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31日新華網報道,陜西省藥監局近日約談了違反《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的11家零售連鎖企業法人及質量負責人。藥監局相關負責人對零售連鎖企業“連而不鎖”突出問題及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整改要求。
連鎖藥店“連而不鎖”,簡單理解就是本應屬于某醫藥連鎖公司的藥店,實質上卻與之不相干——拉大旗作虎皮。從小藥店的角度來看,僅憑自己的實力,很難樹立品牌并贏得百姓青睞,傍上醫藥連鎖公司既可擴大知名度,也便于獲得醫保定點資格。對醫藥連鎖公司而言,有藥店將加盟費送上門來,還不必為其經營管理操心,穩賺不賠。
問題是,假的連鎖藥店,其進藥渠道與藥品定價等不在醫藥連鎖公司的掌控范圍,卻給監管部門造成了連鎖藥店統一管理的假象,可能因此暗藏二手藥品回收、雇用“影子藥師”、違規銷售處方藥、套取醫保基金等現象,危害不容小視。
2016年,商務部印發的《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到2020年藥品零售連鎖率達50%以上。此規劃是為了發揮連鎖藥店集群效應,便于提升連鎖藥店的內部監督能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2020年或許也將是小藥店發展的一道坎兒——若不走連鎖的路,就可能漸失市場空間。今后一段時間,“連而不鎖”的情況或許會有所增加。
以前瞻的眼光看,更需防范的是藥店“連而不鎖”破壞醫改大局。近期,醫保個人賬戶改革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這項改革給民眾帶來紅利的同時,也對監督形成了挑戰。“門診開藥報銷”將給小藥店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但從醫院開藥倒手賣給藥店,或許可以獲得差價帶來的利潤,這對小藥店收購二手藥形成了不小的利益誘惑。對類似潛在問題,相關部門應提前筑牢防范堤壩。
老百姓因信任醫藥連鎖公司而選擇其開在家門口、小區外的門店,但“連而不鎖”的背景下,人們進入的很可能是冒牌、傍名牌的藥店。這種移花接木、欺騙消費者的花招,必須引起重視,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