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龍頭企業逼迫站隊、被拖欠應收賬款、被強勢終止合約、被合伙人制度割韭菜……發生在非單一行業中的種種壓榨屢見不鮮,正在成為供應商的存亡之痛。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一則寓言自《新約·馬太福音》記載以來穿越近兩千年,如今已被無數個經濟學家引用為“馬太效應”,此現象綿延出現在多個行業,同時又面臨著“品牌溢價”的加碼,上下游企業的“貧富差距”或讓供應商們一步步舉步維艱。
早在數年前,就有媒體爆料過,當年蘋果公司每臺iPhone 4獲利高達360美元,而代工廠富士康只能每臺手機的市場利潤中獲得大約6.54美元的酬勞。時至今日,這種市場格局也未有太大的改觀,郭臺銘把工廠搬遷到印度又貌似成為了下下策。
連依靠富士康代加工一躍成為中國臺灣省首富的郭臺銘,日子也不是那么好過。其他行業會更好嗎?還是說,若干個小老板因為生存的困難,不自覺也在心里嘀咕著1989年梁漱溟先生的那句經典疑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據國家統計局《2021年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42.2% 兩年平均增長19.7%》數據顯示:我國1—10月份,有8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分別是橡膠和塑料制品業下降0.8%,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下降3.1%,食品制造業下降3.5%,其他采礦業下降下降33.3%,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29.0%。汽車制造業下降2.9%,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下降1.6%,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10.0%。而紡織業同比增長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同比增長2.2%,呈現出緩慢的增長勢頭不盡人意。
其中,我們可以看到汽車制造業利潤總額下降2.9%的數據赫然在列。明明近些年各大車企的造車勢頭一路引吭高歌(除了洋相百出的FF,就算賈躍亭在線擦鞋馬斯克也難以挽救退市),上中游的制造業還是呈現出了盈利瓶頸。
一向被吐槽瘋狂燒錢的蔚來汽車(NIO),自2018年在紐交所上市以來,在去年也突破了營業收入162.6億人民幣、107.8%的收入增長、256.3%的毛利增長的驚人數據。立志做一個智能化電動汽車品牌的蔚來,也看到了付出高強度互聯網營銷精力之下的品牌紅利曙光。雖然一直在虧損(2021年最新季度財報仍然虧損),但在眾多資本的力捧下,只要不犯太大的錯誤,很難想象會扼殺持續生長的品牌價值。
(蔚來汽車2018—2020年財報,截圖源自東方財富網)
反觀為蔚來ES8、ES6型號整車代工的供應商——江淮汽車(600418.S),從2018年到2020年,營業收入由501.6億人民幣遞減到429.1億人民幣,2020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9.4%,2021年凈利潤還在暴跌。有網友評論江淮汽車在走下坡路的觀點可謂是一針見血。
(截圖源自知乎網友評論)
而在國家統計局數據中,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9%的紡織業和同比增長2.2%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態勢緩慢且稍顯疲軟,呈現出小額增長的主要動力,可能還是受益于我國疫情控制穩健致使實體經濟復蘇的“及時雨”。
我國服裝制造業目前出現水平分化的現狀。對于那些規模較小,以初級加工、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來說,局勢不容樂觀。行業利潤逐步向頭部企業靠攏,規模化、品牌溢價、營銷實力等等因素都是紡織服裝業中小企業難以逾越的鴻溝。
另一方面,掌握市場終端話語權的品牌,與中上游原料、制造端的中小企業的焦慮情緒可能無法共情。畢竟,李寧(02331H)2021年上半年財報顯示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了65%,報喜鳥(002154.S)2021年第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2.47%,安踏體育(02020.H)2021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55.5%,借殼上市的海瀾之家(600398.S)2021年第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0.2%。通過行業整體的疲軟狀況與下游各大品牌的高速增長的對比,不禁令人感嘆,中上游制造企業充其量只是品牌的“打工人”。
行業利潤下降3.5%的食品制造業又如何?眾所周知,食品行業的原料利潤一般會到達10%-30%,在眾多行業當中算是利潤可觀的了。盡管如此,供應商拿的依舊是蠅頭小利。
近期,有人在微博上曬出了某家海底撈門店的菜單,土豆半份13元,相當于1塊5一片,一碗米飯7塊錢,毛血旺從年前的16元半份漲到22元,自助小料11元。底下網友打趣道:海底撈是在報復性漲價!哪怕最后海底撈官方出面致歉并調回原價,當中隱藏的利潤差門道也值得讓人一探究竟。
(圖片來源于海底撈2021年11月5日官方微博)
據我國《2021年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 環比上漲0.7%》數據顯示,2021年10月,我國居民在食品類的消費價格1-10月同比下降1.7%,說明食品物價有所下調,海底撈卻反其道而行之。除去部分單價較高的大米品類,假設普通大米以約3.5元一斤的價格計算,一斤大米可以煮大約6碗米飯,如果定價在7元一碗,海底撈一碗米飯扣除原料成本的毛利率大約在1200%。考慮到長期供應商價格優惠和服務過程中實際盛飯量,有可能1200%的數據還是保守估計。這波“品牌溢價”真是不得不雙擊666!
本文這一部分到此為止。或許你每天都能見到媒體如何大肆報道各大品牌的事跡,但是留給供應商在大眾面前吐露心聲的機會真的不多。最后,想轉述一位從事廣告物料制造的朋友吐槽的一句話:“辛辛苦苦大半年,到頭來是個der啊!”供應鏈當中的貧富差距在數據面前暴露無遺。
面對日益嚴重的“馬太效應”,面對逐漸拉大的上下游貧富差距,面對終端消費者溫暖的懷抱,面對品牌溢價的利潤差誘惑,部分企業正在從幕后跳轉到臺前,企圖以變通謀壯大。
替品牌方打工已經不能夠滿足部分企業的野心了。要說近些年哪一個風口能夠創造遏制“馬太效應”的機會,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直播帶貨。
你可能已經無數次聽過屏幕上的主播們,不厭其煩地安利消費者:“工廠拿貨,一手貨源,最低價格,時不再來。”諸如此類的話術。是的,越來越多的幕后企業瞅準了直播帶貨的商機,實現了自研自產自銷的發展路徑(當然,中間有可能還是多了一個中介)。
據公開數據統計,2021年前5個月新增電商企業(含直播帶貨電商模式)多達46.41萬家,同比增長35%,預計還會再創新高。其中,不乏大量涌入直播帶貨的傳統工廠。另外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企業直播市場規模達90.8億元,B端用戶超過120萬家,預計2025年中國企業直播市場規模將達到266.3億元,用戶將超過270萬。直播帶貨中的企業自播儼然成為了傳統工廠的另一根“救命稻草”。
(擅長于工廠選貨的主播李佳琦)
各個行業龍頭品牌背后的供應商們,或許囿于風險考慮,不會冒險撇開與甲方的合作去嘗試企業自播賣貨的形式。但是對于那些飽受品牌方趾高氣揚態度的中小規模企業來說,誰能保證不敢破罐子破摔!
其實,遠在傳統工廠走到臺前直播賣貨之前,部分企業就開始謀劃了OBM路線(自研自產自銷)。只不過,相比起更為輕松、簡單的OEM(一般為核心技術缺乏的代加工)和ODM(擁有研發、設計實力的代加工)模式,很多上中游企業本身不具備品牌建設、營銷人才、售貨渠道的優勢,難以打破下游企業掌握市場終端話語權的僵局,OBM往往會成為了紙上談兵。
綜合來看,汽車行業的比亞迪是國內OBM模式的成功典范之一。創立于1995年的比亞迪起初只是一家電池供應商,在2003年前后,比亞迪收購吉馳汽車模具和秦川汽車,在上海成立研發中心,標志著正式走上了汽車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
(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圖片來源于比亞迪官網)
強如比亞迪也是借助了秦川汽車等原有的品牌基礎,才有跡可循成功突圍供應鏈上下游的“階級命運”。
供應鏈中的馬太效應所造成的貧富差距,亦如社會的階級命題,二者互相影射。好比如,現在部分年輕人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之下,在面子、收入、自由、機會等因素的交雜下,寧愿去應聘一個二流餐廳的服務員,也不太情愿擠進一流工廠的生產線。因為,出去闖一闖或許還有可能變通,要是年復一年待在工廠,就只能盼望著刮張彩票來發發橫財了。
誠然,面向C端的下游品牌方需要付出更多的營銷成本、服務成本,假如再不給供應商們分多點肉,任由市場去擴大“貧富差距”的話,站在前排遭受最大沖擊的將是實體制造業。我國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了10%,未來人口紅利不再,智能化、自動化等手段能否有效抵抗制造業勞動力潰壩的“洪水猛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詞條商業”(ID:eyhtds),作者:概念俠,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