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記者歷時2個月調查,撕開直播帶貨行業的種種亂象與黑幕。直播帶貨亂象讓一些國貨企業叫苦連連。
“雙12”即將到來,不過一些國貨企業已放棄用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產品。某國貨企業負責人楊華對記者說,一些MCN機構和網紅主播肆意壓榨國貨企業的行為,已讓企業陷入虧損泥潭,直播帶貨已然成為一場“災禍”。
記者:一場直播下來投入能收得回來嗎?
楊華:怎么可能收得回來。我也不瞞你說,我們都不播了,這樣下去命都會沒的。我們打算做好自己的事情,慢慢做,不參與這種直播帶貨了,太不理性了。
不理性的競爭,從選品環節就開始了?!斑x品”本來的目的是主播以及團隊選出優質商品推薦給消費者,不過,如今的國貨選品亂象叢生,很多主播團隊所謂的“選品”,不是“選品質”,而是“選金主”。
楊華說:“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講,質量好、口碑好的產品更有勝算,但現在不是的。拼的是誰砸的錢多,因為所謂的KOL有聚集流量的能力,他會放大這種能力,并轉化為價值,誰給的錢多,誰給的好處多,那就幫誰播。選品不看國家標準,也不看公司資質?!?/p>
一家國貨企業負責人甚至爆料說,在選品環節,一些選品師存在收受錢財為“上貢”企業“走后門”的行為。
某國貨企業負責人說:“我也不好去點是哪個主播,尤其是一些比較紅的網紅,搞得這個行業烏煙瘴氣的。有時他下面的人選品,說白了就是要得點小好處。我們就不愿意給這些錢,因為不知道到時候播的情況怎么樣,這個費用給出去又不正規?!?/p>
在這樣的選品機制下,記者發現,“三無”產品、小作坊貼牌產品、高仿產品屢屢出現在直播間,尤其以食品類為“重災區”。
頭部主播薇婭、李佳琦、辛巴等都出現過相應帶貨“翻車”事件,涉及假全麥面包、假陽澄湖大閘蟹、假燕窩等。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山寨當道、假貨橫行,“黃金項鏈又細又輕”,“手機只有一個攝像頭功能正?!薄捎趦r格低、維權成本高,不少消費者也選擇小事化了、引以為戒,反過來助長了主播不斷壓價、打“擦邊球”的底氣。
即便通過選品師的“層層考核”,國貨品牌仍要面對不菲的“坑位費”?!翱游毁M”約等于傳統意義上的商品“進場費”,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甚至有所謂的百萬級“打包價”。在此過程中,一些主播不簽合同、不作承諾的亂象叢生,甚至何時直播、如何直播,都要看主播“臉色”。
一家服裝制造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就向記者訴苦,網絡主播“鴿”直播的事情屢屢發生,給企業帶來了嚴重損失:“主播動不動就以心情不好的理由臨時更改直播時間,其實這個背后是有人的出價比我們的更高。這就導致我們的損失很大,因為我們提前調配了很多資源?!?/p>
更讓國貨品牌苦不堪言的,是帶貨團隊的“雙標”行徑。多個商家、主播團隊、MCN機構在接受采訪時承認,一般來說,對于國際大牌,直播帶貨不收“坑位費”,只收抽成;而國貨品牌,一般既要收“坑位費”,又要收抽成。
一家MCN機構的工作人員鮑騰飛說:“像一些國際大牌,它不缺你這樣一個銷售渠道。如果大家都沒有坑位費,你有的話,它也可以不選你,對吧?”
另一家MCN機構工作人員更是直言,之所以愿意和國貨企業合作,是因為“國貨企業沒有知名度,所以比較容易坑”:“國貨直播對于我們這些新媒體流量變現,增長空間是很巨大的,我們也愿意承接更多的國貨品牌。”
一邊是吃干榨盡國貨企業,從國貨企業手中大肆斂財;一邊又簇擁國際大牌,指望國際大牌給自己帶來名氣和流量。
帶貨主播田夢雨說,同等條件下,自己能為國際大牌的直播帶貨作出更大讓步?!跋裎疫@樣的小主播,如果說有國際品牌能讓我給某個品類帶貨的話,我會作出讓步的。因為國際大牌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會有助力。很多時候主播就是這樣,有可能一場國際大品牌的直播就火起來了?!?/p>
一方面是混亂的直播帶貨環境和高昂的費用,一方面是流量經濟時代拓寬銷路的迫切需求。帶貨還是不帶貨,很多國貨企業陷入兩難。
上海社科院綠色數字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認為,國貨品牌的商業成長空間有目共睹,但只有有序的直播行業生態和規則才能為品牌成長助力。區別對待國際品牌和國產品牌的“雙標”問題不是新事物,而是把線下渠道的一些“潛規則”也搬到了線上來。營造公平的競爭生態,監管部門需要發力。
李易說:“不是說長久存在就合理。這本質上對我們公平的競爭環境與和諧的消費環境構成挑戰。一方面,對于國產品牌來說要‘當自強’,在品質、服務等多方面向國際大牌看齊;另一方面,相關監管力量在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掃清阻礙公平競爭環境的障礙,能夠給國貨品牌更好的成長空間?!?/p>
財聯社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本文來自于“央廣網”,作者:央廣網,36氪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