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刪了吧》在短視頻平臺快速走紅,在音樂平臺的數據也是十分惹眼,可以說是近期名副其實的爆款歌曲了。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9日19點,抖音上#要不你還說把我刪了吧#播放量達13.2億次、#刪了吧#播放量達18.5億次;快手上,這兩個話題的播放量分別為1.9億次和6億次。
也就是說,不考慮各種相關子話題的情況下,這首歌在短視頻播放量就接近40億次。
在如此高的流量之下,除了網易云音樂云上工作室與深聲文化合作推出的原版外,也出現了一大批同名但是不同詞曲唱的不同版本,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各種DJ版本、剪輯版本。
B站UP主“路哥會寫歌”稱之為音樂圈的“內卷現象”,這其實都有些美化了,本質上就是一群為了流量收益而故意侵權的洗歌和蹭流量之徒,荼毒著整個音樂行業的正常生態。
前面提到,《刪了吧》這首歌在短視頻平臺的播放量高達40億次,在音樂平臺的成績也很不錯,在“按照播放量占比”的主流分配模式下,折算成版權費已經是千萬級別的。
在這樣的分配規則下,有些人為了盡可能從爆款歌曲的熱度中分一杯羹,各種放棄底線的“洗歌”就誕生了。
以《刪了吧》為例,來分析一首爆款歌曲背后,存在多少讓人匪夷所思的“騷操作”。
根據音樂先聲不完全整理,從11月6日許佳豪的原版《刪了吧》發布后,剔除掉情有可原的合理翻唱版本,后面的各種“李鬼”版本可以分為侵權性質的“洗歌”版本和蹭流量的引流版本。
經過我們溯源發現,在原版歌曲發布的當天,短視頻平臺就有一些相關推廣視頻獲得了不少點贊,完成了歌曲傳播的初始起量。于是,11月7日,一家名為“圣元傳媒”的公司就發布了一首名義上“詞曲唱”完全不同但旋律、歌詞極為相似的《刪了吧》(男聲版);11月8日,一位名叫“筱亦帆”的歌手如法炮制了一首《刪了吧》(煙嗓版);11月9日,“利群男孩”、“王夢瑤”、“煙嗓”、“歌神”四位歌手同樣也如法炮制了四首與原版極為相似的版本,分別是《刪了吧》(正式版)、 《刪了吧》(新版) 、《刪了吧》(原唱)和《刪了吧》(抖音熱搜煙嗓版)。
有意思的是,其中利群男孩的《刪了吧》(正式版)在QQ音樂收藏量達到100w+;煙嗓的《刪了吧》(新版)登上了酷狗音樂TOP500第9位。
接下來,一家名為“云夜唱片”的公司將洗歌更進一步,為了盡快薅到流量,在2天內發了三個不同版本,分別為 《刪了吧》(正式版) 、《刪了吧》(煙 許家豪)和 《刪了吧》(新版) ,甚至將演唱者都改成了與原版“許佳豪”跟相近的“許嘉豪”、“許家豪”。
這樣的騷操作,讓不明真相的聽眾直呼好家伙,發出了“到底有幾個許嘉豪、許家豪、許佳豪,誰才是正版”的疑問,原唱似乎成了未解之謎。
當然,在這家公司的“不懈努力”下,“許嘉豪” 的《刪了吧》(正式版)和《刪了吧》(新版),進入酷狗音樂TOP500第91位,可以說是把“洗歌”做到了極致。
而從11月24日開始,也就是在歌曲走紅半個多月后,為了吃掉進入衰退期的歌曲熱度,“Riley音樂”、“嗨曲玩家”、“環球夢想”等幾家公司分別推出了幾個《刪了吧》不同版本,從歌名上看不出異樣,但點開后會發現其實是與原曲旋律毫無關聯的DJ舞曲,也是另辟蹊徑了。
在原版初具熱度直至爆紅的短短20多天里,就出了16個版本的《刪了吧》,效率極高。懂行的,知道這些人在“洗歌”、蹭流量;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參加了《刪了吧》詞曲改編大賽。
可以看到,在一首爆款歌曲走紅后,時刻監測歌曲熱度變化的“熱歌”公司、個人就會一擁而上,一天時間就可以推出讓人難以分辨的洗歌版本、導流版本,吃相屬實難看。
“洗歌”亂象在音樂行業并不是新鮮事物。
2019年,我們在《“洗歌”正在摧毀中國音樂產業》一文中提到,由于維權成本過高,侵權成本過低,導致絕大多數音樂人在發現歌曲被抄襲后并不會采取法律措施,而歌曲抄襲者則更加放肆地“洗歌”,甚至以流水線的方式批量化生產。
而在“洗歌產業鏈”背后,還存在著平臺與洗歌公司利益共謀、平臺版權競爭等錯綜復雜的因素。維權難、侵權易,甚至還有平臺的默許縱容,自然給各種洗歌公司提供了生存空間,進而導致“洗歌”現象屢禁不止,源源不斷地生產著李宗盛口中的“豬食”。
此外,除了直接赤裸裸地侵權,“洗歌”在爆款歌曲動輒千萬版稅的誘惑下,國內還有幾百家以制造幾百家以打造爆款為目標的熱歌公司。此前,“刺猬公社”曾在文章提到,抓取網易云熱評來尋找用戶同理心,是他們創造歌詞的主要方式;而在歌曲唱腔上,情緒被夸張的放大,煙嗓、撒嬌等唱法在抖音上大行其道。這幾乎成了當下短視頻爆款歌曲的流量密碼。
與此同時,音樂人也很難安心創作了。一方面,在“二八”法則下,大多數音樂人都無法靠音樂本身生存;另一方面,洗歌、蹭流量的做法早已不新鮮,是堅持本心還是向流量低頭,寫歌竟變成了一場人性考驗。
如今兩年時間過去,“洗歌”現象并沒有消失,反而愈加變本加厲、花樣百出,這確實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但我們仍然堅持認為,如果全行業繼續對“洗歌”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是必然,以慢火煮青蛙的方式摧毀中國音樂產業的根基。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缺少有才華的音樂人嗎?并不,中國目前至少有30萬音樂人;缺少讓人驚艷的好作品嗎?并不,一年誕生的華語新歌超過80萬首。
那么,為什么要將本該屬于好音樂的流量和版稅,眼睜睜地被這些行業害群之馬薅掉?這或許是今后幾年,中國音樂產業真正該下大力氣去修補完善的環節,我們也期待華語音樂會有更好的未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范志輝,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