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經濟循環 縮短資金鏈條
供應鏈金融是近年來融資市場上的熱門詞,如今,它迎來了建章立制的文件。記者昨日獲悉,近日人民銀行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務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外匯局出臺《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 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23條政策要求和措施,精準服務供應鏈產業鏈完整穩定,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和優化布局。
據了解,市場也在期盼下一步具體配套政策的出臺,如供應鏈金融中的電子簽章、銀行開戶、授信流程改變等。目前,監管部門已經與市場機構進行初步溝通,因為細則的操作性較強,所以如何在防范風險的同時實現制度創新和突破,還需要審慎認證。
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金融體系
何為供應鏈金融?市場上眾說紛紜,一般狹義理解為應收賬款融資,此次《意見》首次明確了供應鏈金融的概念,給予其更廣義的定義。
《意見》指出,供應鏈金融是指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目前市場上有多類機構均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意見》認為,金融機構、核心企業、倉儲及物流企業、科技平臺應聚焦主業,立足于各自專業優勢和市場定位,加強共享與合作。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旨在縮短資金鏈條,提高效率,降低資金成本。
《意見》還要求,各類保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應嚴格遵守業務范圍,加強對業務合規性和風險的管理,不得無牌或超出牌照載明的業務范圍開展金融業務。各類第三方供應鏈平臺公司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變相開展金融業務,不得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向中小微企業收取質價不符的服務費用。
中國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認為,《意見》是我國供應鏈金融的綱領性文件,為供應鏈金融的規范、發展和創新奠定了政策框架和制度基礎。《意見》對供應鏈金融進行正本清源,有利于規范市場上以供應鏈金融名義開展的各類業務、各類平臺,有利于供應鏈金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促進真正的供應鏈金融創新。
穩定供應鏈產業鏈
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疫情發生以后,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暢通循環,對于實體經濟的穩健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鄭萬春說,與普通貸款、債券等金融工具相比,供應鏈金融圍繞企業之間的供應、采購等真實交易,將支付結算、融資、現金管理等金融服務嵌入企業經營管理的各類場景,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活動更加貼近、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和吻合度更高,能夠保障金融“活水”針對性地注入實體經濟。
為了保障“活水”更好地流入實體經濟,《意見》強化支付紀律和賬款確權。供應鏈大型企業應當按照《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要求,將逾期尚未支付中小微企業款項的合同數量、金額等信息納入企業年度報告,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對于公示的供應鏈大型企業,逾期尚未支付中小微企業款項且雙方無分歧的,債券管理部門應限制其新增債券融資,各金融機構應客觀評估其風險,審慎提供新增融資。
同時,《意見》維護產業生態良性循環。核心企業不得一邊故意占用上下游企業賬款、一邊通過關聯機構提供應收賬款融資賺取利息。各類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應付賬款的流轉應采用合法合規的金融工具,不得封閉循環和限定融資服務方。核心企業、第三方供應鏈平臺公司以供應鏈金融的名義擠占中小微企業利益的,相關部門應及時糾偏。
提升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
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
據接近央行人士介紹,供應鏈產業鏈的風控體系下,涉及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對于中小微企業的服務類似于對公服務里面的零售業務,因此對金融機構的線上化、數字化水平提出較高要求。
《意見》提出,推動金融機構、核心企業、政府部門、第三方專業機構等各方加強信息共享,依托核心企業構建上下游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統、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體系,動態把握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狀況,建立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之間更加穩定緊密的關系。
《意見》要求,探索提升供應鏈融資結算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在供應鏈交易信息清晰可視、現金流和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銀行可通過供應鏈上游企業融資試點的方式,開展線上貸前、貸中、貸后“三查”。支持探索使用電子簽章在線簽署合同,進行身份認證核查、遠程視頻簽約驗證。支持銀行間電子認證互通互認。(記者 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