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蘋果公布了截至9月25日第四財季業績報告。財報顯示,蘋果當季實現營收834億美元,未達到市場預期的851億美元。針對本季度營收未達預期,蘋果CEO庫克在電話會議上表示,供應鏈問題使蘋果損失了60億美元,供應受限問題因芯片短缺、新冠疫情等影響而加劇。
目前看來,人們遠遠低估了全球供應鏈所面臨困境的嚴重性,比如芯片的全面短缺與航運的嚴重受堵。一種普遍悲觀情緒在企業高管之間蔓延。他們天天在問,何時這場全球供應鏈的夢魘可能結束?供應鏈亂象會是新常態嗎?如何有效對應目前以及不遠未來的供應鏈挑戰?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供應鏈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與極大壓力。例如,全球芯片短缺導致豐田等廠商無法交付汽車,中國港口一度封閉,美國港口擁堵,倉庫塞滿,卡車司機人手缺乏,從中國到美國東海岸的集裝箱運輸成本比去年大幅上漲,導致美國某些商場貨架空空。
同時,許多公司為了搶先獲得供應,進一步擴大采購,提高庫存,這又進一步加劇了供應鏈緊張。總之,在新冠疫情下,各種邊境管制與政府干預,讓全球供應鏈變得十分脆弱,形成了一場近乎完美的“蝴蝶效應”所引發的災難,促使成本上漲和通貨膨脹,全球經濟陷入困境,而復蘇也受到多重阻礙。
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供應鏈上相互依賴的不同廠商因高度全球化發展而緊密耦合 (tight coupling) 在一起,目前又因為各種瓶頸而解散耦合或脫鉤 (decoupling),我們可用松散耦合 (loose coupling) 視角歸納供應鏈的發展模式、預測其未來發展方向。
該理論認為系統內各個單元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有關整體聯動)可稱之為“耦合”,而所有開放系統必然面對不確定性;如果面對不確定性既沒有系統整體響應聯動性,成員也沒有各自運營獨特性,該系統可以稱為“無耦合無系統”;如果只有成員各自運營獨特性,但沒有系統整體響應聯動性,該系統則是“無耦合松散系統”;如果只有系統整體響應聯動性,而沒有成員各自運營獨特性,則該系統是“緊密耦合系統”;如果同時存在成員各自運營獨特性和系統整體響應聯動性,則該系統就是“松散耦合系統”。
由此看來,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全球化供應鏈屬于“緊密耦合系統”,而新冠疫情爆發之后的全球化供應鏈呈現“無耦合松散系統”的演化趨勢。我們認為,未來全球供應鏈發展的正確方向應該是“松散耦合型系統”。
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化將供應鏈各個廠商緊密耦合在一起,各種零部件之間高度競爭,所用材料也越來越復雜。例如,智能手機作為全球各種技術競爭的產品,自然界存在的 83 種非放射性元素中,至少有 70 種用于制造智能手機,包括 16 種稀土金屬。這就使智能手機的供應鏈高度復雜,所有組件、零件和礦物都有不同的來源和獨特的細分供應鏈。
要追蹤這些不同元素在何處生產、在何種條件下供應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事情。眾多參與者的競爭與供應鏈的全球耦合充分說明亞當.斯密的市場分工理論在全球化中的體現。一個遍布全球的供應鏈對買家來說是不透明的,甚至蘋果這樣的巨頭也很難對其供應鏈中的所有連接有一個完整而精準的了解與管控。
支配這個系統緊密耦合在一起的邏輯是市場效率與全球競爭。公司和消費者越來越依賴及時庫存系統來訂購商品。這使得庫存減少、周轉加速,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也使消費者從全球商品的寶庫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即時滿足。
同時,集裝箱業務讓航運公司充分競爭,航運成本極低,也降低了對新船的投資。美國的各大鐵路公司一直在削減成本和裁員,自 2017 年以來,聯合太平洋、CSX 和諾福克南方鐵路公司紛紛引進“精準時間安排路段” (Precision Scheduled Railroading) 的成本削減系統,淘汰了 22% 以上的工作崗位。消費者也很受益。
例如,他們在家具店Pottery Barn 訂購沙發,兩周后,中國供應商就可以將沙發發貨到美國西海岸的港口,三周后商家就可以送貨上門。在 36 年間,中國成為美國的第一大出口國,出口總額增長了 146 倍。在市場效率與全球競爭的邏輯推動下,這個全球緊密耦合供應鏈系統一直在滿負荷運轉,沒有容錯的余地。
然而,新冠疫情打亂了這一緊密耦合系統,從半導體、汽車、運動鞋、運動器材,到阿斯麥光刻機上的各種零部件都出現短缺和延誤,全球供應鏈開始出現瓶頸,甚至斷裂。在短缺與瓶頸壓力下,采供經理們也更加非理性地囤積庫存,這種負反饋進一步加深了供應鏈的“蝴蝶效應”。
為此,一些企業開始反省,嘗試采用“松散耦合”的供應鏈體系,例如提高零部件通用性,以便在短缺情況下相互替代。
此外,效率也已不再是企業的第一追求,而是保證各種零部件庫存具有冗余與緩沖,因此以柔性應變為特征的“松散耦合”供應鏈體系成為企業青睞的戰略手段。跨國企業在全球化地理方面的重新布局也提供了更高的供應鏈韌性。隨著疫情后的經濟復蘇與重新投資,跨國企業將逐漸改變新投資的地理選擇,增加供應地點的多樣化。
我們認為,全球供應鏈體系呈現動態演化的長期總體趨勢。我們用下圖描繪預測供應鏈系統耦合的緊松程度。我們預測,2022年夏季開始全球供應鏈將逐步部分恢復緊密耦合系統,但新一輪的緊密耦合系統會有一些新特點。這些新特點會是什么?企業應采取什么對應戰略?
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古爾德等教授提出一種“間斷-均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 假說,認為物種的演化在“均衡期”往往是微小的、長期的,但在“間斷期”可能是短期的快速演化,讓一些新物種能突變;因此,漸變式的“微進化”與躍變式的“大進化”在“間斷期”與“平衡期”交替進行,從而構成生命演化史的總貌。
在類似“均衡期”的“緊密耦合階段”,供應鏈確定性高,滿負荷效率運轉,變化微小;在類似“間斷期”的“部分斷裂階段”,供應鏈不確定性高,情況變化幅度大且頻率高,企業需要彈性或柔性,從而快速適應環境變化,同時在“部分斷裂階段”產生新的模式,有助于搶占下一輪平衡發展期的機遇。然而,“間斷-均衡”思路只能在大幅度極端搖擺中尋找出路,但這是否是唯一解決方案呢?
為此,我們提出新的思路,即符合中國傳統陰陽平衡哲學的“混合期”模式,將“間斷期”與“均衡期”混合搭配,在小幅度變化中取得動態平衡。
我們用下表概述全球供應鏈守正出奇策略,尤其注重與傳統“正”的策略相對的“奇”的策略,以及兩者的陰陽平衡:
表1全球供應鏈的“守正出奇”策略
我們認為,全球供應鏈新耦合中涌現有關“奇”的三大臨界機遇與相關戰略措施:
第一,數字化增強供應鏈柔性/彈性
數字化正在從根本上重新設計與生產未來所有產品。數字技術可以將產品的形式與功能分離,從而為新產品在新的使用場景下產生新的使用價值,也可以將以前不相關的產品功能松散耦合到新產品中去。因此,數字化可以將模塊化模式發揮到極致。
例如,在蘋果的耳機上加添傳感器,監測身體的健康狀況。同時,數字化也使小批量的客戶定制化生產成為可能,從而根本上顛覆了傳統裝配線帶來的大規模生產模式。最后,供應鏈端到端管理流程的全面數字化對提升效率的賦能作用不容低估,不僅僅是在企業內部,同樣有助于生態系統層面的企業之間有效合作。
特斯拉宣布今年第三季度在全球銷售了 241,300 輛汽車,同比增長 73%,環比增長 20%;對比之下,通用汽車美國銷售額同比下降 33%,原因是芯片短缺;戴姆勒和寶馬也因缺乏芯片而被迫關閉了部分裝配線,減少產量。
然而,新能源汽車的數字化程度更高,生產一輛新能源汽車需要比傳統汽車多 3-5 倍的芯片。特斯拉汽車的各個部件,從安全氣囊,控制車輛安全帶的模塊,到所有部件供電的模塊都依靠芯片 (目前一大難題是控制安全氣囊和安全帶的芯片奇缺,而這種芯片對車輛安全功能至關重要) 。因此,芯片短缺對新能源汽車負面影響應該更為嚴重。令人費解的悖論是特斯拉為何比其他傳統廠商的績效反而更好。
特斯拉如何克服芯片短缺呢?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我們能夠替代芯片,在幾周內編寫固件。這不僅僅是更換芯片的問題;你還必須重寫軟件。”特斯拉用高數字化能力來應對全球芯片短缺,在過去三個月中向客戶交付了超過 20 萬輛汽車,創造了 119 億美元的收入,其中包括 11 億美元的利潤。
與此對比,雖然客戶對新車的需求創歷史性新高,通用汽車等其他傳統汽車廠商對汽車上各供應商的芯片缺乏數字化整合能力,不得不受治于零部件短缺的限制,導致工廠停工、等待時間延長、價格上漲、最終銷售受損。
此外,富士康則是將新興的人工智能與軟件即服務 (software as service SAAS) 解決方案結合起來,從而能夠評估供應鏈風險并模擬各種”蝴蝶效應”的可能情境,并建立一些工業人工智能平臺簡化生產,因此減少停機時間。華為也建立了一個全球的物流智能運營平臺,從端到端拉通從原料到倉儲、發貨的各種數據,并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生成預警。
例如,供應鏈上有發貨不足或者倉庫有爆倉風險等,該國的物流經理就會收到預警,從而及時進行調整。雖然數字化的分析與預測系統非常昂貴,但投資回報很高。麥肯錫的一項研究發現,實施基于人工智能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公司,能將物流成本減低 15%,庫存水平提高了 35%,服務水平提高了 65%。
第二,透明度強化供應鏈合作伙伴的信任與默契
當越來越多的硬件都配備了傳感器,數字化設備可以讓智慧生產與智慧物流等變得更為有效。人們可以通過分析從數字設備、傳感器和快速支付等源頭產生的大數據,了解經濟實時運作細節,從而為公共部門決策提供幫助。因此,數字化有助于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以此強化合作伙伴的信任與默契。
在解決供應鏈港口的堵塞上,歐洲最大的港口荷蘭鹿特丹有一個PortXchange軟件,可以讓參與貨船抵達的每個合作伙伴都可以在一個通用數據共享平臺上看到信息。這使港口運作比使用單獨的系統更智能、更高效。但在美國,在承運人、碼頭和托運人相互提供商業數據以用于規劃目的方面“落后于”外國港口“數十年”。對數據隱私、商業秘密和安全擔憂導致了一種各自為政的狀況;各個港口都采用獨立的領地運作,缺乏信息透明共享。
為此,美國公司已經研發出一種名為 Port Optimizer 的工具,可以預測三周的進貨貨物。更多的信息共享,將使承運人、碼頭、卡車司機和碼頭工人能夠更好地定位設備和人員。但是,美國眾多港口中,目前只有新奧爾良在試用該系統。目前,拜登政府干預港口運作,要求各相關利益方共享信息,增加透明度。同樣,在解決芯片短缺上,拜登政府也要求各企業分享芯片庫存信息,從而不致于非理性囤積芯片。
同樣,華為將全球航空公司的航線運能動態接入系統,構建了“天網”,把卡車和輪船的路線運能動態接入系統,構建了“地網”。雖然受到疫情影響,華為仍然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一個最優路徑,這樣,華為就可以通過模擬供需情況,找到物流的最優路線,比如什么時候中轉最少、什么時候貨期最短、什么時候成本最低等,順利將貨物源源不斷地運輸到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華為員工在華為《心聲社區》透露,他將動態濾波工具移植到了海運場景中,對每條航線的歷史GPS數據,通過大數據學習,得出航線的特征模型,畫出一條基準路線,包括航行軌跡、港口駐留時間、港到港航行時間、速度、距離等等,從而預測海運輪船預計到達時間,然后可以預測某條航線是否會出問題,有什么備選路線。
然而,通過數據收集和共享提高供應鏈韌性、保證透明度面對諸多挑戰。例如,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供應鏈缺乏技術基礎設施、良好的管理實踐、對環境和社會問題的認識。
許多公司缺乏數據共享文化,特別是上游供應商認為增加透明度可能會降低他們的影響力,并導致他們被擠出供應鏈。同時,供應商數據共享也需要投資。一個解決方案是通過可信賴的第三方共享審計信息,減少審計的重復工作。目前一些服務提供商和 Fair Factories Clearinghouse 等非營利組織正在提供在線工具和平臺,以幫助買家和供應商更輕松、更高效地共享審核結果。
不容忽視,未來最為嚴重的挑戰是西方國家與中國在共享供應鏈信息方面可能脫鉤的趨勢。例如,世界最大航運公司丹麥馬士基發起一個全球航運共享的區塊鏈平臺,但中國航運公司不愿參加,自己單獨建立一個不同的國際航運區塊鏈平臺。這一趨勢對全球供應鏈信息共享極為不利。
第三,新興綠色供應鏈逐步替代傳統污染供應鏈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綠色、可持續性作為其購買標準,最終產品標注碳足跡成為國際潮流。碳足跡計算方法仍在不斷發展,它正在成為碳排放管理的重要工具。碳足跡的概念已經滲透到全球供應鏈的各個方面,甚至將為國際貿易中已經討論多家的“碳稅”建立基礎。但碳足跡的定義和計算幾乎沒有一致性。在氣體的選擇以及足跡計算中的排放順序都存在各種分歧。
碳足跡旨在成為指導相關減排和核查的工具,國際標準組織 (ISO) 已立法并發布 ISO14064,作為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工業指南。英國標準協會制定了 PAS2050,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控制產品碳足跡的政府法規。在產品上提供碳標簽會增加產品吸引力和銷售收入,但也會增加制造成本。
但以減少產品的碳足跡為目標,許多企業正在綠色產品設計、生產規劃以及綠色供應鏈上,通過綠色審計等工具產品或工藝的碳排放。中國目前的缺電危機,其實也體現在以新能源為代表的綠色供應鏈不足,而傳統以煤為能源的生產方式對中國達成碳中和目前形成了巨大挑戰。
又例如早在2005年,雙童就開始研發淀粉為原料的可降解吸管,以碳足跡的理念設計綠色產品,成功打入日本等國際市場,并積極參與《聚乳酸冷飲吸管》等國家行業標準的指定,推動環境友好型的生物質可降解產品逐步替代傳統塑料吸管,消除塑料產品帶來的白色污染。
然而,值得特別關注,全球供應鏈最近遭受全球能源危機的巨大害,包括中國發生的限電問題。目前發生的全球能源危機與各國環保政策過于激進有關。不少國家急于求成,采取了極端的環保政策,導致能源供應短缺。例如,為了環保,很多國家大幅依賴新能源 (包括風能、太陽能等) ,以為新能源能夠立刻、全面取代傳統能源 (例如煤碳、石油等) 。
但是,目前新能源技術還有許多缺陷,無法立刻、全面替代傳統能源,需要時間逐步取代。對此,陰陽平衡思路同樣提示我們,新舊交替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新”對“舊” 絕對、徹底地取而代之。由此可見,我們需要陰陽平衡思維方式,以此指導我們對處理復雜事務的重大決策。
以上三大“奇”招有助于全球供應鏈在“間斷-均衡”交替中有效應對眼前危機與短期挑戰。然而,面對長期發展、未知變化的更大挑戰,我們不僅需要“奇”招,也還需要“正”招。這就是“守正出奇”的獨特價值,也正是陰陽平衡思維的具體應用與體現。
針對全球供應鏈的各種亂象與瓶頸,企業可以采取“守正出奇”戰略。所謂“守正”,就是認識到“間斷-均衡”不同周期緊密耦合與部分斷裂的交替,采取傳統的、常規的對應策略,包括緩沖、多元組合、適應等。
比如,生產供應區域多樣化,在不同地區都有生產基地,當全球各種危機擾亂業務時,無論是疫情、政治動蕩、還是天氣或地震,蘇伊士運河堵塞等,企業都可以將不同區域的生產進行風險對沖,在最關鍵的時期保持最低限度的生產。
富士康在疫情最嚴重時候,亞洲工廠被迫關閉,但歐洲和美國的工廠由于保持一定零件庫存而保持全面運轉;當北美與歐洲實施居家隔離令時,亞洲的工廠已經開始恢復工作。
另一方面的“守正”策略就是強調自下而上的溝通,建立了一個由跨關鍵職能部門的高管工作組。這是應對供應鏈挑戰的關鍵之一。供應鏈的部分斷裂對一線員工提出更高的自主要求,要求企業對一線團隊授權,保證他們能夠共享信息、快速做出決策、保持生產在線,并保證生產衛生安全。跨部門的高管工作組可以密切監控全球信息、零部件的流動,發現瓶頸警告,在非常時期敏捷決策、快速在全球部署資源。
企業在供應鏈上的“出奇”戰略,則是正視上述三大臨界機遇與相關戰略措施,對緊密耦合或部分斷裂的未來演變做好準備。在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場景規劃中,企業需要將數字化、透明化、綠色化融入各種場景,從而快速創建場景,預測各種可能耦合配置,也可以邀請上游供應商、物流、下游零售商等參與協同場景規劃,共同創建各種耦合場景。
例如,通過場景規劃認識到微芯片將是電動汽車未來十年內的主要業務增長點,富士康要將智能手機上積累的供應鏈能力切入到智能汽車,抓住汽車芯片這個長期被忽視的領域。為此富士康積極加大碳化硅 (一種非常適合電動汽車的半導體) 方面的投資,同時也致力于整合車輛的機械部件和關鍵部件、總裝和物流運營。
目前富士康已經與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Lordstown Motors 接近達成協議,收購其俄亥俄州汽車廠,并為其未來代工,甚至已經在未來場景中包括為蘋果汽車代工。
在供應鏈透明度上,美國商務部在9月份召開半導體峰會,邀請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美光以及各產業巨頭出席,要求這些半導體公司交出被視為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紀錄等數據。
這種透明度可能會削弱大廠的議價能力與競爭力,但從藍軍思路上看,更高的透明度有助于降低全球供應鏈的系統性風險,提高各廠商間的信任與合作,避免下一輪芯片周期的因庫存而產生的過剩。從生生不息視角來看,這也可以增加知識共享、強化與合作伙伴和和競爭對手的深入合作,在競合悖論中實現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需要特別指出,“守正出奇”的整體與動態平衡是這一戰略成功的關鍵之處。為此,我們強調,松散耦合系統可以達成相生相克的陰陽平衡,為間斷期與均衡期的搭配混合,以及“守正出奇”的搭配混合提供了系統性基礎。
第一,松散耦合系統可以有效地提升了全球供應鏈的一般韌性,即從部分斷裂的逆境中盡快反彈恢復。第二,松散耦合系統可以有效地提升了全球供應鏈的高階韌性,即在危機后通過另辟蹊徑,取得反超改進的奇效。由此可見,組織韌性是當今企業面臨VUCA+ (多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新穎性) 情境下應對危機逆境的核心能力。
我們主張,供應鏈瓶頸的長期應對戰略應該以組織韌性為其底層邏輯,以此克服以上提到的深層原因所帶來的各種核心問題,包括精益即時生產、地理過于集中、中美嚴重沖突。因此,組織韌性是企業面臨當今VUCA+情境下應對逆境危機的核心能力,包含反彈恢復和反超改進兩大核心維度。由此可見,組織韌性與組織敏捷性和組織創新性高度相關,互為杠桿,相輔相成。
※※※※※※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愛爾蘭發生馬鈴薯饑荒,導致了整個歐洲的大面積作物歉收和饑荒。但饑荒并沒有扭轉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相反,全球貿易進一步擴大,政府減少各種關稅壁壘,資本流動激增,人們跨大陸流動,開啟了一個全球化新時代的逐步融合與共同繁榮。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 年出版《共產黨宣言》,闡明了全球一體化如何推動世界走向社會和政治動蕩:“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與過去的幾輪全球危機一樣,供應鏈瓶頸顯示了全球對廉價可靠的產品的巨大需求。十九世紀中葉是食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石油和商品;二十一世紀疫情期間,則是醫療用品、數據芯片、稀土金屬。各國政府與企業都在間斷與均衡的交替中重新布局彼此耦合松緊程度,既提升原有能力,又開發全新能力,為長期可持續性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萬物都有發展的基本規律,尤其是陰陽平衡之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 。在全球供應鏈生生不息演化規律條件下,“守正出奇”自然成為王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作者:孫黎李平,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