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0日,在英特爾舉行的開發者論壇(IDF)上,一款全新系列的奔騰4處理器被正式發布。一方面其擁有比當時所有家用處理器更高的主頻和更大的緩存,并且更為重要的是,這款被稱為奔騰4極致版(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P4EE)的產品,其實使用了基于服務器CPU(至強MP)的內核設計。
有意思的是,僅僅就在一周后,AMD也搞出了類似的操作,并同時推出了兩個新的處理器系列產品。其中,速龍64(Athlon 64)面向普通消費者,而速龍64 FX(Athlon 64 FX)則基于服務器的Opteron CPU內核打造,主要面向發燒級玩家。
但在當時,一些科技媒體對奔騰4極致版與速龍64 FX提出了批評,認為它們并非針對消費級市場重新設計的頂級產品,而僅僅是將服務器CPU略加“閹割”的產物,多少顯得有些缺乏誠意。但這些批評者沒有想到的是,這種“魔改產品”會在此后的十幾年時間里成為代表PC家用“發燒級”市場的最高端產物,并且直到2021年情況才再次發生了轉變。
其實家用“發燒級”CPU、或者說HEDT(High End DeskTop,終極臺式電腦)平臺沒落的征兆,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出現。
2019年,Intel推出了基于Cascade Lake至強平臺“魔改”的第十代酷睿X處理器。與此前的第九代及第七代酷睿X相比,它的制程和基本架構都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僅僅只是略微提升了頻率、加入了新的AI加速指令集(DLBoost),以及將建議零售價降低了一半(從1999美元降低到999美元)。
當時,業界普遍將十代酷睿X的“小改+降價”解讀為面對AMD銳龍線程撕裂者的市場壓力,在新架構處于“難產”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市場策略。
然而近兩年大家逐漸發現,無論AMD還是Intel的最新款普通旗艦(例如銳龍9-5950X和酷睿i9-12900K)處理器在絕大部分情況下的性能表現,都已經超越了各家當時的HEDT產品。不僅如此,在宣傳層面兩家也基本不再談論HEDT平臺對于游戲玩家和性能愛好者的意義,而是更多地將其定位為“需要在家工作的專業創作者”才有必要購買的生產力工具。
當然,更為關鍵的證據近日也已經浮出水面。根據爆料達人Moore’s Law is Dead公布的最新消息,Intel并沒有放棄下一代的HEDT產品,它將會基于至強Sapphire Rapids處理器“魔改”,使用Intel 7制程、具備36至44個核心、支持多達64條PCIe 5.0擴展通道,以及集成4或8通道的DDR5內存控制器。
與此同時,這個“下一代發燒級CPU”將會徹底放棄“酷睿X”的產品名稱,改為隸屬于至強W系列工作站CPU產品線。同時,其所適配的主板芯片組也不再被稱為X699或X799,而是會被命名為W790,主打高可靠性、高擴展性生產力功能,而非超頻或游戲體驗。
如果這一消息屬實,也就意味著從誕生至今已有8年歷史的家用“發燒級”處理器,可能將在2022年迎來終結。
為什么曾經代表著家用PC最高性能水準、被愛好者人人稱羨的發燒級CPU產品,最后會落得個“偏安一隅”的待遇?
說白了,關鍵的問題還是在于主流PC平臺近年來的進步實在是太大,再加上消費者對于高端PC的需求如今已經發生了一些轉變,以至于對于很多用戶來說,“發燒級CPU”的體驗實際上反而可能變得沒有那么理想了。
現在的一臺12代酷睿+旗艦單卡的PC,游戲性能可能比發燒級處理器+老款雙顯卡的平臺要強得多
例如在CPU多核設計方面,可能一些朋友還記得,在8代酷睿出來前,主流的家用CPU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都維持在“最高四核八線程”的水準。在那個時候,如果有玩家想要玩一些特別吃CPU多核性能的游戲,或者是想要流暢地邊玩游戲邊直播、邊P圖邊渲染視頻等,那么購買六核(初代到4代)、八核(5代)、十核(6代)、乃至十八核(7到10代)的發燒級處理器,可能就是唯一的選擇。
然而如今主流臺式機CPU核心數量已經增至16核甚至24核,同時還擁有著高得多的主頻。這就意味著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哪怕對CPU多核性能有著強需求,也不再有必要去購入高價的發燒級處理器了。
發燒級平臺的多通道內存設計,的確讓它們看起來非常“美麗”(該圖源自三易生活網友投稿)
又比如說在內存帶寬方面,相比于主流CPU“萬年雙通道”的配置,發燒級處理器很早就用上了三通道、四通道,甚至八通道的內存控制器。幾年前這種“超多通道”的配置,的確可以讓PC在各種多媒體應用中,都能夠表現出比主流平臺強得多的性能。
但現在呢?雖然最新的發燒級平臺有著八通道DDR4的配置,但源自服務器的架構反而意味著其在主頻和內存頻率上都相當保守(最高DDR4-3200)。相比之下,最新的消費級高端CPU i9-12900K反倒是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對DDR5-12800超頻內存的兼容性(數據源自Intel架構日),只要插上品質足夠好的DDR5內存,光憑雙通道就能達到與“發燒級平臺”八通道內存相同的帶寬,性能也不輸給前者。
不僅如此,與家用主流、高端平臺相比,發燒級處理器以往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它們往往擁有主流平臺數倍的PCIe帶寬,因此可以輕松地在主板上使用雙顯卡、三顯卡、多NVMe SSD的配置,而不用擔心遭遇性能瓶頸。
然而一方面來說,多顯卡技術如今早已沒落,無論顯卡廠商還是游戲廠商,基本都已經不再為其提供專門優化。另一方面,現在只要是稍好一點的主板,也都會提供至少2至3個NVMe SSD插槽,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已經完全夠用,實在沒有再去追求發燒級處理器“擴展性”的理由。
當然,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可能已經用處不大的發燒級桌面處理器,放到現在也并非就毫無價值了。畢竟,它確實還是擁有更多的物理大核心數量,也擁有普通家用CPU所不具備的某些指令集和更穩定的架構設計。再加上這種平臺所對應的主板普遍具備更多的PCIe插槽、有著更強的擴展性,因此也意味著對于某些有著特定需求的用戶來說,“發燒級處理器”實際上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比如說,對于一些需要進行3D設計、建模、渲染、大型視頻編輯等工作的用戶來說,電腦可能就需要不止一塊專業顯卡(專業顯卡目前依然支持多卡并聯),需要插好幾塊SSD擴展卡來充當視頻編輯的緩存,還可能需要使用獨立聲卡、視頻捕捉卡、顯示同步卡等,各種各樣如今在家用電腦里已經幾乎見不到的擴展設備。
這時候,傳統的非發燒級平臺先不說CPU性能,首先主板的插槽數量與PCIe通道數就已經不夠用了。而服務器級的雙CPU/四CPU成本又過于高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發燒級處理器”以及與之同源的單CPU工作站解決方案,反而就成為了性能既夠用、“性價比”也更高的選擇。
ROGdominus extreme,基于專業工作站方案的“發燒主板”
不僅如此,如果大家留意了最近這兩三年的單CPU工作站平臺設計就會發現,無論CPU還是主板廠商,似乎早就“預料”到了這種發燒級平臺與入門級工作站平臺“合并”的趨勢。而證據就在于一些特定型號的工作站CPU和主板上,明顯出現了偏游戲玩家、超頻玩家的設計元素。換而言之,廠商們心里其實也很清楚,就算發燒級處理器平臺未來全面轉型“生產力設備”,依然還是會有一些追求完美的極客或是發燒友購買這類產品,用于日常超頻或游戲。
畢竟有錢又有閑的消費者,哪個廠商會選擇拒絕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