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費者購買到了“2021年12月30日”生產的“三只松鼠”堅果產品,這 “穿越版”堅果引發網友關注。2月22日,三只松鼠方面就此事回復央廣網記者稱,該產品的生產日期編碼格式與三只松鼠正規格式不符,已確認為假貨,目前已向當地監管部門反映,調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公開報道顯示,2月20日,河北唐山李先生的外甥在路邊小店用現金購買了“三只松鼠”紫薯花生,李先生無意中發現該產品生產日期竟為“2021年12月30日”,因擔心產品質量沒有再食用,隨后拍攝視頻并上傳網絡。
2月22日,三只松鼠方面就上述事件回復央廣網記者稱,涉事產品確系假貨,目前已向唐山市市場監管部門報備。另外,三只松鼠有關負責人表示,初次與李先生溝通未果后,21日又與李先生聯系初步達成一致。三只松鼠方面會向李先生出具一個紙質版情況說明,并向其提供一些正品產品供其品鑒。如果該假冒偽劣產品對消費者已經造成人身健康的損害,三只松鼠會視情況協商處理。
“該產品的生產日期編碼格式跟我們公司的明顯不相符,根據這一點就判定為假貨。”22日,三只松鼠方面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到,公司產品按照生產模式不同分為兩類生產日期標識:一類是19位自有工廠工裝的產品,生產批次噴碼為19位數字,大部分是堅果、果干類簡易加工的產品;另一類是企業委托加工的產品,該類產品生產批次噴碼共計15位數字。“這兩類跟消費者反映的生產日期是8位數字不一樣。”
針對本次事件中的“穿越版”堅果產品,各方責任該如何界定?應如何維權?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寶蓮稱,消費者維權的前提是要確認購買的產品存在假冒偽劣等問題,這一步可以尋求檢驗機構或者生產廠家等方面確認。根據結論向銷售者主張維權或者索要懲罰性賠償金,必要時還可以申請仲裁或者提起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中國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朱丹蓬看來,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有很多。既有國家的法律法規,也有行業協會的指導,更多的是企業的自律和商家的規范化,最后一個就是消費者自身鑒別水平和能力。本次事件中,消費者是基于信任這個品牌而選擇購買,所以說品牌方是有責任和義務幫助消費者去買到正品,并且對于買到假貨的消費者要去幫其維權。
采訪中,上述三只松鼠方面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公司會承擔相應責任。但是本次事件中,消費者記不清購買渠道,給后續維權打假帶來了一定難度。
對于食品安全責任問題,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中國HACCP食品安全體系內部審核員王思露認為,生產商和中間銷售方應為消費者把好安全關。如果遇到消費糾紛,生產經營者之間相互推諉,消費者可以撥打12315舉報維權,執法人員可以根據法律法規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李寶蓮律師建議,消費者買到假貨,可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向工商等行政部門投訴。如果還得不到解決,可以積極保留證據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解決。(記者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