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心城市作為所在區域的高教中心、科創產業發展中心,其擁有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更能說明區域經濟的創新實力,而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則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標。
目前,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鄭州的這兩項數據算不上亮眼,這里有歷史因素和現實原因。但正如專家所說,看到不足,也要看到未來,這些年,鄭州也在不斷快速提升,追趕兄弟城市,存在著后發優勢。
鄭州高企數省內第一,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墊底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指標。
根據鄭州市科技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鄭州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048家,首次突破2000家,占全省高企總數的42.85%,數量位居全省首位。其中,鄭州市2019年度認定高新技術企業982家,占全省認定總數的47.14%。
可以說,從近些年的發展趨勢來看,鄭州科創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創新主體不斷壯大,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從2017年的856家,2018年的1323家,發展到2019年的2048家,分別突破1000家及2000家大關,高新技術企業總體保持穩定向好發展態勢。
但與其他國家中心城市相比,則差距明顯。
根據企業預警通數據,截至2020年7月,鄭州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為2944家,排在九大中心城市末尾。與排名第八的重慶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了1227家。
鄭州研發投入強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以下簡稱R&D經費)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標。
從鄭州市科技局的數據看,鄭州市R&D經費及投入強度均實現大幅增長。2019年,鄭州市R&D經費達236.7億元,比上年增長27.8%,R&D經費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15.3個百分點和9.7個百分點。R&D經費投入強度(即R&D經費占GDP之比)從2018年的1.74%提高到2.04%,提高了0.3個百分點,在GDP大幅增長的情況下首次突破2%,實現了里程碑式突破。
河南商報記者從河南省統計局了解到,上述數據在河南省內屬于名列前茅。2019年河南全省R&D經費為671.5億元,鄭州占據了約35.2%。
作為人口大省,河南的R&D經費投入強度為1.3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3%)。鄭州的R&D經費投入強度2.04%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省內的兄弟城市洛陽的R&D經費投入強度為2.37%。
但從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來看,鄭州的R&D經費投入強度排名第八,僅高于第九名重慶。
在《國家中心城市藍皮書2020》評價科技創新的指數體系內,除了R&D經費投入強度,鄭州排名倒數第二外,其他7項指標中,鄭州在雙一流大學數量、發明專利授權數、國家級科技成果獲獎數、技術合同成交額4項中均排名倒數第一。
唯獨在萬人高等學校在校生數量排名第一,但因為此項包含大專和二本,鄭州在數量上占了優勢。
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方面,鄭州排名第八,僅比第九名西安多一個相關機構。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指標中,鄭州以13.98%排名第六,但相比重慶、西安還有很大差距。
專家聲音
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未來,鄭州的科技創新能力有后發優勢
“鄭州的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上來講,提升幅度比較大,發展速度也比較快,科技創新能力對鄭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拉動還是比較明顯的。”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訴河南商報記者。
他認為要辯證地看待鄭州的科技創新能力,縱向看鄭州在不斷快速提升,追趕兄弟城市。橫向看,差距還很大。
“鄭州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是有后發優勢的。”宋向清認為,看到成績,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未來。
首先,鄭州的區位優勢比較突出,“七普”數據顯示,鄭州人口聚集能力在全國新一線城市中還是比較突出的。
其次,鄭州交通便利,低廉的物流成本可以吸引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布局鄭州輻射全國,甚至全世界。
再次,鄭州的高新技術產業鏈條,這幾年構建得比較完整,并在逐年向好。此外,還有戰略和政策加持優勢。例如,除國家中心城市以外,還有河南自貿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
最后,如今鄭州的高校特別注重對科技人才的培養、科技人才的引進,已經鍛造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員,后發優勢將逐步地呈現。
“有了梧桐樹,不怕招不來金鳳凰,我對鄭州創新能力發展的未來還是十分看好的。”宋向清說。(河南商報記者郭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