比他早一年來海外,所以都算新員工。
那會兒業務發展很快,很快的意思就是加班很多,開會很多,而且大家犯錯也很多,因為很多事兒都是第一次干嘛。
被領導說個兩句,也是很經常的事。
我一個小年輕,領導說我我改了就是。
但是老陳不一樣,因為批評他的領導都是比他小很多的年輕人,一般也就30左右。
有時候老陳挨完罵坐回工位,訕訕沖我一笑。
我心里就一陣難受,就想我可不要30多40了,還被比自己小那么多的人批評。
這個念頭現在來看,是有些狹隘了,職場上只有職級高低,能力強弱,不該去考慮年紀和面子這些。
但如果成長夠快,不用去承受這些,豈不是更好?
說句題外話,因此把事情做到最好,讓領導挑不出毛病來,連罵我的機會都不給他,就成了我后來的習慣。
批評都還好吧,還有一個事兒是加班。
我和身邊的年輕同事加班都很猛,那會兒項目來了,連軸轉是常事,睡幾個小時又滿血復活。
但老陳不行。
雖然領導考慮到他的年紀,給的活兒都盡量輕松了,但很多時候他還是扛不住。
最明顯的就是開會打瞌睡。
有一次居然會場上打鼾,領導停下來,叫醒他,說老陳你先回去睡吧。
后來我離開代表處,幾年后聽說老陳也沒離職,只是職級還是很低。
這就是大公司對35+人的殘酷之處。
它并不是制度上有啥歧視性規定,而是從效率出發,一視同仁去要求每一個人。
年輕時候你扛得住,人一過35,就很難。
什么人適合進大廠呢?自然是年輕人。
這一點我還是挺幸運的,剛畢業就去了華為,公司拼命用我,我也不惜力氣,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關鍵是人年輕,挨得住。
所以大廠的好處我都占了。
一個是收入確實高,我入職第三年就在國內買房,首付家里一分錢沒拿,我爹媽說給我湊點,我說算了你們那點錢也差太遠,我自己來吧。
現在來看其實很傻很天真,這個話題以后單獨寫一篇吧。
當然了,那會兒房價沒有現在這么高,不過當時工作才第三年,哪有啥積蓄呢,我找同學和同事(好像是)六七個人借到了首付。
倒不是說我人品多好,而是確實掙得多。
人家都信任我,我一邊還房貸,一邊哐哐哐幾下就把首付都還完了。
收入是一方面,再一個是刷大廠光環。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廠有點像名校,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大廠,并不是想進去干一輩子,而是去“刷簡歷”。
做過招聘的同學都知道,應屆畢業生互相的差距其實沒那么大(不要太相信綜藝節目),但是從一堆簡歷里挑人出來,看學校還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這樣就理解什么叫刷簡歷了。
本身不是名校畢業,特別是學歷低的孩子,大廠就像是第二次高考,是社會給你發的一個沒有證書的畢業證。
后面再找工作,大廠經歷就很耀眼。
當然你干得開心,大廠天花板也夠高,一直干下去也不是不可以。
最重要的,還是更能長見識。
進去后,你看得到真正“大公司”是怎么運作的,如果能力強,運氣好,還能參與到某些以后可以拿去吹牛的項目里。
畢竟作為頭部公司,一舉一動整個行業都在看。
這些項目,基本上綜合了你在行業里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經歷過,以后面對其他項目你就不怵,心里就有底。
就像你經歷過海陸空立體作戰,再去打小規模的阻擊戰一樣。
再一個因為平臺好,起點高,外面跟你打交道的都是對方的精英,精英怎么做事,待人接物,也是大廠可以給你的寶貴體驗。
至于可以建立的人脈,大公司也比小公司豐富得多……不好意思,一聊就聊得有點跑題了。
說回主題。
所以一般年輕人只要你去得了,我都鼓勵去大廠。
人生中有一個大廠經驗,感受還是很不一樣的。
對于職場人在不同年齡,應該更加看重工作的哪些方面,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關于工作的“不可能三角”。
這三角分別是:收入、成長性、穩定。
你最多只可能得到兩樣。
很多人以為進大廠,是為了穩定。
其實大廠并不穩定,第一個是裁員太猛,比如最近年底幾乎每個大廠都有裁員,名字我就不點了,一搜網上全是,今天你剛拿大廠工牌,曬一張朋友圈,半年后說不定就成離職紀念了。
再一個,剩下來的人背的指標實在太高,壓力非常大,大到你根本承受不住。
進大廠你更應該看重的是啥?是成長性,也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幾點好處。
這就是為啥我旗幟鮮明地建議,職場人一過35,就不要去在意所謂大廠光環了。
第一,你承受不住,剛才已經說了。
第二,也沒必要。
為啥沒必要,因為你已經在社會上混了10來年,對自己有幾斤幾兩該是很清楚的。
不光你清楚,用人單位也清楚。
他們在意的是你這10來年究竟都干了些啥,有啥成績,至于你35+才進大廠,只會讓人家很奇怪你為啥又離開呢。
剛好前段時間跟一個粉絲聊天。
38歲的IT男銷售,被獵頭挖到一家做存儲器的經銷商,大客戶經理,干了半年覺得很不錯。
行業小眾,公司不大收入卻不少,而且壓力不大工作自由。
這時候接到另外一個offer,是一家大公司的to B業務擴張,急需行業資深大客戶銷售。
他跟我說,想了一宿還是拒了。
去了以后收入漲30%,但一定天天加班,壓力出奇,更別說像現在這樣接送孩子照顧家庭了。
我覺得就很明智。
年輕時追求激情燃燒;年紀大了,就是該放棄高收入,追求平穩成長和長期穩定,穩穩的幸福它不香嗎。
那最后聊一下,35+有沒有可以接受大廠offer的情況呢?
也有。
一個,是公司被收購。
最好是像之前,28歲財富自由退休的那個程序員郭宇。
人家的人生最關鍵的一步,是所在創業公司被字節跳動收購,他一進去就拿到高額期權。
2014年進入字節,2020年離開,6年間字節的估值飆漲了200倍。
就算只有幾十萬期權,乘以200倍身家也該過億了。
但這個真是要看運氣。
和郭宇一樣優秀的人,大公司里比比皆是,很多人還不是在亞健康里盼著歲末那點年終獎,一邊茍延殘喘,一邊帶薪摸魚。
再一個,也是更多的情況,就是你帶著團隊加入。
帶團隊加入大公司,一般都是被挖過去的,你的話語權就大得多,就不會像最開始的老陳那樣,作為一個小兵任人差遣。
在入職之前,還可以把條件談足。
說到底,大多數人35+,就不要指望在大廠里單兵作戰了,大廠之外世界大得很,哪里找不到容身之地呢?
最后,如果上述兩種情況你都不是,拿到大廠offer就是覺得非去不可,不去不甘心。
那我建議你先去做個體檢吧,不是入職體檢,而是非常全面的那種,好好把身體篩查一遍再做決定。
其他的沒有了,多保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格總在人間”(ID:I-Gargamel),作者:格總,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