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道,部分游客的素質缺位讓青藏高原變得越來越臟,河南90后小伙武相宏深感“不爽”,辭了職,借了網貸來到可可西里,不顧辛苦,用自己撿垃圾的實際行動凈化這片雪域圣地。事跡發酵后,網友議論紛紛,有人夸贊武相宏是一股清流,有人則稱贊他是凡人英雄,“單打獨斗式的環保”和“網貸公益”也引發爭論。
當事人最新回應:事前已預計所有情況,等明年夏天再上高原
新藏線、滇藏線和青藏線都留下過武相宏的足跡,目前他已經離開無人區,正在格爾木一家太陽能發電站做兼職。回顧起在可可西里的環保經歷,武相宏告訴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這一切都是從對雪山下垃圾的“不舒服”開始,他“想著能做點什么”,一直耿耿于懷,成為心里一道坎。如果做不了,“心里就不踏實”,所以要“做完了再去掙錢”。
武相宏自稱是一個不好世故的人,喜歡獨處,“了解世界的規則,卻不去使用它。”在前往可可西里做“清道夫”之前,他就對前因后果做好了考慮,對其中的艱苦都有所預計,在發生“搓火”的事情時,他最后也能理解。武相宏曾與一位摩托車手發生爭執,對方拒絕聽從勸阻,執意丟棄垃圾,讓他有些惱怒。
武相宏坦承,自己的行動也有私心,但更希望事情能影響更多的人。登上網絡熱搜后,他收到了來自網友的不少贊許和支持,讓他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意義的。武相宏將今年的可可西里清道之旅視為一次個人實驗,等回家考取駕照后,明年夏天開著自己的貨車再上高原。
可可西里管理處:個人努力微薄,污染治理需要國民素質提升
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可可西里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嘎瑪才旦,在接受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采訪時表示,盡管武相宏一個人的努力對于治理污染來說是杯水車薪,但他的行動讓人們關注到了青藏沿線的環保隱憂,功勞不可小覷。
嘎瑪才旦同時也表示,管理部門并不提倡個人在高原上獨自穿行,這種行為稍有不慎就容易被肺氣腫、腦水腫等疾病找上門,可能是致命的。因此,管理部門在對武相宏的舉動表示稱贊的同時,也呼吁其他人不要蹭熱度,不要效仿,治理青藏公路沿線的污染,還是要依靠制度的力量和國民素質的提升。
造訪青藏高原的游客年年增多,給負責青藏公路沿線清潔的青藏公路局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嘎瑪才旦介紹,目前青藏公路局的各工區、各路段工人、公路沿線區縣的牧民都參與到了垃圾撿拾等作業之中,但無奈于“清理垃圾的速度遠不如扔垃圾的速度快”,垃圾遍布的景象仍常常可見。
嘎瑪才旦說,未來管理方將出臺更多規章制度,也希望通過立法手段,規勸游客不要亂扔垃圾。此外他寄希望于國民環保意識的提升,這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渠道之一。
環保界業內人士:借貸公益模式不可持續,社會機制參與將發揮更大作用
有時候,單薄的個人力量也能夠推動歷史的進步。“看了報道后非常感動”,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同時例舉了重慶吳登明老先生的事跡。吳登明曾不顧利益集團威脅,對川西濫伐天然林進行勇敢揭露,震驚一時,促成了四川下令全面禁伐天然林,保護了億萬生靈的棲息地。
而對于武相宏,馬軍表示,在感動之余,他還有一絲擔憂。武相宏并沒有太多的資源,“他后面的生活應該怎樣維持?”馬軍直接點明,依靠網貸做環保,可持續性就會成為很大的問題,可復制性更是無從談起。需要人們思考的是,“有沒有新的方式能讓年輕人滿足心中的渴望,為環保增添一份力量?”
馬軍介紹稱,目前社會上已建立起不少機構和機制,為環境保護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例如阿拉善SEE基金會發起的“創綠家環保公益創業資助計劃”等公益團隊資助計劃。熱心于環保事業的年輕人可以嘗試申請,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助力自己的目標。
心理專家:公益事業需要心中信念,躲避現實并不可取
面對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的采訪,北京心靈時光心理咨詢師穆楷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武相宏的舉動進行了分析。穆楷表示,武相宏的行為可以從動機與責任感兩個角度出發進行考察,前者可以拆分為信念、炒作與社會性退縮。社會性退縮是對現實世界壓力的逃避,為躲避現實生活而做公益并不值得提倡,最好的狀態是依靠心中的信念和切實的力量。
穆楷也表示,我們的社會對偶爾跳出生活常軌的行為越來越寬容了。“每個人都有特點和個性,可以自己選擇生活,任何人都應該尊重。唯一的底線是不要傷害別人。”再加之,疫情對人們規劃的打亂,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生活的不平順,而在穆楷看來,武相宏的亮點就在于找到對大家都有意義的事情,這就很有價值。
對于武相宏先清掃可可西里,再掙錢的執念,穆楷建議,人們應避免憑著感覺做事。“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管理所有的情緒,感受真實的現實生活,不要被感覺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