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美國媒體2月10日報道,當地時間8日,美國航天局(NASA)致信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第二代星鏈計劃表示擔憂,稱此舉可能導致空間“嚴重擁堵”,增加衛星碰撞的風險,且將導致安全發射窗口越來越小,進而干擾NASA的科技活動。
此舉離美方在1月28日發給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的照會中,否認中國關于星鏈衛星兩次危及中國空間站的說法,才過去11天。
或許是星鏈衛星真的太量多礙事,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稱,由于遭遇地磁暴,該公司3日發射的49顆星鏈衛星中有多達40顆于次日損毀。據信這是單次地磁暴對衛星造成的最大規模破壞。
◆耍賴動作快
否認星鏈衛星危及中國空間站安全
針對美方日前否認星鏈衛星兩次危及中國空間站安全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相關避碰事件中,中國在軌航天員面臨著現實、緊迫的安全威脅,美方推卸責任、轉移視線,并非航天大國應有的負責任態度。
據報道,美方在1月28日發給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的照會中,否認了中國關于星鏈衛星兩次危及中國空間站的說法,稱星鏈衛星的活動沒有達到既定的緊急碰撞標準的門檻,因此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不需要緊急通知。美方照會還稱,中方在給聯合國發出照會之前,并沒有聯系美方有關部門并表達有關星鏈衛星帶來危險的擔憂。
趙立堅在回答相關提問時表示,中方向聯合國通報星鏈衛星危險接近中國空間站、威脅在軌航天員安全的有關情況,是履行《外空條約》第五條規定的國際義務,“相關避碰事件中,美國星鏈衛星均處于連續軌道機動狀態,機動策略和意圖不明。中國在軌航天員面臨著現實、緊迫的安全威脅。中方不得不采取預防性碰撞規避控制。”
趙立堅說,避碰事件發生后,中方主管部門多次嘗試郵件聯系美方,但均未收到回復,“如今,美方卻以所謂‘緊急碰撞標準下限’推卸責任、轉移視線,這并非一個航天大國應有的負責任態度。更何況,美方也無權單方面設定一個‘緊急碰撞標準下限’。”
趙立堅表示,《外空條約》第九條規定,各締約國探索和利用外空應以合作和互助為原則;締約國在外空的一切活動,都應妥善照顧其他締約國的同等利益。
星鏈衛星曾影響到中國空間站的安全。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官方網站去年發布文件顯示,中國常駐聯合國(維也納)代表團2021年12月初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普通照會表示,星鏈衛星在2021年先后兩次接近中國空間站,對中國空間站搭載的航天員生命健康構成危險。出于安全考慮,空間站組合體針對相關美國衛星實施了兩次緊急避碰。
◆印證危害大
NASA:“零碰撞風險”說法缺乏統計證據
據多家美國媒體10日報道,美國航天局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第二代星鏈計劃表示擔憂。美國航天局說,這個在近地軌道額外部署3萬顆衛星的計劃可能造成軌道“嚴重擁堵”,增加碰撞風險,影響美航天局的科研及載人航天任務。
美國航天局在8日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信函中說,目前在環繞地球的軌道內約有2.5萬個物體運行,其中約6100個物體的近地點高度在600千米以下。第二代星鏈計劃將使環地球軌道內的物體數量增加1倍以上,并使近地點高度在600千米以下的軌道內運行的物體數量增加4倍以上。
“僅從物體的數量看來,在有限的軌道高度內,如此大幅度的增加衛星數量必然會增加衛星/碎片碰撞的風險”,美國航天局還在信中質疑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所謂的星鏈衛星具有機動性,“零碰撞風險”的說法,稱此假設缺乏統計證據。
除了對第二代星鏈計劃可能引發碰撞問題的擔憂,美國航天局表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衛星可能會干擾該航天局的衛星和地面設備。
美國航天局還表示,星鏈衛星如果繼續增加,可能會出現在每一張地面望遠鏡拍攝的小行星調查照片中,不利于監控可能碰撞地球的小行星。
美國航天局建議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提供分析報告,證明該公司對其計劃部署的星鏈衛星具備調控能力,同時呼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將星鏈衛星對于太空觀測的影響降至最低。
NASA希望謹慎部署第二代星鏈系統
鑒于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目前正在審查第二代星鏈的申請,美國航天局在信中并沒有直接進行反對,但建議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與航天局合作,“在每次連續發射之前增加衛星數量展示其衛星機動性,以便解決出現的任何問題,并在必要時進行調整。”
美國航天局強調,希望謹慎部署第二代星鏈系統,對當前發射窗口可用性進行分析比較,以證明星鏈衛星發射增加不會顯著影響未來該航天局的發射任務,支持航天飛行安全和太空環境的長期可持續性。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于2019年5月23日將首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太空,并計劃在2019年至2024年間,在太空搭建由約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絡,從太空向地球提供高速互聯網接入服務。2020年5月,該公司向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第二代星鏈計劃實施申請,計劃再額外部署3萬顆衛星,使其衛星總數達到4.2萬顆。目前聯邦通信委員會正在審查這一申請。
曾遭亞馬遜反對并屢次威脅其他太空任務
除了美國航天局就星鏈計劃表達擔憂以外,2021年8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競爭對手亞馬遜也曾致信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試圖以技術理由阻止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修改后的第二代星鏈計劃。亞馬遜表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修改后的計劃提出為第二代星鏈準備的近3萬顆后續衛星的兩種配置,將導致其他衛星通訊運營商在評估射頻干擾和軌道碎片方面的技術難度增加一倍。然而,這一說法遭到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反駁,稱這只是亞馬遜拖延戰術,目的是為了在競爭中爭取時間。
天文學界一直對數量龐大的衛星可能影響天文觀測表示擔憂。一些航天專家警告說,如此大量部署衛星可能產生“太空擁堵”或“太空垃圾”。
此外,星鏈衛星屢次威脅到其他國家或機構的太空任務,也使星鏈計劃廣受非議。早在2019年,星鏈衛星就差點撞上歐洲航天局的風神地球觀測衛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引以為傲的自動避碰技術當時似乎也沒起作用。2021年,星鏈衛星兩次危險接近中國空間站、威脅在軌航天員安全,而在相關避碰事件中,美國星鏈衛星均處于連續軌道機動狀態。
如今,星鏈衛星已涉及大約1600起航天器接近事件,占到所有航天器事件的一半。
◆遭打抱不平
地磁暴讓星鏈衛星損失多達40顆
據多家美國媒體9日援引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消息報道,該公司3日單次發射了總共49顆星鏈衛星,但次日遭遇地磁暴,其中多達40顆衛星由于無法恢復正常軌道高度而損毀。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官方網站8日發布更新消息說,該公司3日按慣例把49顆星鏈衛星發射到比預定軌道高度低一些的軌道,準備對這些衛星做初步檢測后,將它們送入位于地面上方210公里的預定軌道。
“不幸的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說,4日發生的一場地磁暴對這些衛星造成嚴重影響,使衛星所在區域的大氣變暖,密度增加,大氣阻力比以往發射時的水平增加高達50%。
星鏈團隊隨后控制衛星進入安全飛行模式,讓衛星“側身”飛行,以降低大氣阻力。不過,大部分衛星進入安全模式后一直無法恢復到正常模式,因此“多達40顆衛星將重新進入或已經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
專家稱SpaceX“仿佛未關注太空天氣預報”
據路透社報道,這批星鏈衛星發射前,美國太空天氣預報中心曾預測可能發生地磁暴。該中心先前警告,1月29日探測到一次強烈太陽耀斑活動,拋射出的物質和能量最早可能在2月1日到達地球,引發的地磁暴可能持續到2月3日。
耀斑是太陽大氣局部區域突然變亮的活動現象,會伴隨產生劇烈增強的電磁輻射、太陽質子事件(大量高能帶電粒子流)和日冕物質拋射。這些活動噴射的物質和能量到達近地空間后,會強烈擾動地球磁層、電離層和高層大氣,引發地磁暴。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專家喬納森·麥克道爾認為,地磁暴這次對衛星造成的破壞是單次最大規模破壞,也是首次因大氣密度增加對衛星造成大規模破壞。
麥克道爾說,不清楚是地磁暴引發的大氣阻力增加超過了衛星設計承受極限,還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錯誤認為衛星可以承受這樣的阻力。他說,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表述看,他們沒有預計到必須應對這樣的大氣阻力,“仿佛沒有關注太空天氣預報。”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尚未回應媒體關于公司在發射前對太空天氣評估的相關詢問。
40顆衛星經濟損失低于4000萬美元?
此次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尚不清楚,因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沒有披露過星鏈衛星造價。不過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該公司總裁格溫·肖特韋爾2019年曾說,每顆衛星造價遠低于100萬美元。
馬斯克1月15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說,星鏈項目已有近1500顆正在工作的衛星,另有272顆衛星正在向預定軌道行進。
“星鏈衛星到達預定軌道前要在較低高度的軌道接受初步檢測,如果暴露問題,會在地面控制人員操作下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并在這個過程中燃燒殆盡,以免干擾其他衛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說,很少發生衛星到這個階段才暴露出問題,安排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以防萬一。
(信息來源:新華社、觀察者網、澎湃新聞網)(商報記者 虞洪波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