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國家統計局18日公布,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逆勢增長2.3%,有望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的情況下,如此靚麗的成績單究竟怎樣被書寫?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我國交上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015986億元,比上年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重大工程項目基本完成。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的目標任務已經完成,并且完成的情況好于預期。‘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現象歷史性消除,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20年貧困人口較多的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甘肅、寧夏、新疆七個省(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均高于全國農村居民增速0.2-1.7個百分點。宏觀調控成效顯著。
寧吉喆說:“季度的經濟增長指標恢復至常態水平。四季度,GDP同比增長6.5%,比上年同期高0.7個百分點。2020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202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5%,低于3.5%左右的預期目標。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六穩”“六保”落地顯效,改革開放創造發展奇跡。多種所有制企業效益均得到改善。寧吉喆介紹:“2020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1%,快于全部規上工業增加值4.3個百分點。外貿外資增長好于預期,在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大幅萎縮的情況下,202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1.9%。1-11月份,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3%。”
2020年,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元大關。寧吉喆強調,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又躍上一個新的大臺階,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標志性意義。他指出:“20年內,經濟總量規模擴大至10倍,成就舉世矚目。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7萬億美元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達到17%左右。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發展的差距繼續縮小。”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成為現實。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國工農業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糧食總產量創歷史新高,持續居世界第一位。
“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增加值預計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高速鐵路營運總里程達到3.8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過15.5萬公里,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2億,均居世界第一。”寧吉喆說。
更為重要的是,這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寧吉喆說,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挖掘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潛力。他介紹:“我國人口規模居世界第一,中等收入群體也是世界最大的,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0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超過55萬億元,資本形成總額也接近45萬億元,這將助推我國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進一步發揮。”
過去一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全年看仍然是負增長,比上年下降3.9%。但是三、四季度已經轉正,特別是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達到4.6%,這一速度已經開始接近前幾年的正常水平。寧吉喆說,我國消費是依然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2011-2019年,我國的消費率平均為53.4%,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但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達到54.3%,高于資本形成總額11.2個百分點,為近年來的最高水平,消費仍然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寧吉喆表示,受疫情影響,12月份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增速略有波動,但從整個大勢來看,我國消費在生產供給不斷增強的同時,能夠發揮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展望2021年,支撐經濟穩定恢復的有利因素較多,我國經濟有基礎、有條件延續穩健復蘇態勢。雖然當前疫情防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仍然較大,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顯著的制度優勢是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盡管近期一些地方疫情散發,但總體看,對經濟的影響是可控的。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控制疫情蔓延,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的區間,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寧吉喆表示。(記者張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