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無人機行業的蒸蒸日上,無人機在各個行業的應用無處不在。近年來,由于衛星定位系統的成熟、電子與無線電控制技術的改進、多旋翼無人機結構的出現,無人機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目前,無人機已經成為商業、消費應用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于建筑、石油、農業以及公用事業領域。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楊建林,30歲,河南。
“這次飛行任務太刺激了,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個聲音出現在人們面前。
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是,因為飛行的環境非常復雜,而且控制難度高,加上疫情防控,操作無人機的時候,整個人的神經都很緊繃。他還說今天到現場才知道要噴84消毒液,整個人手忙腳亂,差點出事兒。
“我叫楊建林,來自河南新鄉,現在是一位普通的農民,也是一名無人機操控員,距離我第一次接觸無人機已經有四年了。”楊建林說。
因為今天準備的不充分,而且是噴灑消毒水,楊建林沒有帶好護目鏡,只戴了口罩,匆匆忙忙的帶著無人機和充電器,中午就趕出了家門。雖然元旦節還沒到,但是疫情防控越來越嚴,楊建林在家琢磨了半天,鼓起勇氣和村委會提議使用無人機給村里消毒。
楊建林和他的弟弟都是無人機操控方面的高手,可是聽說要在元旦前后給村里噴灑消毒液時,兄弟倆愣住了,之后回家商量了一下,還是決定讓楊建林上。因為自己的技術更加熟練,弟弟表示心里還是會緊張,怕把無人機弄壞了,弄巧成拙。
在行動之前,楊建林已經想好了對策,如果無人機損毀,那么費用自己承擔,因為這個無人機是自己出錢買的,楊建林非常心疼。村里面出資購買消毒液,大家齊心協力,讓村里人過一個好節日。話不多說,楊建林說干就干。
其實,楊建林也是第一次使用無人機噴灑消毒液,并且是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進行操控。平時讓楊建林肆意操控的地方,是村里面的農作物。噴灑消毒液的時候,村里面沒什么人看熱鬧,只有幾個村委會的干部一直跟著楊建林。楊建林說:“因為現在疫情防控比較嚴,而且村里邊的大喇叭天天都在喊,所以很多人都在家沒有出門。因為我是被特殊批準,要出門噴灑消毒液,要不然也不會出門。”
在進行操控的時候,村委會和楊建林的心一直懸著。可以這么說,今天所有的任務是和村委會的負責人一起完成的。在噴灑農藥的時候,很多村里的人都會趴在窗戶上,笑嘻嘻的看著楊建林噴灑消毒水。
楊建林也笑著說:“如果讓這些村民出門,估計身邊會圍滿看熱鬧的人。”在嚴格管控的情況下,村里面平時最熱鬧的幾個地方變得空蕩蕩。噴藥的時候,這些地方就成為楊建林彰顯技術的最好體現。
十二月的下午,沒有當空的烈日,天空灰蒙蒙的,視覺上噴灑藥物的效果并不顯眼,村委會的人還專門在無人機的視角感受了下。消毒液猶如毛毛雨一樣均勻的往下灑落,村委會的人還不忘告訴村民把自己家的衣服和食物趕緊收到屋里,避免沾染消毒液。
在村委會的張羅和村民的配合下,楊建林的任務進度非常快,他只需要用無人機進行操作就行了。
楊建林驕傲地向周圍展示自己的無人機:“我操控的無人機,就算有風吹也不怕掉落。因為我的無人機有壓風場的能力,只要一直往下壓,風場就不會把自己的無人機刮跑,還能讓消毒液均勻灑落在建筑物上。”
正常來說,農用無人機一般飛行高度在三米左右,而執行防疫任務的飛行高度是正常高度的十幾倍。如果無人機想要進行防疫任務,就必須要控制風場,讓消毒液均勻灑落。其實楊建林心里也很忐忑,畢竟是第一次操縱。
楊建林作為有幾年經驗的無人機飛手,其實噴藥不是難事兒,但這是在村里面,尤其是農村兩旁的道路,最讓人頭疼的就是路邊的樹。
“村路兩旁那些樹長的參差不齊,有些十幾米高,有些幾米高,一點規律都沒有,繞開這些樹成為操控無人機的重點。如果撞上,那無人機就廢了,幾千塊錢的東西就打了水漂。還有就是航線的規劃,非常考驗心理水平,接著就是無人機的性能。”楊建林說。
其實,想要求穩,冒險的心也是要有的。楊建林操控無人機在高大的樹木和房頂中穿梭著,時不時還展示一下操縱技巧,也相當于宣泄自己的壓力,讓頭腦保持冷靜。楊建林非常小心地進行操作,因為這次飛行的高度比在稻田里要高出不少,生怕無人機撞到樹枝,然后無人機或樹枝掉落砸到人。
楊建林在操縱無人機時,除了要擔心人或事,心里也一直在想省一些消毒水,因為村委會叮囑他非常多次,所以藥水的控制量一直都在把控。有幾個地方和幾戶人家楊建林都是定點噴,多花點時間,多費點事兒。
在太陽下山前,防疫任務終于完成。楊建林說:“我們這里是小村子,只有四十多戶村民,以無人機的效率,一般一個下午就能噴完,畢竟人口不多。”楊建林和無人機之間有一種微妙的感情,彼此之間最熟悉,最信任。
雖然這次防疫任務非常緊張,但楊建林表示并無大礙,工作也不會這樣結束,只要別的村有需求,楊建林就會帶著自己的無人機去幫忙。
金香,26歲,湖南。
勤勞聰明的金香從小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當村里號召大家參加無人機作業培訓時,聽說學會這個技術在田地干幾天活就有很高的收入,還可以照顧自己的小孩,聽完金香就動了心,第二天就出發培訓。
電量正常,風速正常,操控正常,可以起飛。盡管不是田園收獲的季節,金香偶爾也會和村民一起切磋無人機的飛行技術。金香說:“沒事玩兩把,不然手生。”金香操作的無人機主要是用于農林植物保護作業的無人駕駛機,可以噴灑農藥、種子等,非常便利。
當時村里的干部來做宣傳工作時,家里人都提出疑問,這種技術對于農民來說能學會嗎?金香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火速加入剛組建起來的培訓大隊,開始跟著老師學習操控無人機的技術。
金香先在電腦上用軟件模擬練習,因為自己不太熟悉電腦操作,所以失敗了很多次。后來進行實際操作時,沒想到自己成為培訓隊伍里第一個炸機的人,這讓金香非常難受。還沒有經過考試就失敗了,當時自己就不想再去努力了。
在老師的鼓勵下,金香經過一個晚上的思考,最終還是決定繼續培訓。第二天一大早,金香又和村民一起去村里練習,經過一系列的考驗,金香終于持證上崗。上崗不久,金香就下地工作了,村里的老人都非常佩服地說:“你看人家,一邊在家帶小孩,一邊還學會了賺錢的技能。”
到今年的十月份,金香已經有三年的操縱經驗。隨著種植任務越來越多,金香對于無人機已經了如指掌,隨意操控,甚至還能對無人機進行維修、保養、更換零件。
學會操縱無人機,這讓金香嘗到了很大的甜頭。在去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金香的老公不能外出務工,于是和金香一樣考取了無人機執照。在春季病蟲害高峰期,短短半個月夫妻倆就掙了3萬多塊。金香感慨:“我們倆一起干,每年有一個月的時間大概就能掙3萬塊錢,空閑時還可以陪伴自己的小孩。”
除了金香嘗到了甜頭,還有村民老王。老王之前是干木工的,一年收入也不是很高,自從19年購買了四臺無人機,接觸到無人機工作以后,現在自己的收入比以前多了,還能經常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無人機幫助金香等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還為壯大集體經濟提供了新動能。截止于今年10月份,該村累計作業面積約20萬畝,參與人員平均每年可增收2萬至4萬元。在今年的8月份,該村最后的1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于見專欄」認為,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任務載荷制造技術和工藝的不斷提高,新型材料的不斷推出,無人機任務載荷實現小型化將成為中國民用無人機領域重要發展趨勢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無人機產業成熟化,工業無人機執行的任務呈多樣化趨勢,僅搭載普通小型攝像頭等任務載荷無法滿足其在測繪、巡檢、農林植保的任務執行能力。其次,無人機的任務載荷重量更是影響續航時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將多種載荷與無人機更好地集成,以更經濟的平臺來執行任務是行業研究的主要方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于見專欄”(ID:yujianzhuanlan),作者:于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