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故事都有開頭,開頭不一定都美好。
但如果這個故事被銘記,那一定是因為擁有值得傳頌的結局。
清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醫院區門診樓,大廳的玻璃門徐徐打開。
幾乎每天重復的這個場景,卻在7月26日這一天,瞬間沖上網絡熱搜——鄭大一附院復診了!
就在同一時間,20多公里外的鄭東新區,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正忙著清淤、消殺,為復診積極準備。
每一個關注“7·20”鄭州暴雨的人,此刻都五味雜陳。被本地人親切稱為“河醫”“阜外”的兩家醫院,兩天之內轉運1.5萬名受困患者,無一例病人因災情妨礙醫療條件而喪生。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硬生生在肆虐的洪水中,寫下一個緊急遷移故事的完滿結局。
這是河南醫療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病人成功轉運。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保衛患者生命安全的嚴峻斗爭。
這是社會各界守望相助人性光輝閃耀的生動詮釋。
這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切實體現和溫暖踐行。
危急時刻
市區,單小時最大降雨量達201.9毫米,突破歷史極值。
平原城市的人們想不到,暴雨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后果。
當晚9時,正在阜外值班的小張收到一條工作群公告:地下室進水,速來!
一路小跑,和他同行的還有很多醫生護士,大家扛起沙袋、運來棉被地毯、拆開木箱鐵板,還有人干脆把車開來堵住入口,希望保住用電設備和醫療器材。
次日凌晨,地下兩層被水灌滿,門診一樓水位高達1.5米。院外,積水深至齊腰,交通已完全中斷。更可怕的是,高壓變電器泡了水,院方只好拉下電閘。
仿佛一瞬間,這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級醫院,與世隔絕、陷入死寂。
院方病歷檔案顯示,當時在院的患者,計入陪護、醫護在內,共計5000余人被困“孤島”。
20多公里外,河醫情況可能更加糟糕。
病人已打麻藥卻要暫停手術,這是河醫骨科五病區主任鎬英杰從醫21年來從未見過的場景。
當晚,鎬英杰正在3樓手術室做術前準備,忽然伸手不見五指,他先是茫然,緊接著不知所措。
病人還躺在手術室里,怎么辦?他喊來科室里七八個小伙子,準備把病人抬回病房。
可病房在20樓!漆黑的樓梯間,大家連床帶人,咬牙淌汗,再累也不敢松手。
應急發電資源首先要供給危重病人。但全院幾十臺手術被迫叫停,普通病房還住著大約1萬名病人,很多人輸氧中斷。一位進修醫生捏了一晚上人工呼吸氣囊,手抖個不停。
“全球最大醫院鄭大一附院老院區停電,心電監護儀的備用電池全部耗完。”20日深夜11時,一條攜著3萬多名被困人員焦灼的微博,迅速刷屏。
斷水!斷電!斷通信!
斷藥!斷氧!斷補給!
風急雨驟,危在旦夕。
全面轉移
21日凌晨1時許,暴雨漸收。河南省委、省政府立即決定:動員一切力量,確保生命安全!
那是無數人徹夜難眠、永生難忘的夜晚!
阜外在東、河醫在西,洪水侵襲的千萬人口大都市中,來自兩個方向的萬人大遷移悄然拉開帷幕。
直升機騰空而起,軍車、沖鋒舟、救護車集體出動,大巴、公交車、社會車輛踏水而來。不計一切代價,不懼任何困難。
在中部戰區政委朱生嶺上將統一指揮下,多支任務部隊迅速向阜外集結。火箭軍某部第一個抵達,解放軍第83集團軍副司令員呂俊杰少將帶領子弟兵挺身而出,河南省軍區司令員陳兆明帶領640余名官兵、出動40臺大巴參與救援,長沙、武漢、徐州、鄭州、泰州等地消防救援支隊紛紛應援……綠色的軍裝、橘色的馬甲、清脆的哨聲、震天的呼號,鑄成對抗洪水的銅墻鐵壁。
據統計,至第二天13時,參與兩家醫院救援的總人數超3000人,部隊指戰員、消防救援人員、地方應急力量同心協力,開展了一場軍民聯合、空地結合,環環相扣、高效運轉的應急處置。
這也許是人類史上都罕見的壯舉。電梯停了,轉運主要靠人工。危重病人躺在擔架上被抬下來,不能走的普通病人被背下來,甚至被用被褥兜下來。人抬、肩扛、背背、攙扶,白大褂抹上了泥和汗,也成了迷彩服。
當一切都完成后,醫生孫同文爬樓梯回家,半途腿一軟,栽倒在地。
兩組數據被廣泛傳播和銘記:
阜外轉運中,直升機往返飛行72架次,官兵及社會、地方救援力量出動450多艘沖鋒舟、皮劃艇,軍車、急救車和大巴出動100多輛;
河醫轉運中,調度120救護車近千次,協調大巴48輛、中巴8輛,社會愛心車輛不計其數。
加入戰斗
袁海見經營一家快餐店,經常往阜外送餐。他是最早參與救援的那批人。
21日上午10時許,在朋友圈看到阜外受困的消息后,他立即召集人手,一口氣做了360份蓋澆飯,開車去給醫院送。
金水東路上積水已經半人深。這是救命飯啊!他一咬牙沖進水里。
越走水越深,他戰戰兢兢,兜兜轉轉,短短兩公里的路,他走了7個小時,才遇見去醫院救援的火箭軍部隊,他把愛心餐交給子弟兵,返程去做下一批飯。
奔波在外的人們回來了。張現從浙江臺州出發,星夜兼程30多個小時抵達鄭州,把一大車礦泉水、方便食品送到阜外。“老家人受災,在外邊待不住。”張現說。
越來越多的人響應救援。鄭州暖航學雷鋒志愿服務隊隊長王昊鋒發出信息不到10分鐘,30名志愿者就報滿了。他們在阜外不眠不休,忙碌了一天半,直到撤離醫院。
各家轉運醫院全力以赴。7月21日凌晨4時,河南省兒童醫院3輛急救車朝著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出發去接病人。一路開到河醫立交橋時,二層已經不通。改走三層后,護士劉海濤下車,在水里一點一點探能走的路。
火箭軍戰士王瑞棟,剛請完婚假,收拾行李準備回家時,接到赴鄭州搶險的命令。他沒有猶豫,馬上跟隨部隊火速支援。未婚妻給他發了一條信息,只說了四個字:“等你回來!”
轉運任務完成后,救援隊伍又迅速投入到醫院“重建”中。戰士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冒著蒸騰的暑氣,背著20多公斤的洗消裝備作業,不到半小時,衣服就全部濕透。洗消分隊里唯一的女軍人、四級軍士長黎敏,防護服上畫滿了“心”。帶著戰友的祝福,她一連作業兩三個小時才歇歇腳。
政府機構、社會團體、愛心企業、志愿人士……社會各界的人們主動加入這場戰斗,拼盡全力拿出“最硬的鱗”,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保障醫院盡快復診惠民。
重返光明
談起這次轉運,71歲的劉先生稱自己和大雨經歷了“生死之交”。
劉先生是商丘人,7月19日在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7月20日就遭遇罕見大雨。
“手術后,我一直是清醒的。得知斷電的消息后,我心里想,這下完了。”劉先生坦言,雖然當時重癥監護室有發電機維持,但自己還是絕望了。
但是很快,醫生和護士告訴他,不用擔心,醫院已經決定馬上把他們轉移到省人民醫院。
“我一聽,心里又感覺亮堂了。”7月26日下午,已經逐漸康復的劉先生說起這段經歷,語調微微發顫。
作為一名老兵,劉先生說,自己40年前就坐過直升機,但是這趟“航程”,他感受很不一樣,雖然不到10分鐘的行程,他卻覺得格外難忘。
“重生了!”7月24日,狀態平穩后的劉先生提出,自己要補過一次生日。
“這次經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謝黨、感謝人民。”劉先生說,自己的手術是個大手術,是現代醫學救了他,而遭遇大暴雨,又是各方合力救了他。
“這么大的事都能扛住,還有什么坎兒過不去呢?”他說。
是啊,越是危急時刻,越有挺身而出的英雄!即使困難重重,也難不倒迎難而上的中國人民!
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尊重生命,正是這種追求,創造了萬人大轉運的“生命奇跡”。
生命在,一切都充滿希望。(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張學文柯楊李曉敏熊卓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