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金融危機之后,社會普遍關注模式創新和互聯網,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創造性地提出了“硬科技”這一概念。
但“硬科技”究竟是什么?什么是“硬”?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到每個行業,小到個人個體,都有不同的觀點和理解。在本期嘉賓華創深大投資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黃凱文看來, 硬科技需要基于中國國情及戰略發展來定義。
“硬科技”的英文翻譯為“Hard & Core Technology”,強調的是 “硬核”的科技。科技本身的概念很廣泛,從科幻片到黑科技,都可以稱之為“科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產業政策的演變,科技在定義會有相應的傾向。“硬核”的科技也是跟隨我國戰略的發展要求應運而生的,“硬”不僅僅指戰略發展的核心和根本,更暗示著需要時間沉淀,需要技術積累。這樣看來,硬科技不一定是前沿科技,也包括一些扎實的核心技術,涉及從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到生物基因等眾多領域。
本期大咖小講就圍繞 “硬科技”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提到“硬科技”,總不可避免地會與模式創新或TMT產業里的互聯網對比。黃凱文從底層技術的角度,闡明了二者之間的共通之處——都需要時間沉淀積累形成。例如TMT的應用層和大數據的底層等核心技術,也屬于“硬核”技術的一種,需要從業者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因此TMT產業里也與硬科技有交叉的領域,但也僅限于底層的技術。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硬科技大多數基于2B端,需要長期規劃用戶的需求,商業的可預估性是漸進的。黃凱文認為,互聯網企業更強調2C端流量的聚攏、轉化和變現,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新的商業模式來對整個生態進行用戶行為的引導和價值的收集。而在硬科技領域,上下游的關系是非常穩定的階層,芯片、模組、設備等非常明顯的界限表明商業模式的顛覆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種上中下游環節利益模式固化的環境中,若想去升級、去創新,離不開下游客戶對上游的認可。因此渠道關系的管理尤為重要。
同時,商業模式的特殊性也造就了其核心人才區別于其他領域的特質—— 以產業資源和運作能力為經驗支撐,團隊的領導力格局優勢顯著。在不斷接觸下游客戶這類B端用戶群之后,整個創始團隊,特別是大股東、操盤人,或許不是最聰明的、最有創意的,但一定是格局最為開闊的,產業經驗也尤為豐富。他們不僅能夠對實時有著較為及時和準確的把握,對資源的運用有著超乎常人的效率,甚至能夠影響整個公司文化的打造。
全球著名投資家沃倫·巴菲特曾說:沒有人愿意慢慢地變富。投資本身確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真正的價值往往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 對于更需時間沉淀和經驗積累的硬科技來講,投資更是長期主義的實踐,更加強調規劃性和客戶的樣板工程、品牌效應。這是硬科技投資所面臨的首要挑戰。一個投資機構是否能夠對整個產業鏈的中下游的大客戶逐步接受,逐步試驗,逐步找到成功案例,然后再應用推廣到其他同類客戶中去,決定了硬科技投資是否有成功的可能。
另一個挑戰是團隊產業資源的積累。硬科技投資本身需要經過漫長的產業驗證,現金流和規模化的時間都很長,創始團隊必須擁有較為豐富的下游客戶人脈,培養對產業需求的深度理解和前瞻性。同時,由于硬科技投資“十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特性,為團隊的操盤經驗設立了較高的標準。比如各個部門的精英是否都有能力融合在團隊中,渠道關系中產業聯盟的能力和推廣能力。
雖然硬科技投資有著諸多挑戰,仍然阻擋不了市場上興起的投資熱。作為投資機構,要想在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必須盡早構建自己獨特的優勢。
在硬科技投資過熱的現在,仍然需要通過深入理解創業公司的成功必備要素,反過來升級優化相對應的服務。具體來看,需要做到三點—— 首先挖掘優勝團隊,其次賦能創業團隊,最后隨機應變。
挖掘優勝團隊,即挖掘出能夠獲得競爭優勝的團隊。在產業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短時間的起伏本身是一個公平的資源競爭掠奪,對于創業者來說,如果他是優勝的創業者,將不受任何一個方向的顛覆。出現泡沫時,他會利用環境變化產生的新因素打敗競爭對手;步入寒冬期,他又能夠利用新環境下的特定因素與競爭對手抗衡。所以能夠勝出的團隊,他具備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更具備內在的競爭優勢。
賦能優勢團隊,即盡己所能為創業團隊提供相適應的服務。無論是泡沫期還是寒冬期,產業發展是持續的,產業投資機構也應具備敏銳的目光,發現創業團隊的短板并盡快補齊。同時鼓勵并推動技術驅動型創新,充分調動內部資源輔助精英團隊進行持續創新。
隨機應變,即運用不同的策略在多變的環境中進行投資管理。在當今動蕩、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投資機構既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心態,還要避免盲從,真正管理好整個投資生態,包括投資者關系、資本運作等。這是投資機構多維度的考驗,也是在大浪淘沙的市場中站穩腳跟的必要條件。
硬科技領域的技術創新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的科技力量,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大時代,中美科技較量仍在進行。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政策的利好,一批又一批國有資本開始涌入硬科技投資領域,對投資行業也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黃凱文分別從創業者和投資機構兩個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對于創業者來說,仍然處于一定的競爭環境中,仍舊會遇到應該競爭的對手。可能現在的對手不同,打法不同,但是 創業者的目的仍是從眾多的競爭對手中爭奪下游客戶的認可。在硬科技領域,從早期需求的機會了解到產品規劃,到獲得訂單,再到實施、服務,最后獲得持續的訂單,如此循環往復的過程中,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成功的創業者還是能夠打敗競爭對手,贏得下游客戶的持續認可。
當然,國際形勢的改變總是“危”與“機”并存。如今隨著科創板的成功和北交所的即將成功,越來越多的資本平臺提供給創業團隊,使得他們能夠加速產業鏈的升級、創新,最后服務于整個社會經濟。創業者對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的硬核科技的重視,使得早期顯現出競爭優勢的團隊能夠及時獲得國家正式的傾斜支持,獲得更多資本市場資源的傾斜,但同時也加快和加多了競爭的資源維度,加速了競爭的淘汰。在與新增的國資競爭蛋糕資源時,創業團隊的一舉一動都至關重要,能夠搶先獲得即意味著后續的資源優勢。
對于投資機構來說,在硬科技產業取勝價值觀的引導下,不會因為一時的政策傾斜而改變整個格局。硬科技投資這個鏈條非常長,需要的是工匠精神的堅持,是深度研究的實力,是人才經營的聚集,是各方資源的運作。在這種體系下,投資機構不會因為一時的利好環境而改變整個投資格局的,可能更注重于投資機構里的創始團隊本身的基因。如果團隊基因符合產業,是有利于產業長期發展的,那么無論在什么挑戰下,投資機構都能夠支持和服務有競爭優勢的創業者,仍然能夠作為優勝者的肩并肩的伙伴。
同時,國資的涌入給民營投資機構帶來的不只是競爭,更重要的是 優勢互補。國資機構可能在前瞻性、靈活性、挖掘能力與執行效率上有所欠缺,需要非常專業的、細分的民營產業投資團隊與之互補。在競爭條件下,國資和民營機構結成戰略伙伴,將雙方資源互補,共同支持同一個創業團隊,會形成一個合作共贏的新局面,最終對整個國家的科技、經濟發展都百利而無一害。
如今我國已步入硬科技的黃金時代,創業團隊、國資機構、民營產業機構已形成新的三角形。在這個三角形中,聚集了工匠精神,沉淀了時間閱歷,就像華創深大投資創始合伙人黃凱文所言, 做硬科技,要“熬得住、熬得起、鉆得深、容得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青年投資家俱樂部”(ID:TheYoungInvestorClub),作者:尚佳琪,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