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當鄭州人王瑞要在鄭開之間的黃沙地上謀生活時,她和母親一下子就哭了起來。但如今,那里車水馬龍,她稱所在市場北門口的村子為“小香港”。
沿著鄭開大道向東,曾經的西瓜大蒜地里,如今“長”出了林立的高樓,“長”出文娛業態密集的“東方奧蘭多”。湖泊河流點綴其間,漫步公園,夜色醉人。
15年的堅持和發展,鄭開大道和周邊區域已逐步實現從清冷到繁華的蛻變。
畫面1
下車直接哭出聲的商戶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巨變
2011年年底,當時還在鄭州劉莊的萬邦批發市場一片忙碌景象,大車一趟趟地進出——市場要搬遷了。為了響應政府政策,一眾商戶作為拓荒者,將全部家當搬往中牟縣萬洪路的萬邦國際批發市場。
萬邦商戶王瑞打開地圖查了查新市場的位置,離鄭州、開封都是幾十公里的距離,鄭開大道雖已通車,但周邊還有很多正在施工的大小道路。第一次,她開著越野車帶父母到市場新址,坑坑洼洼的路況讓這個老司機開得跌跌撞撞,又因為下雨,車輪陷在沙土地里,家人一起下車看情況,放眼望去一片黃土,“我和我母親直接哭出了聲。”
觸目驚心的黃,打破了這個市場“二代”對未來的美好期望。王瑞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當時,市場周邊都在施工,附近只有一家成形的賓館,外地來進貨的客戶,也只能住在仍舊施工的賓館內。”
可這幫適應力超級強的拓荒人,卷著臨時的鋪蓋,在這里一扎就是十年。
王瑞說,大概在一年半之后,周圍的變化就大了,恨不能一天一個樣,“眼見著市場附近的大樓,一棟連著一棟起,大小道路也都修通了,鄭開大道的車流也越來越多,周邊的商業區也逐漸完善,從市場進市區越來越方便。”
市場北門的變化最大。原來北門附近是個特別窮的村子,如今變成了周邊最熱鬧的地方。“都叫它‘小香港’,特別的繁華!”王瑞笑著說。
畫面2
鄭開城際鐵路:7年旅途,鐵路變“公交”
2014年12月28日,吳麗媛和鄭州鐵路局其他同事一起,以普通乘客的身份,第一次坐上了由鄭州東站開往宋城路站的C2802次列車,她深知鄭開城際鐵路運行的重要意義。
2021年11月11日,宋城路站站長吳麗媛站在車站辦公室內,感慨著她與宋城路站的緣分,今年4月份,她因工作調動被分配至宋城路站。
“變化太大了,”吳麗媛發出由衷的贊嘆,“7年前,車站附近一片荒涼,出了站,都不知道往哪里去。”
“中國速度”永遠能給大家帶來驚喜,吳麗媛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作為鄭開城際鐵路的終點站,宋城路站周邊的發展飛速,如今一出站就是一個旅游集散中心,有到開封市中心、各旅游景點的公交車,“很方便,市民們只要出了站,馬上都能坐上各個方向的車,交通四通八達。”
10月26日,宋城路站迎來了又一個好消息,包括鄭開城際鐵路在內的三條城際鐵路,開啟高密度“公交化”運營模式。
這是鄭汴一體化中,構建中原城市群緊密層“半小時”交通圈的重要一環,旅客能夠隨到隨走。吳麗媛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今年上半年,車站日均發送旅客3639人次,包括不少通勤的上班族。“交通方便了,不少人來回兩地特別方便。”她笑著說,“今年清明節最后一天,宋城路站單日發送的客流量達到16240人次,是建站以來的最高值。”
畫面3
濕地公園的繁花綠樹,吸引著一撥撥鄭州人來打卡
位于鄭開大道旁的象湖公園,如今成為越來越多鄭州人休閑旅游的好去處,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也成為當地居民自豪的資本。發展帶來的獲得感,普通市民感受最深刻;老百姓走過的每一寸土地,一定丈量得最真實。(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張逸菲/文侯建勛宋亞猛時碩/圖部分老照片由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