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宜總結, 而我們選擇先從劇集市場聊起。
盡管疫情隱霾早已散去,但還是直接影響了今年播出劇集的數量,而繼續風生水起的短視頻也進一步蠶食了國民總時間,并帶動碎片化追劇的潮流。同時,“清朗”政策的陸續出臺對行業片酬、創作風向等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提升。
所以,擺在明面上的是,2021年的劇集市場稍顯寡淡,現象級的產量與去年相比存在明顯差距。但若我們把目光從單一的流量層面轉向綜合維度,能夠發現,這只是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切面。
以《山海情》《覺醒年代》《功勛》為代表的“新主旋律”成功闖入了年輕人的世界,以《小舍得》《小敏家》為代表的家庭劇找到了與大眾對話的“另一條通路”,古裝題材在言情之外擁有了《贅婿》《御賜小仵作》《風起洛陽》等多元探索,她題材因《愛很美味》等創作語境獲得更新……
作為創作主體的各大劇作公司也在這一年中積極調整與拓寬創作思路,一面積蓄力量,一面推動著行業良性秩序的有效確立和品質門檻的持續拔高。
行業深知劇作公司的“難”,但我們回望2021能夠發現,在大面積的觀眾導向之下仍有人愿意在“精”和“專”上下功夫,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穩步推進內容生產戰線。
檸萌影業、正午陽光、新麗傳媒、華策影視便是個中典范。
從切入“留學低齡化”的《小別離》,到以高考為背景的《小歡喜》,檸萌影業“小系列”已經沉淀了強大的流量收割力和口碑影響力,這為《小舍得》《小敏家》奠定了良好的播出基礎。
在硬幣的另一面,《小舍得》《小敏家》也用不同以往的現實素材挖掘,輔以多維度的關系碰撞和細膩的故事描摹給予了“小系列”更多深度和溫度,助力檸萌影業完成了溫暖現實主義創作的新一輪迭代。
數據顯示,自4月11日開播后,《小舍得》強勢盤踞CCTV-8同時段全國網收視TOP1、東方衛視省級衛視同時段收視TOP1,愛奇藝站內單日最高熱度9121,全網熱搜550+,微博主話題#小舍得#閱讀量40億+,@ 小舍得官抖粉絲量119.5萬,微信、微博指數峰值均逼近千萬。
無獨有偶,于近日上星湖南衛視的《小敏家》也多維刷新了湖南衛視今年的收視數據,酷云巔峰直播關注度持續逼近1.5,不僅如此,該劇在優酷上線當日站內熱度火速突破9100。
口碑方面,《小敏家》的豆瓣評分雖還未出,但從短評與社交平臺上不斷涌現的“感動”、“舒服”、“驚喜拉滿”等評價足以窺見其大眾認可度。
正午方面,跨年播出的《大江大河2》與順延接檔的《山海情》分別憑借8.8、9.3的豆瓣高口碑燃起了電視熒屏的第一把火,在此基礎上,《喬家的兒女》又為正午陽光博得了更炙熱的關注。
不過,相對走俏的輿情,《喬家的兒女》的收視與口碑成績略顯平淡,網絡播放量與同期且同樣由騰訊視頻獨播的《掃黑風暴》也存在近一倍之差。
新麗傳媒在衛視和網劇市場都收獲了鮮花和掌聲,有效消彌了此前轉型帶來的不利影響。
聚焦女性成長的《流金歲月》CSM全國網收視率最高達1.0%,單集最高市場份額達4.1%;諜戰劇《叛逆者》在播出期間連續20日拿下黃金時段收視TOP1,最終收獲超26萬人給出的7.8豆瓣分。
網劇端,與企鵝影視合作的《斗羅大陸》口碑不盡如人意,但豆瓣評分人數破82萬;與愛奇藝合作的《贅婿》吸引到6400萬會員追劇,強勢帶動愛奇藝會員收入環比增長12.4%。
相較去年,華策影視在今年更進一步的做到了“多點開花”。
參與出品的《覺醒年代》獲得超38萬人打出的9.3豆瓣分,收視成績在同期劇集中也做到了一騎絕塵;與愛奇藝合作的《周生如故》&《一生一世》,前者更成功帶動“BE美學”出圈;《你是我的城池營壘》《變成你的那一天》皆憑獨特的創作表達盤活了都市愛情劇的大眾口碑……
與內容“質”變同步,2021年劇集行業的類型發展也產生了“劇”變,尤其是在主旋律、家庭、她題材中涌現了不少多樣化、個性化故事,直觀推動了類型題材范式的創新和美學式樣的迭代。
具體來看,2021年,以《山海情》《覺醒年代》為代表的“新主旋律”打破了曲高和寡的類型刻板印象,讓“后浪們”主動擔當起自來水,在社交媒體與彈幕上留下諸多慷慨激昂的安利“小作文”。
為什么?
文娛君認為,最關鍵的共性原因是這些“新主旋律”切實將年輕化根植在創作中,既竭力探索了具體敘事手段上的年輕表達,也不忘強化核心人物、經典場景以及情感內核的可感性、可品性,營造能與年輕觀眾進行精神對話的綜合性藝術空間。
大“家國情懷”從難起波瀾走向叫好又叫座,小“家庭”也步履不停地用“變化”引領“變化”。
近年,在《小歡喜》《都挺好》等類型與現實題材主流化的雙重帶動下,家庭劇的創作熱情日益水漲船高。但矛盾之處在于,激烈的競爭使越來越多的家庭劇走進了“創作窄巷”,催生了一大批用戶導向而非內容導向的“捷作”,極大消耗了該類型的大眾好感。
如何破舊立新?《小舍得》《喬家的兒女》《小敏家》給出了三條思路:
一是用更廣闊的普遍共鳴點輻射更多類型的受眾。相比同樣聚焦教育的《小別離》《小歡喜》,《小舍得》探討的焦點在更廣泛家庭面臨的“小升初”問題,并展露了對學校教育、課外機構輔導等當前教育生態的思考。
同時,夏君山、顏鵬在家庭教育中的“舍”和“得”也喚起了大眾對家庭支撐體系的探討,而米桃家庭故事線的設置不僅打破了“一片中產階級”的類型創作藩籬,也有效帶動社會對教育公平的關注,使其更具現實意義。
二是從兄弟姐妹的成長與糾葛出發詮釋家的味道。不過,《喬家的兒女》的這一創作思路早在70年代就已萌芽,只是近年來被市場遺棄,而原因主要是這類劇集通常以時代變遷為大背景,劇情設置、故事走向、人物情感變化的掌控難度較高,以及在用戶導向下略顯陳舊。
三是跳出教育語境,換個角度看看家庭,比如《小敏家》選擇聚焦的“中年失婚”與“重組家庭”。
家的角色里不是只有孩子、父母,也必須有自己,家的情感中不是只有親情,也包含了愛情。與之呼應,當行業與市場一窩蜂的迎合“Z時代”時,越來越多的中年人被迫進入了社交孤島。
但《小敏家》的可貴并不僅在它深度關切到了傳統表達之外的新現實,并通過三代人不同的平視角度全景展現了當代社會中真實的情感關系,構筑了一份別樣且極具溫暖現實主義風格的“人間煙火”,更關鍵的是,它真正將家庭題材創作從高概念拉進了更深的現實之中,給予了大眾諸多言之有物的思考和堅韌生活的勇氣。
換言之,在這三部劇中,《小敏家》更具典范意義。而在今年的她題材劇中,仍在更新的《愛很美味》也擁有相同的行業價值。
從豆瓣開畫的8.2到如今的8.4,這部從劇名到主演陣容都平平無奇的小成本網劇之所以能在日漸泛濫的題材賽道中脫穎而出,關鍵是電影化的敘事方式與強節奏情節、另類的女性表達、不完美的角色塑造以及濃郁的喜劇風格賦予了它獨樹一幟的類型氣質。
《愛很美味》后,她題材在接下來的劇集市場還會呈現更大規模的盛放,而從聚焦女性成長與青春的困惑《二十不惑2》、直擊女性初老焦慮的《四十正好》、以女性律政為背景的《女士的法則》等待播劇看,劇作公司與平臺們仍在努力探索多元化的女性范本,用更具創新性的故事語境打造觀眾的“心之所向”。
復盤,是回顧的終點,也是展望的起點。通過上文的梳理,我們相信劇集市場在2022年勢必還會涌現更密集的優質內容,不斷推動行業邁入長效的正循環發展生態,這一點在各大劇作公司和平臺的片單中也能窺見。
至于下一年度哪些劇作公司會綻放光芒,哪些會折戟沉沙?不斷縱深的類型創作中又會出現多少引領受眾審美的新典范?時間會給出答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文娛商業觀察”(ID:wenyushangyeguancha),作者:富貴,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