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零售從來不缺故事,他們進入中國的故事甚至可以追溯至1992年——這早于中國正式加入WTO將近10年。入世后的20年,這些外資零售商們見證過中國零售市場最繁華的時代,也經歷了電商崛起之后大勢難以逆轉的無奈。它們是中國零售業成長浮沉的構建者與參與者,如今,這群外資零售商們,有的仍然堅守于此,有的卻已經在失落中退場。
早在1992年,中國開始進行零售業對外開放試點,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這6個城市和深圳等5個特區,每個城市允許試辦一到兩家合資零售商業企業。
在1995年法國家樂福就進入中國,在北京國展開設了第一家門店。1998年前后,德國的麥德龍、荷蘭的萬客隆、美國沃爾瑪等外資超市已經在上海、北京和深圳開店。
他們在中國采取了以大賣場(Hypermarket)、倉儲超市等一站式購齊、開架式銷售、顧客自行挑選等模式。這給中國當時以百貨大樓、供銷合作社為主的商業業態帶來了另一種范式和樣本,家樂福、沃爾瑪幾乎是中國許多民營超市如永輝在初創時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也是當時的“網紅”。
而在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WTO時,外資零售業在中國本土的零售布局已經相當活躍。
泰國正大集團的易初蓮花(現更名卜蜂蓮花)、日本伊藤洋華堂、法國歐尚等更多的外資完成了在中國的初步布局,2001年,家樂福在中國已經擁有27家門店,是外資零售之首。緊隨其后的沃爾瑪已開設了19家店麥德龍開設了15家店,7-11便利店也拿到中國第一張外資連鎖便利店經營牌照。
2004年12月11日,是中國承諾的對外資零售業全面開放的最后期限,這意味著外資進入零售業的股權不再受到限制,他們可以根據需要自由地選擇開店的地區,并在一個區域的開店數量將不再受到限制。
事實上,此時的外資零售企業早已完成過渡期,充分適應中國市場的環境,熟稔地與中國各級地方政府打交道,并開啟在中國市場長達10年瘋狂擴張的節奏。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在2003至2006年的3年間,家樂福門店數以每年16家的速度遞增,并在2006年底突破100家。
WTO帶來的強勢外資勢力,對中國零售行業的影響前所未有,本土已有到零售企業也奮起直追。
本土的零售巨頭多數通過并購完成區域擴張。
2003年-2004年間,大連商業集團在東北并購當地數百家商業零售企業以及北京的天客隆;上海聯華與華聯、友誼股份、上海一百等組成中國零售業最大的航母百聯集團,隨后百聯斥資7700萬元收購河北萬利福超市集團;華潤并購萬佳后,在華南市場快速開店。物美則在其創始人張文中的帶領下,通過與國有商業企業簽訂租賃、合作、托管和合資等協議的方式進行了一系列低成本擴張。
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尤其是外資零售已經進入的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城市中,內外資零售都在急于開疆拓土,并在圈地中擦出火花。
這其中,也有部分本土零售企業被外資“吃掉”。
2004年7月,英國最大的零售商TESCO集團收購樂購連鎖超市50%股權并由此進入中國。2007年2月,沃爾瑪以2.6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四川好又多,后者具有臺資背景,當時擁有100家門店;2009年,韓國樂天集團以6.35億美元收購時代零售超市;2010年,家樂福收購河北最早發展的零售連鎖企業保龍倉。
事實上,除了資本優勢之外,在競爭過程中,外資零售在選址方面更具談判能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之外,沈陽、長沙、濟南等省會城市甚至三線城市,政府仍然將招商引資作為政績考核內容之一,外資企業在可以獲得相對更好的位置、更低廉的租金和更長的租約。
以山東省為例,據山東經貿委2007年披露,“山東省流通行業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山東已有16家外資零售企業相繼進入濟南、青島、濰坊、淄博、煙臺、泰安等市,累計開店82處,其中大型網點42處。”
面對競爭中外資零售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內資零售市場顯得非常“委屈”。
以張文中、王填(步步高商業創始人)等內資零售企業家為首的代表,在2005年以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的角色進行提案,呼吁推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并軌,張文中稱,我國2004年直接引進外資已經達到600億元,只有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才能給國內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舞臺——但張文中的提案,一直到5年后才被落地。
2010年12月,中國對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這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在華外資企業一直享有的稅收“超國民待遇”宣告結束。
但這沒有影響外資零售短期內的擴張。
許多二三線城市的商業項目起步不久,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穩步提高,消費潛力并不比一線城市低,而外資審批權早已下放到各省市,地方政府為了引入項目仍然會給外資企業在門店選址等方面較好的條件。
截至2010年底,沃爾瑪當年新開門店47家,門店總計225家,超越家樂福成為外資超市之首;家樂福新開設30家門店,門店總數達到176家;大潤發新開門店22家,也達143家之多。TESCO樂購在內地新開21家門店,門店數91家。
到2012年前后,這一速度開始放慢。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德勤聯合發布的 《中國連鎖零售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報告2011年-2012年》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影響,連鎖零售企業普遍出現明顯的銷售增長乏力甚至負增長現象。
該報告指出,成本上升不可避免是目前中國連鎖零售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2011年連鎖零售企業人工費用上漲26%,租金成本上升10%,2011年-2015年將是門店租賃到期的高峰時期。
界面新聞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歷年的統計數據,家樂福中國的銷售額在2013年達到頂點,此后逐年下滑。沃爾瑪尚未下滑,但增速明顯放緩。TESCO樂購則干脆關閉了4家門店。
在銷售額開始滯漲時,“上不上網”是外資零售們面臨的另一大挑戰。
2012年8月,沃爾瑪悄悄拿到網上超市1號店的控股權;2014年大潤發投資創立了飛牛網。但彼時,就多數零售商而言,線上業務更多被看作是線下業務的補充。
2014年前后,所有的零售商開始重新審視馬云和劉強東所引領的電商行業——消費習慣開始發生變化催生電商的全面繁榮。
此時,距離淘寶網創立已經過去10年。“雙11”和“618”等購物節也讓消費者已經嘗到網絡大促的甜頭。消費者樂于在線上購買的商品品類不僅涵蓋服飾、日用品等,隨著線上平臺增多以及智能手機等普及,水果、蔬菜、水產、速凍等生鮮類產品也開始被逐步被消費者從線上平臺下單,受益于消費者習慣的改變,拼多多、京東到家、每日優鮮等電商平臺也都登陸了資本市場。
而依賴商圈、依賴線下客流的零售商也從被動到主動投入,在“擁抱”新零售和道家業務平臺后,效果甚微,零售巨頭們的線上銷售占比始終與線上無法匹敵。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戰略業務主席朱永磊也此前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在2014-2019年中,傳統零售的發展模式遭遇到極大挑戰,尤其是以大潤發、家樂福為代表的大賣場業態,在流量和客單價都出現了雙跌的趨勢。在被唱衰的大環境下,零售商紛紛選擇了“抱大腿”(阿里或者騰訊)模式。
當然,也有一走了之的模式。
外資零售賣賣賣的模式從TESCO樂購開始,到2019年家樂福賣身于蘇寧的高峰期,外資重要的零售巨頭上演了長達5年的賣身階段,逐步退出中國市場。
2013年10月,華潤萬家與TESCO達成協議,以組建合資公司的形式接管TESCO中國業務,包含135家TESCO樂購門店和購物中心、便利店,華潤持有合資公司80%的股份。2020年,TESCO賣掉了其在上述合資公司中的剩余股份,徹底退出中國。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Auchan Retail S.A.(歐尚零售)、潤泰集團宣布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根據戰略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將投入約224億港幣(約189.9億人民幣)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大潤發與歐尚的上市公司)36.16%的股份。3年之后,阿里再次宣布擬斥資280億港元增資高鑫零售,并以直接和間接持股高鑫零售72%股份成為后者的控股股東。
2019年6月23日,蘇寧易購通過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出資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交易完成后,蘇寧易購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
2019年10月11日,物美宣布收購麥德龍中國控股權,將在雙方設立的合資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麥德龍則持有20%股份。
外資零售巨頭中,僅有沃爾瑪仍然獨立發展。不過2021年4月,沃爾瑪曾傳出將出售東北、華北門店的消息,在沃爾瑪否認該出售計劃后,至今并無下文。
作為在零售行業曾經的老大哥、啟蒙者,無論風光與失意,他們都將被中國零售行業銘記。
本文來自界面新聞,作者:趙曉娟,編輯:牙韓翔,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