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輕食連鎖品牌倒下了。
在中國經營近20年的餐飲品牌——新元素12月18日發出《通知》,稱因疫情因素進入破產清算流程。
《通知》中這樣描述新元素遭遇的困境:
一是,自2020年1月全國發生新冠疫情至今,公司運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難,門店經營遭受嚴重影響;
二是,目前已經處在出現嚴重經營虧損和陷入資金鏈斷裂狀態。
新元素按照相關國家法律規定,進入破產清算流程。
接下來,公司將陸續關閉新元素公司所屬門店,并陸續關閉中央廚房,行政辦公室運營支持部門。
《靈獸》致電北京地區的新元素華聯萬柳門店,門店員工表示,目前,門店還在營業,尚未收到閉店通知。如果接到通知,可能會正常營業到本月底,不確定下個月會不會正常營業。
“目前,菜品也不全,有菜單中一部分沒有。因為北京所有門店的菜品都是一個中央廚房統一配送,現在中央廚房已經關了,所以北京其他門店也一樣。”該店員工稱。
同時,北京地區的門店工作人員表示,儲值卡目前都可以正常使用,不過建議盡快消費。“若需要選擇退費,得撥打總公司電話,會有引導退費流程。”
上海的新元素門店也在陸續關閉中。
有媒體探訪新元素上海瑞虹天地月亮灣門店時獲知,門店即將在12月20日關閉,并貼出通知稱“由于儲值卡系統即將進行升級,為保證在升級過程中消費者的余額和消費數據不受損失,建議將已購買的禮品卡及隨卡附送的現金券退回餐廳并及時辦理退卡手續。”
同時,上海地區有店員表示,新元素在上海的浦東張江、新天地門店新橋、環球金融中心、南京西路上海商城,或許將營業到明年春節,因為破產清算需要時間,暫時沒有關店計劃,儲值卡可以繼續使用。
這一幕幕關店的場景,與新元素創始人Scott Minoie曾提出“打造成為中國第一的新鮮食品品牌”的終極目標形成強烈發展。
遺憾的是,這個目標尚未實現,“新元素”就已破產清算。
目前,新元素對于關閉的門店和辦公室支持部門人員,簽署停工留職協議。同時,對于在破產清算流程中還未關閉的門店,公司全體員工按業績考核和根據公司現金流的狀況來發放工資和確定發放時間,鼓勵員工自謀出路。
作為最早一批在中國經營輕食簡餐品類的餐飲品牌、也曾給很多中國年輕消費者帶來輕食的啟蒙的“新元素”正在落幕。
2000年,來自美國波士頓的Scott Minoie在上海成立了一家果汁吧“元素72”(Element 72),店里的顧客多是和他一樣的外國人。
也正是在這一年,Scott Minoie收獲了來自賽富投資基金的戰略投資,這也是20的發展歷程中唯一一次融資。
兩年后,Scott Minoie把“元素72”搬到了上海商城,并改名“新元素”。
除了美味色拉、三明治、果汁及果昔,也提供多種亞洲美食和創意晚餐菜式。
2005年,新元素建立了中心廚房,進行更規范的質量控制,為后續的門店擴張提供基礎支撐。
2006-2007年,新元素陸續在上海不同地區開了分店,新元素穩步擴張。
2009年,推廣至北京;2012年,創立了11間連鎖餐廳;2015年,其創始人計劃創立50間餐廳。
截至目前,新元素在上海有15家門店、北京9家、廣州2家、深圳2家、南京2家、蘇州1家、杭州3家、成都1家、武漢1家。
值得一提的是,新元素還在2017年成為了“大眾點評必吃榜”前20中,唯一的一個西餐廳餐飲品牌。
但正是這樣一家餐飲品牌,面對疫情,也曾試圖挽救。
早在今年11月,就有媒體消息稱,新元素餐廳正在尋求出售的可能性,由于該公司的持有者正在評估潛在買家的興趣,所以交易還處在早期階段,據說該筆交易可能達到數億美元。
但最后卻未能成行,最只能選擇關張。
對于新元素破產清算事件,有餐飲行業人士對《靈獸》表示,這次的疫情危機,也是對餐飲企業的警醒,諸多企業暴露出在數字化、運營管理、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不足,若不積極改進,只這能被迫退場。
另外,新元素屬于西式簡餐品牌,在中國已有近20年的發展過程,新元素沒有特別突出的特色,性價比優勢不明顯,而且新元素的選址大多在客流較大的購物中心等,相對來說承擔著不小的成本壓力。
疊加疫情,客流下降也為新元素帶來了直接的影響。
自2016年開始,輕食代餐賽道開始快速發展,輕食沙拉的外賣訂單增速高達16倍,遠遠高于整體大盤增速的5.3倍。
只是,輕食代餐的發展似乎一直處于冷熱局之中,看似難以為繼,但又總能以“市場之大,前景之好”誘惑著資本跳入池子里。
2018年上半年,開始傳出沙拉日記、甜心搖滾沙拉、米有沙拉等10余家創業公司關停的消息。
而到2019年,輕食餐飲又迎來元年到來,吸引大量資本進入,初創企業紛紛涌現,全年注冊企業超過3200多家,達到2016年的近9倍。
2021年以來,代餐企業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截至今年12月18日,中國已新增超4700家輕食代餐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期增長1倍。目前,中國有超過1.1萬家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輕食代餐相關企業。
就在今年的11月份,健康營養品牌薄荷健康剛剛完成1億元D2輪融資。
另外,越來越多的傳統餐飲也入局了輕食賽道,例如吉野家、西貝、瑞幸咖啡均推出過沙拉三明治等食品。
未來,注定少不了新的入局者會在輕食賽道摸索前進。
但對輕食品牌來說,如何加速資本化運作和探索出合理的盈利模式,或許依舊需要時間。
而對于進入中國較早布局的一些西式輕餐品牌,所面臨的同業競爭,也不可小覷。
有進入輕餐細分賽道的投資人表示,隨著國民收入提高,人們對飲食的需求更看重吃得健康,這也是必然趨勢。
據相關數據預測顯示,目前整個行業增長迅速,年均增速50%以上,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未來極有可能成長為千億級市場。
2020年中國輕食沙拉市場規模注達到55.6億元,同比增長13.7%;預計2021年將會突破90億元,達到92.3億元;輕食沙拉消費者規模則預計將從2020年的1180萬人增長至2021年的1816萬人。
然而,在如此好的前景面前,一些在中國市場布局較早的“長輩”品牌們,卻迎來了必然的落幕。
正如行業人士所說,“看似是很大的池子,未來可能形成的千億級市場,但要形成規模,發展為全國性沙拉品牌,依舊談不上樂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靈獸”(ID:lingshouke),作者:晴山,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