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從近代史中的遠東第一大都市到今日擁有全球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的百年變遷,是近現代中國沉浮嬗變的縮影。“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
為了讓國際各界人士更好地認識上海,進一步了解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對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大上海》進行了多語種譯制,推出中文、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日文等多語種版本。今天起,《大上海》多語種版本隆重上線百視TV App。百視TV是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新媒體內容移動平臺,為了配合《大上海》多語種版的推廣,百視TV App專門建立了“《大上海》多語種觀影專區”,用戶可在專區內自由切換語種,方便觀賞。
《大上海》系列紀錄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攝制,以八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全景展現上海170多年的城市歷史軌跡和發展建設歷程。2019年9月,《大上海》系列紀錄片首發,從記錄重大歷史事件、關鍵人物出發,展現了上海在黨史、中國革命史、新中國史和改革開放史上的澎湃篇章,深刻詮釋了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此番隨著多語種版本上線,《大上海》將成為向世界介紹上海歷史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進一步提升中國和上海的國際影響力。
從“城市傳記”里,追溯上海城市精神與品格的基因
《大上海》的八集依次為:《上海的開埠》《中國工業的發軔》《東西匯流》《紅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爭》《人民的上海》《艱難起飛》《創新品質》。
作為一部全景式回顧上海城市發展歷程的影像志,展現上海170多年城市史中那些激動人心的時間節點,是紀錄片的應有之義。從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石庫門里誕生,到艱苦卓絕的淞滬抗戰;從上海人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建設新上海,到成為支援全國建設的重要工業基地;從第一支“小飛樂”股票的誕生,到浦東開發開放開啟嶄新的篇章;從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 《大上海》以一組組鏡頭串起了一部鮮活的“城市傳記”。
而跳出時間縱軸、以另一種維度來觀看,城市的文化和社會經濟生活各個層面的賡續與發展,亦在《大上海》中被梳理出清晰的脈絡。人們能在紀錄片中看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此匯聚的場景,中國的民族品牌和民族工業在此成長的歷史注腳;更會在近年來上海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積極推進“五個中心”建設的圖景中,看見這座城市在新時代的勃勃生機。
紀錄片制片人韓蕓表示,《大上海》不僅是記錄一段歷史,更意在讓今天的人們讀懂上海,追溯上海城市精神與品格的基因。為什么這座城市能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為什么今天的上海既有浪漫馥郁、滿城咖啡飄香的美好生活氣息,又有制造大飛機、極地破冰船的深厚工業底蘊?為什么國際化的生活方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這里完美融合?又是為什么,“人民城市”的建設正成為今天黃浦江兩岸最動人的表情?
看了《大上海》便會明白,這片土地今天所呈現的開放意識、包容品格、創新精神,以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都有其歷史根源和價值取向,進而理解新時代“大上海”應有什么樣的大擔當、大作為。
站在中國和世界的鏈接點上,向全球觀眾展示更開放的姿態
在學者們眼中,紀錄片《大上海》不僅有文獻意義,更具備城市形象的傳播價值。其可貴之處,在于它不僅立足上海,更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有著這樣的眼光與格局,紀錄片自然會有不一樣的襟懷。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周武說:“‘大上海’的‘大’,首先在于上海是東西方兩個世界連接的樞紐,也是把世界帶入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樞紐之城。第二層‘大’,體現在上海為中國近現代以來的整體發展走向提供了一種參考。站在某種角度,我們可以說,上海的方向體現著中國的方向,上海的發展折射出中國的發展。”
以城市建設為例,紀錄片中,無論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金融業深層次改革、浦東開發開放、上海自貿區的建立,還是浦江兩岸的規劃重塑等情節,無不展示了上海城市建設者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同時艱苦創業、永遠奮斗的寶貴精神品質。《大上海》用紀錄片的語匯,講述了上海在近代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也以上海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生動實踐,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因此,《大上海》是記錄上海的,更是記錄新時代中國的。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在即,全球目光將再次聚焦上海——這座正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大上海》多語種版本上線,無疑能進一步向世界提供了解中國、了解上海的窗口。全球觀眾、網友將看到,站在中國和世界的鏈接點上,上海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