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加點鋰,性能強到底”
作為“工業味精”,鋰在電池、陶瓷、玻璃、潤滑劑、制冷液、原子能、航空航天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從資源分布來看,我國鋰資源81.6%在鹽湖中,僅有不足兩成的鋰資源以礦石的形式存在。其中占大頭的鹽湖鋰資源品質較低且開發條件較差,導致提取難度大、成本高,在此背景下,為了提高供給能力,國內鋰資源企業選擇出海買礦,2012年起,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行業龍頭紛紛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掃蕩鋰礦。
早年間,本土礦山加上進口資源基本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近幾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放量,我國鋰電池行業蓬勃發展,作為重要的上游資源鋰原料供給端逐漸收緊,需求與資源錯配,爭奪鋰礦搶占先機再度成為各路企業的共識。
“鋰戰”一觸即發。
參戰方除了礦業公司外,還有眾多動力電池企業,它們為了保障原料的穩定供應,沿產業鏈上伸,插足鋰資源爭奪,其中龍頭寧德時代率先開始布局全球鋰礦資,早在2020年9月,寧德時代就曾斥資858萬加元(約合人民幣4400萬元)入股加拿大礦產巨頭NeoLithium。一年后,寧德時代再以2.4億美元(約合15億人民幣)入股澳大利亞礦企AVZ。
同時,產業鏈下游的車企為了掌握主動權也紛紛入局,2017年長城汽車以1.4億元入股澳大利亞鋰礦商PilbaraMinerals;特斯拉選擇與一眾礦業公司簽訂鋰礦合作協議,鎖定未來幾年內鋰原料供給。
三方“職業玩家”打的火熱,資本也毫不吝惜對其的偏愛。在二級市場,鹽湖提鋰概念被爆炒,兩年累計上漲超365%,更有一眾概念股喜提翻倍增長。
(鹽湖提鋰成分股,來源:富途)
火爆的概念,除了讓投資者瘋狂,也點燃了一些公司蠢蠢欲動的心。
近年來,在疫情等等因素的影響下,實體經濟承壓,2021年10月制造業PMI為49.2%,比上月不升反降0.4%,企業多元化轉型的欲望愈發強烈。在當下最熱門的動力電池賽道中,雖有三元鐵鋰和磷酸鐵鋰之爭,但溯源都離不開金屬鋰,投資具備高確定性的鋰礦似乎成為了“上車”的最好切入角度。
今年8月,主營礦山機械設備的鞍重股份高調宣布收購上游鋰礦企業,并表示將在原有礦山機械主營業務之上,繼續向上游原礦開采、選礦業務延伸發展,不排除進一步向下游產業鏈拓展的可能性,最終形成涵蓋原礦開采、選礦、鹵水生產至電池級碳酸鋰制備的完整新能源鋰電上游產業鏈。
美好藍圖的背后,鞍重股份的盈利能力逐年下滑,短短幾年間,公司的毛利率由40%左右驟降至如今的18%。單看公司主營的重型機器制造業務,下滑趨勢也非常明顯,2020年,公司重型機器制造業實現收入同比下降26.7%,銷量下降38.4%。
(鞍重股份毛利率走勢,來源:choice)
業績下滑謀求轉型不難理解,但如此大刀闊斧的跨界,在鞍重股份2012年上市至2020年間卻未披露絲毫計劃,在去年年報中只能看到夯實振動篩主業以及轉型升級戰略兩個空洞的戰略方向。這似乎是一拍腦門就做出來的轉型決定也受到了監管機構的關注,深交所就收購上游鋰礦企業股權事宜向鞍重股份下發關注函,但仍抵擋不住市場的熱情,市場中“價值重估”論甚囂塵上,公司股價的一字攀升。
(天齊鋰業走勢,來源:富途)
無獨有偶,主營印刷設備的制造商長榮股份也在今年8月高調公布“涉鋰”。公司公告稱,海目星與公司簽署采購意向框架協議,擬向公司采購鋰電池生產相關設備及模組,總金額為4.2億元。雖然吃相難看,但資本一視同仁,給予了充分關注,公告次日,長榮股份開盤便直接漲停,股價大幅拉升20%。
這樣的情節不僅僅在鋰原料行業上演,今年,元宇宙概念也表現活躍,互聯網文化企業湯姆貓于9月在互動易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擁有元宇宙用戶基礎,且在積極探索元宇宙產品開發的技術,當日下午開盤后公司股價直線拉升觸及漲停,隨后四日內股價提升降價50%。要說概念加持下主營vr設備等相關標的股價拉升就算了,作為一個靠“會說話的湯姆貓家族“IP混飯吃的廣告公司,湯姆貓僅是觸及”元宇宙“概念便爆發屬實令人咂舌。
不可否認,轉型搭上熱門概念是拉升股價的捷徑,但世上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即便是熱門賽道也存在著強烈的不確定性。
回溯鋰原料近幾年的發展,能發現雖然行業景氣度整體呈現上升趨勢,但發展過程中還是充滿了波折。
(鋰資源價格走勢,來源:長江證券)
天齊鋰業就是一個縮影。
2015年,在政策的刺激下,鋰原料開始出現供不應求,價格一路攀升,天齊作為鋰資源龍頭,銷售毛利隨之提升,公司業績快速增長。
(天齊 鋰業凈利潤走勢,來源:choice)
嘗到甜頭后,2018年5月,天齊鋰業以40.66億美元的天價拿下智利鋰礦巨頭智利化工礦業公司(以下簡稱“SQM”)23.77%的股權,收購時,天齊鋰業自籌資金只有7.26億美元,其余35億美元均由中信銀行(4.520,0.02,0.44%)牽頭的銀團提供貸款,“蛇吞象”式的收購當時在業內引起一片嘩然。
但就在天齊鋰業收購SQM沒多久,新能源車補貼開始退出,鋰電行業進入低谷,鋰原料價格也出現見頂跡象,SQM的股價隨之暴跌,導致天齊鋰業不得不計提減值53.10億元,公司資產負債率攀升,資金鏈緊繃。直到2021年,隨著鋰價節節高升,天齊鋰業才有了喘息的機會。
(天齊鋰業資產負債率走勢,來源:choice)
鋰資源領域的龍頭股都尚且如此,更別提那些跨界涉鋰的企業了。2017年,美都能源豪擲36億收購瑞福鋰業,但卻換來股價長期低于面值黯然退市的下場,同期,鹽湖股份自稱鹽湖提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斥79.8億天價投資電池級碳酸鋰項目,然后連續三年虧損,2019年甚至打破A股紀錄,創下450億虧損的戰績。
前車之鑒,殷鑒不遠。
雖然今年鹽湖股份東去春來,成功復牌并迎來暴漲,但這樣的情況并不常見,更多的公司在市場的一輪輪洗牌中被淹沒。
鋰原料也好,元宇宙也罷,股價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公司的業績支撐。在上升行情中,追漲是眾多投資者盈利的主要手段,但忽略標的基本面和行業環境,一味地追漲只會透支板塊業績,讓股價充斥泡沫,給投資者自身增添風險。
對企業來說,“蹭熱度“還需掂量自身實力,多大的鍋配多大的蓋,否則即便挨上了鋰電概念的邊,股價短期拉升,但沒有優質資源,缺乏核心競爭力,走向更黑暗的深淵是必然的結果。
待浪潮褪去,誰在裸泳一目了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格隆匯財經熱點”(ID:glh_finance),作者:嚴莉莉,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