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六號樓13樓一間病房的床頭上,擺放著一本厚厚的筆記,“晨起體溫36.8℃,平均體溫37.7℃,全天共尿了6次,每次尿量在250ml~300ml之間”……從今年4月16日至今的每一天,每隔一兩個小時,都有詳細的輸液、嘔吐及體溫記錄。
這本詳細的筆記,來自內蒙古赤峰的一位母親。她躺在病床上,剛接受完動脈血管造影,從大腿根部動脈下穿刺放進探頭再深入小腸,以確保血管解剖正常,為幾天后的 “切腸”手術做準備。
對面病床上,是她半年無法吃飯、一直靠營養(yǎng)液維持生命的年輕女兒,她本來也即將成為一名母親,因為妊娠合并腸扭轉,造成幾乎全部的小腸壞死,不僅失去了龍鳳胎,生命也朝不保夕。
作為母親,是人生的一種修行。成為母親,接受人生的挑戰(zhàn)也往往出其不意,這位51歲的母親迫切想要捐出自己的小腸,為了挽救28歲女兒的生命。
9月7日,由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上圖左一)與醫(yī)院新引進的、具有豐富小腸移植經驗的吳國生教授(右二)聯(lián)合為母女二人開展小腸移植手術,母女二人共享一段小腸,此生,彼此成為最“牽腸掛肚”的人。
一場急性腸扭轉,扭轉了命運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家事業(yè)單位做財務的馮依(化名)一直渴望成為一名母親,去年10月,她通過試管嬰兒成功懷上一對雙胞胎,讓全家人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悅中。
馮依的丈夫早早準備好兩套新生兒要用的被褥、衣服、玩具和小床……誰也未曾料到,2019年4月8日的一場急性腹痛,讓孩子沒了,孕婦也差點死在手術臺上。
“清明節(jié)剛過,我?guī)еT依到公園里賞桃花,她一直在家里保胎,非常小心。”馮依的老公說,也許是在家憋得太久,老婆那天特別開心,沿路吃了好多軟糯黏膩的“驢打滾”。
這一吃壞事了,晚上11:30,馮依腹痛難忍并且大口嘔吐,被緊急送往當?shù)貗D幼醫(yī)院,醫(yī)生診斷為“腸胃炎”,給用了孕婦耐受的常規(guī)藥,折騰了半宿的一家人回家繼續(xù)觀察。
4月9日早上7:00,按照腸胃炎診治的馮依未能好轉,肚子反倒疼得更加厲害,還出現(xiàn)了便血,上午9:00整個人甚至進入了休克狀態(tài)。家人把她送往當?shù)蒯t(yī)院掛急診,此時,馮依腹水嚴重,肚子里的兩個寶寶已經聽不到胎心音。
當天下午,醫(yī)院為馮依進行緊急手術, “一打開肚子,醫(yī)生就說我的女兒沒救了!”馮母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百感交集,手術進行沒多久,她和女婿就被叫進了手術室,看著女兒、老婆開膛破肚地躺在手術臺上,取出的一大段小腸已經扭轉、發(fā)黑、壞死,腹部發(fā)出陣陣惡臭,婦產科醫(yī)生果斷判斷,如果摘除馮依的子宮和一對寶寶,大概率人就要死在手術臺上。
“這個世界上,我就剩這一個女兒了,沒了她,我也活不下去了!”上天似乎聽到了馮母哀求,經過全力搶救,馮依留下了1.98米的小腸。次日,她在ICU催產分娩出一對六個月大的死胎。
死神緊追不舍,術后恢復的情況并不理想,7天后,因產后并發(fā)感染,馮依剩下的1.98米小腸也大部分壞死,4月16日第二次手術后,她只剩下了12厘米的小腸和不到1米的大腸。
丫頭,媽以后不上班了,就陪著你!
“無論怎么樣,我女兒的命保住了,能活一天我就要想辦法給她治好。”馮母說,馮依爸爸曾是赤峰當?shù)匦∮忻麣忉t(yī)生,但2015年6月,因病突然去世,從此陰陽兩隔,女兒是她在世上的唯一親人。
幾乎沒了小腸的馮依,吃啥拉啥,無法消化吸收,只能靠輸營養(yǎng)液維持生命。長時間輸液,還會造成肝臟等多器官的衰竭,當?shù)蒯t(yī)生判斷,生命撐不過3年。
但她們全家堅信發(fā)達的醫(yī)療技術能治愈病體。馮依的丈夫暫停了手頭的一切工作,她的公公婆婆堅持在床前陪護、悉心料理,一家五口,從呼和浩特輾轉各地求醫(yī),就為治好馮依。
“搶救時,我在手術臺上,就聽到了媽媽的一句話——丫頭,媽媽以后不上班了,就陪著你!”馮依說,是這句話,把她從鬼門關拉了回來,“我還有另一個好媽媽(婆婆),胃、腸兩個造瘺口,不能起身,她給我接屎倒尿、洗漱擦身。”
梁廷波教授(右)吳國生教授(左)與母女合影。醫(yī)院供圖
今年7月,浙大一院新引進的、具有豐富小腸移植經驗的國際著名專家吳國生教授及其團隊接診了馮依。
我國著名的肝膽胰外科和肝臟移植專家梁廷波教授也高度重視馮依的病情。
經過多位專家的聯(lián)合會診,馮依系“妊娠合并腸扭轉”。當時處于妊娠期的她,由于體內的孕激素水平升高使腸管平滑肌張力降低,腸蠕動減弱,再加上先天性腸系膜根部距離較短,受到增大子宮的推擠時,腸道蠕動受到限制。過度牽拉和擠壓,使小腸扭轉、變位,最終引發(fā)腸壞死。
“妊娠期腸扭轉較罕見,發(fā)病率為1/1500~1/60000。”吳國生教授說,這種突發(fā)疾病,孕產婦死亡率高達6%~16.6%,胎兒死亡率達26%~44.40%。在他行醫(yī)近30年的生涯中,一共遇到過3例類似疾病,其中兩位患者接受小腸移植手術后,身體好轉、存活至今,用這個辦法試一試,也許能為馮依帶來生的希望。
過去20年,全球共完成各類小腸移植手術約3000例,小腸移植病人的總體1年和5年生存率接近80%和50%,成為治療腸衰竭的重要手段。但因小腸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胞,是人體的少數(shù)幾個高免疫反應性器官,80%以上的患者術后會發(fā)生免疫排斥反應;此外,小腸是空腔臟器,含有大量的微生物、食物殘渣和消化液,移植手術后,小腸內的細菌極易進入血液,引發(fā)嚴重感染。小腸移植被譽為“最難器官移植技術”。目前,全球活體捐獻小腸移植僅報道50例,吳國生教授團隊占了28例,病例數(shù)量居世界首位。今年8月24日,由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教授和吳國生教授聯(lián)袂主刀,開展浙江省首例親體小腸移植,就是截取56歲父親的2.5米小腸移植給24歲的兒子,手術非常成功。
吳教授認為,活體小腸移植具有組織配型好、可以擇期施行手術和器官缺血時間短等優(yōu)點,理論上,這種方法有可能降低嚴重排斥反應和術后并發(fā)癥。他們的臨床實踐證明,活體小腸移植排斥反應發(fā)生率只有20%左右,遠低于腦死亡捐獻(80%),術后長期生存的病人越來越多。
有生之年,我們盡力幫你再成為母親
知道自己的一段小腸可以救寶貝女兒的命,馮依的媽媽喜出望外。
“求求您,把我的小腸多切一點給我的女兒。”術前談話后,馮依媽媽反復跟吳國生教授請求。過去不愛喝牛奶、吃肉的她,最近努力加強營養(yǎng),為了移植手術能順利進行。馮依的公公婆婆干脆在醫(yī)院附近租了整一年的房子,他們等待著這個孝順兒媳手術成功,日后好陪護著一起復查、抗排異。
工作上哪一個崗位心靈上的投入和付出都沒有母親這個角色多,生活中哪一個身份帶來的內心踏實和幸福感,也無法與母親這個角色相比。
9月7日上午,這場“牽腸掛肚”的手術開始了。
早上7:30,母女二人手挽手走進手術室。
早上8:42,梁廷波教授和吳國生教授聯(lián)袂從母親體內取出2.4米的小腸。
上午9:47,從母親體內取出的小腸被送往隔壁馮依的手術室。
上午11:00,梁廷波教授和吳國生教授將母親的小腸接入馮依體內。馮依腹腔內因為長期慢性炎癥,手術難度較大。
下午2:05,馮依僅剩的12厘米小腸的主動脈與主靜脈血管與母親捐出的小腸血管精密吻合、無縫銜接,確保吻合口不發(fā)生泄露。
下午5:02,小腸移植成功,手術順利結束。半個小時后,馮依被推出手術室送入ICU。
天色擦黑,奮戰(zhàn)10個小時!
經過浙大一院多個學科、多名專家的合力拼搏,終于讓母親捐出的2.4米小腸成功接入馮依體內,吳國生教授說:“如果馮依術后恢復情況良好,她還有做媽媽的希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