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不僅允許公司開展境外自營業務,亦批準其開展跨境代客業務
本報見習記者 閆晶瀅
合資券商“走進來”,境內券商“走出去”。在金融業對外開放逐步擴大的當下,近日多家上市券商接連宣布獲批開展跨境業務試點的消息,引發業內高度關注。
5月4日,招商證券公告稱其試點開展跨境業務獲得證監會無異議復函。而在此之前,廣發證券、中金公司亦在5月3日宣布類似消息。加上今年1月份獲批的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和此前獲批的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獲批跨境業務的上市券商已達7家。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去年年報數據來看,2017年獲批境外業務試點的上市券商海外業務大多表現不俗,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等券商當年境外業務收入同比均有提升。而在眾多公司發力海外業務,跨境上市、發債、跨境分支機構設立及增資等布局不斷推進之時,今后券商爭先申請境外業務資格的熱情不難想象。
跨境業務再“破冰”
新增跨境代客業務
5月4日,招商證券公告稱,公司收到證監會《關于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試點開展跨境業務有關事項的復函》,跨境業務試點獲批。根據該復函,證監會對招商證券開展以下業務無異議:“(一)以自有資金參與境外交易場所金融產品交易,以及投資于其他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允許投資的境外金融產品或工具。(二)與境內外交易對手簽訂場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協議,參與場外金融產品交易,及向客戶提供相應的金融產品和交易服務。”
事實上,除招商證券外,廣發證券與中金證券在5月3日雙雙發布獲批跨境業務試點的公告,批復內容與招商證券并無二致。另外,早在2014年就已獲得跨境業務資格的中信證券亦發布公告稱,其擴大跨境業務范圍的申請已獲批準。加之2015年獲批的海通證券、今年1月份獲批的國泰君安和華泰證券,目前獲批境外業務試點的上市券商已有7家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以來獲批或擴大跨境業務的券商批復公告來看,監管部門不僅允許公司開展境外自營業務,亦批準其開展跨境代客業務。隨著高凈值客戶對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不斷提高,跨境投資和風險對沖的需求高企,上述券商新增跨境代客業務范圍對其財富管理布局的深化將產生重大利好。
“不難看出,近期獲批資格的都是此前海外業務充分布局的龍頭公司,對其今后開展業務更是錦上添花。”北京某券商的海外業務部經理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他所在的公司近兩年來致力于赴港設立子公司,但一直未能得到審批,相關業務也難以開展。“作為中小券商,很難在跨境業務上與大型券商分羹,只能靜候其時,希望金融業擴大開放能帶來新的機遇。”
境外收入
漸成券商業務新動能
證券公司何以如此熱衷于“走出去”?這恐怕與近年來的政策導向與市場形勢不無關系。
2017年年中,證監會發布修訂后的《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其中增加了反映公司跨境服務能力的指標,并適當給予加分獎勵,以引導證券公司突出主業、做優做強,提升國內國際競爭力。此后,2017年8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的境外投資類別,為證券公司開展跨境業務提供了較為明確的監管政策指引。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市場成交持續低迷和傭金率不斷下滑,券商傳統經濟業務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挑戰,行業轉型勢在必行。除了增強投行實力、提高資管能力,發展信用業務、新三板、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外,探索海外市場也成為國內券商拓展業務的重要著力點。
據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度,中金公司、海通證券兩家公司境外子公司證券業務占營業收入比例均超過20%,分別為23.85%、21.20%,中信證券該項指標也超過10%,為12.14%。另外,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該指標占比分別為6.21%、5.36%、2.43%、1.31%。
而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從去年年報數據來看,2017年多家獲批境外業務試點的上市券商海外業務表現不俗。例如,中金公司在其年報中表示,2017年公司進一步擴展海外布局,在海外上市、美元債、跨境并購等領域保持領先;積極服務于金融資本的雙向流通需要,持續拓展境內交易的產品與服務,首批開通債券通資格;進一步豐富國際網絡,收購美國金瑞基金,推進公司申請金融業務牌照。2017年公司境外營業收入快速增長,達到23.2億元,約占集團營業收入21%。
中信證券亦表示,2017年公司境外平臺完成全面整合,形成了覆蓋全球主要股票市場、以機構業務為主導的國際化平臺,隨著國內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境內企業推進全球化戰略,熊貓債券、境外美元債券等融資機會將逐漸增加。公司將進一步整合境內外客戶資源,拓展跨境業務機會,提升對客戶境內外多元化全產品覆蓋能力。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中信證券境外業務營業收入為56.20億元,在其432.92億元的營業收入中占比12.98%。
另外,據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海通證券實現海外業務營業收入48.73億元,同比增長23.26%,占比營收17.27%;國泰君安境外子公司及分支機構實現營業收入20.41億元,占比營收8.57%。
隨著國際化越來越成為多家券商業務發展目標之一,謀劃跨境業務的券商并不止上述獲批的“幸運兒”,還有不少公司仍在苦苦等待。例如,今年3月份,東方證券在其2018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亦通過了《關于申請開展跨境業務的議案》。而據東方證券透露,早在2015年,其就已向證監會提交了境外自營投資業務資格的申請材料。但由于監管機構對于跨境業務的審批非常慎重,自2015年海通證券資格獲批后,直至2017年底,券商跨境業務資格審批一直處于“空窗期”。截至目前,東方證券尚未傳出跨境業務獲批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