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市公司青睞的“閑錢”理財方式之一,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依然較熱。不過,這樣的局部升溫并未能帶來結構性存款市場的回暖。受監管等約束,結構性存款規模仍持續小幅下降。
與此同時,結構性存款收益亦所有走低,個別銀行預期最高收益率已降至2%以下。分析人士認為,和銀行一般定期存款相比,結構性存款的成本偏高,未來收益率存在下降的可能,其中股份制銀行收益下降空間大于國有銀行。
規模繼續小幅下降
今年以來,多家上市公司發布使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公告,其中結構性存款最受青睞。包括四川美豐、機器人、雙星新材、燕京啤酒、衛士通等,其中,部分上市公司擬購買結構性存款金額超10億元。
在分析人士看來,結構性存款嵌入了金融衍生產品,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收益。由于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實現相對平衡,因此受到上市公司青睞。
不過,這樣的局部升溫并未能帶來結構性存款市場的回暖。盡管2021年監管層對銀行沒有明確的壓降指標,結構性存款總規模仍然持續小幅下降。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5.08萬億元,環比下降6.94%,同比下降21.09%。其中,大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性存款 規 模 分 別 環 比 下 降 8.32% 、12.84%;中小型銀行個人、單位結構 性 存 款 規 模 分 別 環 比 下 降1.16%、6.65%。
與此同時,結構性存款收益亦所有走低。根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22年1月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低收益率為1.28%,環比上漲2BP;平均預期中間收益率為3.13%,環比下降4BP;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61%,環比下降6BP。
從不同類型銀行來看,表現有所分化,其中,1月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43%,環比上漲5BP;股份制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78%,環比下降17BP;城商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 3.7%,環比下跌1BP。
“1月份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跌幅較大,從而導致市場整體收益率下降,股份行發行的掛鉤股指的結構性存款比例較高,而這類存款的預期收益率范圍較大,到期收益率波動也比較大。”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指出。
收益仍存下降可能
據央行《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1年,人民銀行落實優化存款利率監管措施,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將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改為在存款基準利率上加點確定,引導中長期存款利率下行,優化存款期限結構,穩定銀行負債成本,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目前,部分股份制銀行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仍在4%以上,而國有銀行相對較低,個別銀行預期最高收益率已降至2%以下。
劉銀平指出,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結構差異較大,國有銀行發行的大多為穩健型結構性存款,產品整體收益率較低,收益達標率較高,個別國有銀行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已經降至2%左右;股份制銀行則是穩健型、平衡型結構性存款都比較多,平衡型的結構性存款雖然沒有本金風險,但是收益波動性較大。
在劉銀平看來,和銀行一般定期存款相比,結構性存款的成本偏高,未來收益率存在下降的可能。“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在2021年已經有較大幅度下調,2022年繼續下調空間有限,但規模會繼續壓降。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不管是平均預期收益率還是實際到期收益率均要高于國有銀行,收益下降空間要大于國有銀行。但是由于股份制銀行壓降成本的決心不如國有銀行,對結構性存款的依賴性更強,收益下降會較為緩慢。”
投資吸引力在減弱
隨著結構性存款市場降溫,業內人士認為,其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逐漸減弱。
需要留意的是,結構性存款不同于一般性存款,具有投資風險,其預期最高收益率不代表實際收益率,預期收益率越高,達到的可能性越低。劉銀平建議,投資者購買結構性存款要看懂產品說明書,尤其是收益規則,了解產品達到各種可能收益率的概率有多高。
“根據掛鉤資產標的的不同,結構性存款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差異較大,比如掛鉤股指的結構性存款預期最高收益率更高,但到期收益率波動也更大。少部分結構性存款有三層收益結構,其中中間層收益率與實際收益水平較為接近。”劉銀平指出。目前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大多是兩層收益結構或區間收益結構,有三層收益結構的結構性存款均為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發行,這類產品達到中間層收益率的概率較高。(本報記者 吉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