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信用債違約事件增多,債券市場劇烈波動,引發市場關注。多位受訪私募人士表示,監管的果斷查處起到了維護市場信心的作用,在政府和各監管機構的引導下,債券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較小。
金融委提出五條要求
規范債券市場發展
近日金融委召開會議,研究規范債券市場發展、維護債券市場穩定工作。會議指出,近期違約個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體制性、行為性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原則,處理好促發展與防風險的關系,推動債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友山基金固收研究投資部投資經理司馬明怡認為,監管的果斷查處也起到了維護市場信心的作用,為市場長期良性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千為投資認為,此次會議有助于緩和市場情緒,但短期內市場的質疑仍需時間消化。
高騰國際固定收益董事總經理朱惠萍表示,監管層面已開始著手調查違約企業是否有逃廢債行為,同時金融委提出五條要求穩定債券市場,短期高層密集發聲有助于平復市場情緒。
明毅博厚投資也認為,違約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法律約束的違約。金融委及時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強市場紀律和外部約束,使債券市場的運行更加規范。
久期投資認為,未來信用債違約事件并不會因此減少,但其造成的影響和破壞力將會逐漸減小。首先,近日金融委召開會議,為本次系列違約事件定調為局部風險,堅定了市場信心,防止風險蔓延;其次,有利于推進相關法律法規完善,以及完善市場制度建設;此外,隨著各種信仰逐漸打破,違約事件逐漸“常態化”,惡性影響也會下降。
合晟資產董事長胡遠川向記者表示,從中長期看,信用債違約率主要是宏觀經濟周期性、行業周期性、發行企業主體經營特性決定的,由于這些影響因素都是周期變化的,所以信用債違約現象也會遵循自身的這個規則。短期來看,違約的突發性和集中性可能會有所改善。
樂瑞資產認為,近期政策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場對國企無序違約,違約前后逃廢債的擔憂,但考慮到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疊加明年末資管新規正式實施,配合資管新規的相關政策的逐步推出,預計高杠桿、低自由現金流的企業融資環境還是會惡化。
外部評級機構缺乏一致性
部分企業評級或虛高
在近期信用債違約中,市場對“AAA”評級企業泛濫現象也比較反感,市場部分評級機構專業化程度低、盈利模式偏向企業端,企業評級也不夠客觀中肯,受到市場詬病。
明毅博厚投資指出,評級虛高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也是行業發展、演變的結果。目前主要有幾個因素,如發行人付費模式的利益沖突、評級公司之間的競爭及相關的道德風險、外資評級機構國內業務開展規模有限等。
千為投資表示,外部評級的盈利模式是發行人付費模式,這也是市場普遍認為其評級虛高的主要原因。對此,司馬明怡指出,現在已經有一些評級機構由買方付費,且外商獨資評級機構也開始進入國內市場。未來評級報告由買方付費漸漸成為市場化的趨勢,外部評級的參考價值會逐漸加強。
征途投資合伙人劉璐說:“由于投資機構風控對信用風險的管控,通常采用的是評級一刀切,客觀上造成了評級虛假,作為投資機構也需要反思自身的風險管理模式。另外,評級機構可以參考中債資信的業務模式,向買方(投資機構)收取費用,提供優質的信評服務。”
樂瑞資產表示,一方面,投資機構應減少對外部評級的依賴,加強內部信用團隊的建設;另一方面,相關機構也需要盡量減少在各類審批、準入中對外部評級的依賴。
銀葉投資信用研究總監徐立強指出,目前的外部評級體系最急需改變的應該是一致性以及公平性,同時,也需要監管來推動包括主承銷商在內的專業中介機構盡職盡責,不能讓信用債投資者出現風險后只能坐以待斃。
胡遠川也呼吁,希望監管層建立更完善的制度,讓那些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機構付出相應代價,通過市場化來推動各類主體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