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5日,網絡文學年度現象級作品《大奉 打更 人》,正式完結。
這部由閱文大神作家賣報小郎君所作的仙俠類網絡小說,在第六屆閱文原創IP盛典中,獲得“年度最佳作品”“年度男頻人氣十強”“年度東方幻想題材作品”及“年度影視改編期待作品”四項稱號。
同時,該作品也打破了起點站在內的多項紀錄:起點中文網最快達成十萬均訂紀錄、起點仙俠第一本十萬均訂紀錄、起點最高均訂紀錄。
很巧的是在《大奉打更人》完結前一個月,一名叫七月未時的作者在起點開了一本新書。筆者恰逢其會地將二者進行了閱讀分析比較,驚奇地發現二者除了書名的格式相似之外,各方面的雷同點也不在少數。
兩本書的部分設定真的很類似,只是《大魏讀書人》的故事背景相比《大奉打更人》要看著更宏大些,并且書內力量體系的設定也大相徑庭,以至于我當時一度懷疑是七月未時是賣報小郎君的小號。
更令人稀奇的是這兩本書在起點的推薦歷史和同階段收藏數據也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更加離譜的事情發生在《大奉打更人》完結 得 兩個月后,《大魏讀書人》一舉將《大奉打更人》拉下馬來并順勢躍居第一。
這波啊,這波屬實是“李鬼”干翻了“李逵”。
一般來說,這種現象級作品往往會在榜首在盤桓一段時間,僅過不到兩月就被一本剛開書兩三月的新作超過的情況除了讓大批讀者瞠目結舌外,也引發了網絡上對于《大魏讀書人》是否存在刷榜操作和幕后交易的一波質疑和猜測。
雖然質疑聲和關注度往往會隨時間流逝被沖淡,但是筆者認為一定是有未知力量的推動將事情引導到了如今的局面上。
這股力量,大概叫資本。
在穩步增長的數字閱讀市場規模中,網絡文學作者作為行業核心生產力,其IP價值和影響力也同步增長,成為網絡文學平臺發展重要的商業參考。伴隨著數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內在需求,以及平臺加大投入、引導扶持,加之疫情“黑天鵝”的催化,越來越多的人投入網絡寫作,新生血液勢頭迅猛,行業吸引力持續上升。
疫情防控期間,網絡文學內容創作逆勢增長,創作隊伍規模持續擴大。據閱文集團數據,相比2019年810萬入駐作家,2020年中財報顯示,閱文集團已有890萬作者。
網絡文學作家年輕化趨勢勢不可擋。根據閱文集團相關數據, 2020年閱文集團新增網文作家Z世代(95年以后出生的群體,包含95后及00后)占比近八成,已成作家隊伍新增主體。
同時,結合閱文集團推選出的2020年度網絡文學榜樣作家“十二天王”樣本分析可以發現,新生代作家的接連崛起也使得“成神作家”愈發年輕,元氣滿滿的網絡文學作家新生態正在形成。
新生態的形成就意味著對舊有格局的沖擊,網文作者群體也肯定會展開具有歷史必然性的更新換代,那么,上一世代的網文作者們又該何去何從?
誠然,成功作者們已經背靠IP開始依靠二創、周邊、改編電視劇和動漫畫開始過上輕松地生活。但是,成功者畢竟是少數。離開or轉型就 對于 已在生涯末期的網文作者來說迫在眉睫的問題。
憑借當作者時積累的經驗轉型成為編輯校對也好,放下寫作之筆選擇新的人生方向也罷。筆者都希望這些往昔用文字向我們傳遞情感,用語句向我們講述故事的人們,人生有夢,前路精彩。
2003年,起點中文網率先創建了以讀者按章付費為核心的網絡文學商業模式。此后,包含打賞、月票等付費機制的網絡文學商業模式逐漸完善,并為各大文學網站所借鑒。
這種付費閱讀機制的建立,使得網絡文學的讀者不僅是單方面地閱讀和接受作品,他們更是作品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王玉玊認為,作者直接從讀者處即時獲得經濟收入的運作模式,使得網絡文學作品具有了鮮明的讀者導向性。
但正所謂機也商業化,危也商業化。成功產業化后,更直接的受眾壓力、已成模式的行業特性,讓寫手的“簽約”乃至“封神”之路都更加“道阻且長”。
而且隨著相關產業鏈的形成,被視為大“IP”富礦的網絡文學的價值也被重估。但對資本與市場的過度迎合,讓網絡文學面臨著概念被窄化、內容單一化且劣幣驅逐良幣等問題。
現在的網絡文學用戶,年輕而有活力。他們擁有 良好 付費習慣,樂于為優質作品買單,他們對作品質量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要求和標準。
《萬族之劫》《我師兄實在太穩健了》《大奉 打更 人》等作品大受追捧,折射出現在的網絡文學用戶的欣賞趣味。用戶需求所形成的動力和壓力,倒逼網絡文學生產作出調整和改變。
閱讀愉悅會激發讀者的創作欲和文化生產力,為自己喜歡的作品“應援”“產糧”,從而涌現出大量的衍生創作。這些衍生創作,既是在原著架構下的延伸與填充,也成為以粉絲聚集效應為基礎的IP“基建”,不僅填補了網文IP開發的“真空期”,更為后續IP開發提供框架參考奠定基礎。
同人圖片、衍生文、配音、廣播劇、改編游戲、改編動漫、電視播劇都是網文IP的重要內容。
我們看到,“為愛發電”的衍生創作,一方面充分調動和展現了書粉的創造力,為作品的視覺、聽覺構建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又能幫助作品“出圈”,吸引潛在受眾,為IP影響力形成鋪墊。因此,書粉的衍生創作成為構建IP的“基建”。
書粉衍生創作已經成為“網絡文學+”產業文化生態的有機構成,并為增強整個產業文化生態的活力持續發揮獨特的作用和能量。
縱觀二十余年網絡文學的發展,與中國社會文化消費需求的噴薄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幾乎同頻。
歷史上類似網絡文學的商業化寫作的興起也隨著市民階層的擴大與文化消費的“喚起”,而新世紀以來網絡科技的發展,則輕而易舉地推倒了橫亙在作者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無形之墻,指數級擴大了供需兩端的需求與空間。
雖然年齡不同、身份有別、氣質各異,但在類型與體量同樣龐雜的網絡文學中,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玄幻也好,穿越也罷,抑或盜墓和耽美,網絡文學提供了兼具“沉浸感”“驚喜感”等的閱讀體驗。
這種精神潤滑劑的獨特效用及其所對應滿足的社會文化及心理需求,正是網絡文學排浪式涌起的背后主因之一。
但是讀者特別是有著多年網文書齡的老書蟲在如今的更多樣文選擇面前卻往往犯“書荒”,讀者群體所期待的網絡文學的內容多元性和群落同好性、視野的豐富性和想象的新鮮性、拓展性正在資本的規訓下坍縮,能令老饕們眼前一亮嘴角流涎的文字也是愈發不好觸及。
卻是道一句:那一抹古早閱讀感,最是難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綠燈區文娛委員”(ID:goodnice_ing),作者:作者:文娛委員,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