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高鐵 焦瀟翔攝
區域交通: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和市場
從火車拉來的城市,到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鄭州的區位優勢愈發明顯。王新偉說,上世紀初盧漢線、隴海線黃金交匯,讓“火車拉來的城市”快速起跑,走出了一條“因交通而興、因交通而優、因交通而強”的跨越之路,憑借航空、鐵路、公路“三網融合”,奠定了全國大局中的“鄭州位置”,形成了獨特的“區位+樞紐”優勢。
首先是著力打造域外樞紐。2018年被確定為全國12個最高等級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以鄭州為核心的“兩環多放射”高速公路網、“三橫八縱”國省干線公路網通達全國,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和市場,2小時高鐵圈覆蓋4億人口的生活和消費;隨著2020年鄭合、鄭濟高鐵建成通車,鄭州將成為全國唯一的“米”字型高鐵交通樞紐、當之無愧的“中國鐵路之心”。
其次是著力推進域內暢通。2018年全市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57.5公里,位居全國前列;中心城區 “兩橫兩縱+環線”快速路網基本形成,市域內15分鐘上高架、30分鐘上高速;都市公交實現全域通達、無縫換乘,客運總量9.4億人次,成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2013年邁進地鐵時代,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突破300公里,“軌道上的鄭州”正由藍圖變為現實。
地理坐標:買全球賣全球 “內陸腹地”變為“開放高地”
無人駕駛智慧島 朱哲攝
鄭州始終堅持“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無中生有”建平臺、拓通道,闖出了“不靠海不沿邊、一條跑道飛藍天”的內陸開放道路,在世界版圖上標注了“開放鄭州”的鮮明特質。
“鄭州—盧森堡樞紐延伸輻射,覆蓋23個國家近200個城市;2017年以來,鄭州機場客貨運規模持續保持中部‘雙第一’,南美車厘子、澳洲鮮牛肉、荷蘭鮮切花從鄭州走向全國,折射出買賣全球的蓬勃活力。”王新偉介紹,中歐班列(鄭州)“去14回10”滿載運營,班列遍布24個國家126個城市,國內集貨覆蓋四分之三省份,貨值貨重等綜合評價指標全國第二。
鄭州與青島、天津等港口已經實現無縫銜接,依托鐵海、公海聯運形成內陸“無水港”。擁有藥品、糧食、進境水果、肉類、冰鮮水產品、汽車整車、國際郵件等9個功能性口岸,是功能性口岸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城市。
鄭州高鐵 焦瀟翔攝
區域交通: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和市場
從火車拉來的城市,到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鄭州的區位優勢愈發明顯。王新偉說,上世紀初盧漢線、隴海線黃金交匯,讓“火車拉來的城市”快速起跑,走出了一條“因交通而興、因交通而優、因交通而強”的跨越之路,憑借航空、鐵路、公路“三網融合”,奠定了全國大局中的“鄭州位置”,形成了獨特的“區位+樞紐”優勢。
首先是著力打造域外樞紐。2018年被確定為全國12個最高等級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以鄭州為核心的“兩環多放射”高速公路網、“三橫八縱”國省干線公路網通達全國,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和市場,2小時高鐵圈覆蓋4億人口的生活和消費;隨著2020年鄭合、鄭濟高鐵建成通車,鄭州將成為全國唯一的“米”字型高鐵交通樞紐、當之無愧的“中國鐵路之心”。
其次是著力推進域內暢通。2018年全市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57.5公里,位居全國前列;中心城區 “兩橫兩縱+環線”快速路網基本形成,市域內15分鐘上高架、30分鐘上高速;都市公交實現全域通達、無縫換乘,客運總量9.4億人次,成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2013年邁進地鐵時代,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突破300公里,“軌道上的鄭州”正由藍圖變為現實。
地理坐標:買全球賣全球 “內陸腹地”變為“開放高地”
鄭州始終堅持“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無中生有”建平臺、拓通道,闖出了“不靠海不沿邊、一條跑道飛藍天”的內陸開放道路,在世界版圖上標注了“開放鄭州”的鮮明特質。
鄭東新區龍湖 馬健攝
“鄭州—盧森堡樞紐延伸輻射,覆蓋23個國家近200個城市;2017年以來,鄭州機場客貨運規模持續保持中部‘雙第一’,南美車厘子、澳洲鮮牛肉、荷蘭鮮切花從鄭州走向全國,折射出買賣全球的蓬勃活力。”王新偉介紹,中歐班列(鄭州)“去14回10”滿載運營,班列遍布24個國家126個城市,國內集貨覆蓋四分之三省份,貨值貨重等綜合評價指標全國第二。
鄭州與青島、天津等港口已經實現無縫銜接,依托鐵海、公海聯運形成內陸“無水港”。擁有藥品、糧食、進境水果、肉類、冰鮮水產品、汽車整車、國際郵件等9個功能性口岸,是功能性口岸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城市。
產業結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74家全球500強企業落戶鄭州
王新偉說,鄭州堅持轉型驅動,產業結構從“一產主導”質變為“三產拉動”。解放之初,鄭州產業結構為70.3:22.3:7.4,歷經“一五”時期的“棉紡城”、八十年代的“商貿城”,逐步演變為二產主導、三產漸強。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個質變”加速發力,形成了“一產提效、二產轉型、三產做優”的新格局,2016年實現三產比重超一產二產總和的新突破,2018年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1.4:43.9:54.7,智能制造、數字經濟、健康養老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74家全球500強企業落地鄭州。
鄭州著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鋁及鋁精深加工、現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裝及家居制造等七大工業主導產業和現代金融商貿物流、文化創意旅游等服務業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2個五千億級集群,新材料、鋁及鋁精深加工、現代食品制造3個三千億級集群,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5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2018年,居中國金融中心指數第12位。
綜合交通,物流樞紐
此外,鄭州積極引進企業、平臺、人才、機構“四個一批”,大力推動質量、效率、動力 “三大變革”,鄭州制造、鄭州品牌加速走向世界,智能手機產量約占全球1/7,宇通客車產量約占全球1/8,速凍食品約占全國60%以上市場,中鐵盾構的異形盾構技術領跑國際,鄭商所期貨交易的“鄭州價格”影響全球,帶動鄭州成為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手機)生產基地、最大的客車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盾構生產制造基地。
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 鄭州成全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天更藍,水更清,城市更宜居,居民更幸福。70年來,鄭州堅持民生聯動,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轉變為“全面小康”。2018年入選全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位居福布斯創新宜居城市榜單第13位。
綠城更綠了,2018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8%,人均綠地面積13平方米,七千里生態廊道讓“綠城”加快變“綠都”。城市更美了,鄭東新區成為全國新型城鎮化樣板,航空港試驗區快步邁向航空大都市,“四個中心”成為鄭州新地標;以“繡花功夫”推進生態治污、交通治堵、環境治臟、服務治差,塑造了潔化序化綠化亮化“大美鄭州”;商都歷史、古滎大運河、百年德化、二砂文化創意“四大文化片區”,延續傳承了鄭州的歷史文脈之“魂”,“黃帝故里”“功夫鄭州”蜚聲海內外。
70年來,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4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2元,分別是1949年的407倍、516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各級各類在校生350多萬人;90%以上的市民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市區燃氣普及率達到96%,建成區集中供熱率達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