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馬太效應正在加劇。最新數據顯示,百億私募管理規模占行業過半,中小私募突圍的難度加大。
私募馬太效應加劇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百億規模以上機構管理規模達到2.23萬億元,占全行業管理規模(4.32萬億元)的一半以上;在7904家有實際管理規模的私募中,4800家規模在5000萬元以下。
對此,一家知名千億級私募機構表示,目前有將近8000家有實際管理規模的私募,說明這個行業的進入門檻并不高。但要想做大,除了投資能力還要有全方位的運營能力,例如是否能接觸到更多的客戶、是否能得到各類客戶的認可和支持。同時,因為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生態,每種投資策略和方法都有它適用的市場環境和生存空間,所以這樣一個多元化的市場能夠容納多元化的策略。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上述千億級私募機構表示,這也說明其實運氣在投資回報中占有比較大的比例。客戶有時候很難區分好的歷史業績到底是由實力帶來的還是由運氣帶來的。如果大家能夠辨別到底是實力還是運氣的話,相信規模一定是會向有能力的人集中;當市場沒有辦法很明確地辨別二者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分散的格局。
聚鳴投資也指出,分化的原因和私募作為非持牌金融機構、準入門檻不高有關,這讓私募基金呈現多樣化的生態。“私募規模的增長證明了公司在管理、規模和業績方面都比較優秀。另一方面,優秀的、具有一定規模優勢的私募又會吸引頭部代銷機構和客戶,形成正反饋。”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直言,這就是兩極分化的情況,90%私募規模都在1億以下。在他看來,理財本身就是基于信任,信任以后大家對收益率要求可以降低,所以在投資理財中品牌很重要。
星石投資認為,證券私募行業分化主要是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強,頭部私募基金優勢更加明顯。頭部私募在投研、風控和渠道方面都占據了較大的先機,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而投資者在挑選私募基金時普遍會對成立時間、管理規模和管理規范性進行綜合考慮。因此,頭部的私募基金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更大,客戶的黏性也更大。
滬上一家百億私募向記者表示,現在跟渠道合作的門檻在不斷提高,不少小私募以后還是會被淘汰的,這是趨勢。不過,規模過大,對產品收益率會有影響,所以要把握這個度。
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謝詩琦認為,國內的投資者正在經歷一個從自主投資到向優質管理人傾斜的階段,“爆款基金”不斷問世,以及部分“公奔私”管理人迅速完成資產聚集,都印證了這種局面。一些渠道機構也不斷引導投資者向業績和品牌出眾的私募聚集,會進一步加劇頭部化。
好業績可持續是核心
這種馬太效應無疑使得中小型私募突圍的難度加大。
上述滬上百億私募認為,對于中小私募來說,核心還是業績。除了業績之外,要么就有自己的特色,打上自己的標簽,但重點是好業績的持續性。
曾令華指出,對于私募來說,最大的價值是收益率能做多少、是否可以長期穩健,這才是長期發展的根本,渠道和品牌都是從屬的。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黃龍福城也指出,業績和業績持續性是更關鍵的支撐。業績表現突出的小規模的私募被市場發掘到,認可度也更高,規模迅速上升到更大的量級。對于百億規模私募而言,量級是投資人對其過往業績的肯定和認可,未來能否維持規模或者擴大規模,和策略容量及管理人投資能力相關,投資能力和管理規模的合理匹配,才能更平穩地發展。規模大了,很難保持高收益率,同時風格上,管理人也會傾向提供更平穩的投資體驗,平滑業績波動。
星石投資分析,除投研能力外,中小型私募也應該加強風險控制。風險控制是私募基金產品的安全門。強大的風險控制能力有助于吸引投資者進行較長期限的投資,減少客戶流失,將有助于私募擴規模。此外,可以適當增加與投資者的交流,及時向投資者更新產品的運作情況和投資策略,加強投資者的市場認知,以達到留存現有客戶和擴大公司知名度的效果。
謝詩琦表示,從團隊搭建到產品體系基本成型、獲得投資者和市場的認可,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中小型私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把每一個環節做扎實、做穩定,構建成熟的團隊、資源支持、搭建體系化的流程、保證長期業績可持續性,才能突破規模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