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知名調查機構IDC發布了第三季度全球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報告。從細分領域來看,腕上穿戴設備表現突出,出貨量、產業規模增速都相當可觀。其中,又以備受打壓、缺芯問題最為嚴重的華為,成績最為令人側目——數據顯示,華為和蘋果并列三季度腕上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榜首,將曾經的霸主小米甩在身后。
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來,智能穿戴是一個前景廣闊、充滿想象力的賽道。在智能手機市場掙扎前行的華為,很需要抓住這個增長突破口,以緩解自身壓力。
但和智能手機一樣,智能穿戴市場也是巨頭扎堆,競爭激烈。渴望翻身的華為,穩坐江山的蘋果,不甘掉隊的小米,還有正在蓄力的三星,必然要迎來一場對決。
(圖片來自Pixabay)
結合IDC在12月份發布的報告,以及智能穿戴市場進入2021年之后的最新動態,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認為整個市場目前有三個主要發展趨勢。
第一,雖然芯片荒的影響還很明顯,但從整體數據來看,智能穿戴市場維持了良好的增長態勢。根據IDC的最新數據,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錄得9.9%的增長,達到近1.4億臺。
把眼光放回國內,情況也是類似的。根據若夫斯特沙利文發布的報告,自2016年以來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就保持持續增長,哪怕最近兩年受到疫情和芯片荒的雙重打擊,也沒有打斷這個良好的發展勢頭。數據顯示,到2021年底,預計國內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會達到698.5億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預計為1.51億臺,較2020年的1.25億臺增長明顯。
(圖片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
第二,可聽戴設備和腕上穿戴設備是智能穿戴市場絕對主力,但后者似乎獲得了更多玩家的追捧和重視。
以藍牙耳機、運動耳機為代表的可聽戴設備出貨量同比增長26.5%,占據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的60%以上,仍是最重要的細分賽道。不過以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為代表的腕上可穿戴設備增速同樣不俗,目前也占據了超過34%的市場份額。
(圖片來自IDC)
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來,推高腕上穿戴設備人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方面,可聽戴設備市場蘋果優勢過于明顯,其他品牌很難找到突圍的機會,自然會把重心放在更有可能顛覆蘋果統治的腕上設備賽道。
以無線藍牙耳機為例。根據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蘋果AirPods系列耳機2021年市占率預計達到27%,雖較去年的31%有所下降,仍遠超排在身后的小米、三星、JBL之和(三者的市占率預計分別為9%、7%和4%),華為、索尼等廠商的市場份額更是少得可憐。
另一方面,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腕上可穿戴設備的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寬,產品單價整體提高,整個賽道的產值、投入回報比都處在上升曲線中。
比如健身穿戴設備場景,根據《財富》雜志的最新數據,當前市場規模已經超過363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將超過1100億美元。在硬件之外提供軟件、解決方案、數據跟蹤等一系列附加服務,為各個廠商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空間。
第三,用戶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并展現出從追求性價比向追求高端功能過渡的趨勢——也正因如此,在高端市場占據優勢的蘋果、華為和三星展現了比小米更強的后勁。
IDC在報告中指出,小米三季度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驟降23.8%至1270萬臺,以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為主力的腕上設備首當其沖。而小米在整個智能穿戴市場的市占率,也跌至近年的低谷9.2%。
要知道,2020年小米還是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銷量冠軍,全年銷量達到3770萬臺,市占率達到20.3%。2019年雖然遠落后于榜首的蘋果,依然收獲12.4%的市場份額和4170萬的全年出貨量。如今,這兩項數據都較過去兩年明顯下滑,疲態盡顯。
小米出貨量驟降以及華為成功殺出一條血路,都要歸因于手環的需求下滑以及智能手表的大熱。
IDC也在報告中提到這個觀點。其可穿戴設備研究團隊負責人拉蒙·托馬斯指出,智能手表市場增長率達到4.3%,隨著兒童手表、運動手表和運動功能手表的流行,消費場景會進一步拓寬。
而和蘋果并列三季度腕上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榜首的華為,就明顯吃到了這一波紅利。根據華為消費業務CEO余承東在10月份公布的數據,截止今年9月份,華為智能穿戴設備全球出貨量超8000萬,國內出貨量獨占鰲頭。
事實上,華為能夠頂住諸多壓力,在第三季度取得這樣的成績,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認為已經相當不易。不過,在這良好的表現背后,華為固然有值得同行學習的優點,可是和蘋果相比的巨大差距,也提醒前者仍需繼續努力。
華為對智能穿戴市場的野心,真不小。
從2017年提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口號,到2019年提出“1+8+N”發展戰略加速推進智能穿戴設備業務,從2020年二季度首次登頂全球腕上可穿戴設備出貨量榜首,再到經過長時間制裁、打壓后重返熟悉的王座,華為可穿戴設備業務這一路走來極為不易,卻也走得相當扎實。
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就認為,華為的成功,主要可以歸結為幾個關鍵詞:科技、生態、高端。
首先,和智能手機、智能硬件、5G等其他業務板塊一樣,華為在可穿戴設備這一塊也從不吝嗇研發投入,致力于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根據華為消費業務COO何剛在今年11月的華為Watch GT3發布會上透露的消息,華為智能穿戴設備的產品研究、數據分析、產品測試、展示體驗等全套生產流程,都由華為目前規模最大的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負責提供技術支持。據悉,該實驗室位于華為東莞松山湖總部,占地達5000平米,配備運動人體科學、生物工程學、計算機軟件、醫學物理等領域的高端研發人才。
此外,華為在西安也建有專門的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用于進行可穿戴設備的仿真實驗:包括模擬日常使用中的碰撞、耐用度、續航能力以及防水效果等。
(圖片來自華為花粉俱樂部)
其次,在產品生態上,華為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萬物互聯”的口號。
華為的生態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為了更好地推銷可穿戴設備,配備專屬APP和線上服務,是每個廠商都會做的,但華為明顯做得比不少同行都要更好。數據顯示,華為健康類APP在全球的用戶數達到8300萬,累計服務超過3.2億人次。
其二,華為的穿戴設備產品線正在不斷擴充,覆蓋人群和場景也都在進一步提升。如前面提到的華為Watch GT系列,就對準專業跑步手表領域,此外還有針對低年齡層用戶的華為兒童手表系列,具備健康監控功能的新款智能手表也將在本月發布。
更重要的是,雖然產品線變豐富了,華為也沒有丟失自己身上最值錢的標簽——高端。
根據Canalys的數據,蘋果、華為和三星是全球高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統治者,壟斷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以今年二季度為例,Canalys的數據顯示,華為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大幅下滑53%,芯片短缺影響加劇。但在華為降速的情況下,蘋果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增長了29.4%,三星的出貨量更是狂增114.1%,將華為空出的市場吃干抹凈。
正因如此,即便華為最近兩年出貨量出現較大起伏,小米等玩家也沒法搶走高端市場份額——這場景,和智能手機市場如出一轍。
(圖片來自華為官網)
然而,華為雖有自己的優點,和當下霸主蘋果相比還是劣勢明顯——最尷尬的就是,華為的優勢,蘋果都有,并且好像都要做得更好一些。
論生態,和小米相比,華為智能穿戴設備有鴻蒙系統這個靠山,有豐富得多的研發生態和未來可能更多的配套APP、線上服務。但和坐擁iOS這一龐大生態的蘋果相比,上述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論高端定位,蘋果智能手表在全球腕上可穿戴市場幾乎是獨一檔的存在。
10月份開啟預售的全新版Apple Watch S7系列在京東官方旗艦店的基礎款售價在2999-3999元不等,而華為最新款華為Watch GT 3基礎款售價基本在1500-2000這個區間。
手環之所以在當前競爭中逐漸掉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售價提升空間有限、毛利水平低以及功能上無法繼續做加法。在智能手表領域牢牢把控高端市場的蘋果,自然深諳這個道理。
不過正如前文所說,整個智能穿戴市場還走在增長道路上。隨著5G、AI等前沿技術的介入以及市場需求的提升,腕上智能穿戴設備的應用場景也會進一步拓寬。
瞄準蘋果王座的人有很多,能不能成功推翻其統治,就要看接下去是否抓住新的發展風口了。
(圖片來自UNsplash)
Counterpoint在其2021年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中提到一個重要的現象:去年上半年,智能手表出貨量激增至近4200萬只,印度同比增幅最大,達到57%,就連早已飽和的歐洲和美國市場也錄得9%和5%的同比增幅。
這背后的原因不少,但最重要的一條,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認為是兩個字——健康。
印度、歐洲、美國,都是過去一年受疫情沖擊最為嚴重的地區。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增強,他們對智能手表這一類兼顧健康監測功能的穿戴設備的喜愛程度自然會顯著增長。
事實上,在人體交互技術提升之后,帶有健康監測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和智能醫療健康設備之間的界限就已經變得十分模糊——這無疑為華為、三星等蘋果的追趕者提供了切入醫療健康硬件市場,打開全新增長空間的機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早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多參數健康監測、體重體脂監測、體溫檢測、心電監測、血壓監測、血糖監測、血樣檢測和基層診療隨訪等八大功能,是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用戶最看重的。根據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的觀察,華為、三星們很明顯是想把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的各項重點功能全部加在小小的腕上設備上。
(圖片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
從華為、三星等蘋果追趕者的動態來看,在智能手表的健康監測功能上做加法,盡力拓寬腕上智能穿戴設備在健康監測場景的應用范圍,也是它們過去這一年最重要的工作。
今年1月份,三星宣布獲得全新的可交換傳感器專利,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監測用戶的乳酸、體溫、血壓和血糖水平,被認為是在技術上追趕蘋果的重要進步。
華為同樣在健康監測上下足功夫。雖然功能的豐富程度比不上Apple Watch,但華為很聰明地避其鋒芒,在續航能力和準確性上做文章。自華為Watch GT2開始,華為就將所謂的光路設計和全新血氧算法技術融入可穿戴設備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監測準確性。
此外,華為還在不斷推進對外開放和聯合研發,依托鴻蒙系統的底層技術優勢,博采眾長,吸引開發者為其智能穿戴設備提供助力。
尤其是針對華為Watch GT系列,根據官方數據,目前已經和超過60家研究機構開展聯合技術研究,包括心臟健康監測、睡眠呼吸暫停監測、血管健康監測、呼吸健康監測和女性健康監測的技術領域均有涉足。
(圖片來自Pixabay)
當然,一味針對腕上穿戴設備的功能做加法是不夠的——畢竟除了三星和華為,蘋果也在做同樣的工作。而且和智能手機、PC等智能硬件相比,腕上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壁壘并不強,各個頭部廠商能在健康監測技術上達到多深的造詣也不好說。
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來,除了積極拓寬應用場景和增加功能之外,腕上可穿戴智能設備在設計理念和應用上,還需要遵循幾條發展規律——比如加強續航能力和獨立應用程度,擺脫對手機等通信設備的依賴。
現階段,在絕大部分消費者眼里,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腕上可穿戴設備還是手機附屬,需要依賴手機APP運轉——這對于備受打壓的華為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華為智能手機過去兩年的出貨量已呈斷崖式下跌。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2020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同比減少5200萬部,市場份額縮水至14.6%。今年前三個季度,情況愈加惡化:一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再度大跌18%,市占率僅剩4%,隨后兩個季度出貨量和市占率雖沒有進步探底,但也沒有太大起色。
如果說智能穿戴設備仍需要手機作為載體,需要和智能手機業務協同發展的話,華為無疑是處在非常不利的局面。
但好在,提高獨立性已成為智能穿戴設備的未來趨勢之一。
在獨立性這方面,智能手表等腕上可穿戴設備比無線耳機這樣的可聽戴設備有天然優勢:表盤足夠大、能搭載的固件配置也更多。由于具備基本的觸碰控制和人體交互載體,讓腕上設備獨立接入終端數據處理和云端計算能力,讓其擺脫手機、PC獨立運行絕對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技術發展方向。
事實上,自從2017年Apple Watch S3推出不依托手機的蜂窩網絡版之后,各大廠商都跟上這股潮流,希望提高設備獨立性和功能的全面性。而在全新的應用場景下,怎么樣讓腕上穿戴設備從手機的附屬中解脫出來,相信也會是華為、三星、小米等巨頭發力的方向。
今年10月份,一年一度的華為開發者大會在東莞松山湖基地召開。在這屆會上,華為披露了未來一年的發展戰略,著重提到兩個關鍵詞:智能穿戴&醫療硬件。
目前,華為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在國內雄踞榜首,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腕上設備的表現最為搶眼,而且自從2019年加碼智能穿戴設備業務以來,華為就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隨著鴻蒙系統的上線,華為正在積極構建自己的智能穿戴全場景產業鏈,進一步搶奪市場份額。
但正如前文所說,在智能穿戴這個充滿想象力的賽道上,華為正遭受各種嚴苛考驗,國內國外,蘋果、小米、三星群狼環伺,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
一場針對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深度爭奪戰,正在打響。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作者:Hernanderz,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