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
2021年以來,各級利好政策疊加,鄭州市“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呈爆發式增長。截至目前,鄭州市共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37家,其中國家級63家,位列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第二。
未來,鄭州如何保持相對優勢?中部兄弟省會城市在出什么大招,會不會超越鄭州?
鄭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排中部六省省會第二
“小巨人”企業雖然規模無法與行業“巨鱷”相提并論,但它們精準定位核心業務,大手筆投入研發與技術創新,在各自行業內獨領風騷。
工信部2019年和2020年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2021年8月,隨著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布,全國已有4762家中小企業上榜,同時還帶動全國范圍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萬多家。
河南及鄭州在其中排名如何?就近和中部六省的小伙伴比比成績吧。
從省級層面來看,湖南省以232家位居首位,河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為207家,位居六省第三。這與河南省在中部六省經濟總量的排位有差距。
而從省會城市層面來看,鄭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為63家,與第一名長沙相差6家。
一般而言,科技企業里,“藏著”大量的專精特新企業,這從某種程度將影響一個區域專精特新企業數量的增長后勁兒。
從中部六省的省會城市來看,第一名武漢一騎絕塵高新技術企業高達9006家,比第二名長沙多了3000余家。鄭州以4137家位居第四,與第二名長沙、第三名合肥的數量差距就沒有那么明顯,可以看做同屬于“第二集團”,但不到武漢的一半。
解讀
A長沙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為何如此突出
這座通常以綜藝節目、臭干子、網紅奶茶讓人印象深刻的城市,為何在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中取得優異成績?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這與當地實施的“三級聯動”+“三真模式”滋養“小巨人”不無關系。
長沙所謂“三級聯動”,就是在“小巨人”企業的培育工作中將國家、省、市三級工作有機結合,為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和指導。
“三真”模式則是指:一是“真金白銀”投入,市本級研發獎補資金總量大幅增加;二是“真抓實干”支持,市本級配套扶持政策已成體系;三是“真情實意”幫扶,在投融資、公共服務培訓、技術創新、數字賦能、品牌提升、市場展會等享有優先權。
“小巨人”企業生命力在自主創新,資金支持必不可少。長沙市工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周雙愷介紹,長沙正加快社會資本募集和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工作,未來基金管理公司在長沙成立9個月內將發起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長沙有限合伙),并開始投資第一批中小企業。
B
實力強勁的武漢,為何專精特新企業不夠多?
有人疑惑,為何經濟實力和科創能力都在中部六省中較強的武漢,會在專精特新企業中排名“倒掛”?業內人士表示,專精特新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而疫情對武漢當地的中小企業影響比較大,恢復元氣還需要時間。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武漢已經制定了“恢復元氣”的計劃,并定下了頗具野心的目標:到2023年市級“專精特新”培育企業超過1200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500家,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0家,成為引領武漢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如何實現?武漢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首先是從“娃娃”抓起,武漢提出力爭新登記企業占比逐年提升,年均新登記企業10萬戶以上。還要建立個體工商戶新轉小微企業動態培育庫,推動個體工商戶新轉為小微企業。
同時,建立“小進規”分級培育機制,每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0家以上。對首次進入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市級財政給予20萬元獎勵,各區按照市級獎勵標準給予不低于1∶1的配套支持。武漢還提出要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對獲批國家、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市級財政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獎勵。
不僅培育本地企業,武漢還表示要大力招引“專精特新”企業,開展精準招商,引進一批產業帶動力強的知名企業,落地一批強鏈補鏈穩鏈項目。
鄭州定下小目標,到2025年專精特新“小巨人”要倍增
有差距,就有動力。在鄭州市《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中,鄭州市定下的目標是:到2025年,力爭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8000家;“專精特新”企業達到2600家,其中河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30家,“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達到15家。
值得注意的是,鄭州計劃到2025年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30家,這個目標與目前相比幾乎翻倍。這意味著,從2022年到2025年的四年時間內,平均每年鄭州要新增約17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不僅如此,《意見》還表示,要實現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鄭州將培育符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發展特征企業1000家,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平均比重達到3.5%以上,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與武漢一樣,鄭州也對“專精特新”的發展給出了真金白銀的支持,且支持的額度還要高于武漢:對新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分別給予200萬元、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認定為“單項冠軍”企業、“單項冠軍”產品的,分別給予500萬元、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郭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