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田埂、小徑、
蘋果樹、向日葵、山楂樹……
她一字不識,
為了給城里長大的小孫女
講述農村的故事和景色,
她拿起畫筆, 一點點地畫出了故鄉。
常秀峰,
一位淳樸的農村老太,
眾多網友在她的畫中看到了“鄉愁”,
稱她為“梵高奶奶”。
8月1日,
常秀峰老人走了,享年83歲。
為給孫女講故事,她第一次拿起畫筆
70歲以前,常秀峰
生活在 老家 河南省方城縣拐河鎮。
她沒有上過學,也不識字,
年輕時只顧著忙生活。
老伴去世后,她住到 廣州的兒子家。
久居鄉村的她不習慣都市生活,
腿腳不便、語言不通,
她把大部分的時間
都留在陪伴3歲的小孫女身上。
她時常為小孫女講起家鄉的故事,
可在城市里長大的小孫女
怎么也無法想象鄉村風光的模樣。
老太太不識字,
只好順手拿起小孫女的畫筆,
在紙上涂抹出家鄉的山楂樹:
果兒是紅的、葉子是綠的……
瞬間,孫女就明白了。
就這樣, 常秀峰一有空就在紙上畫畫,
用孫女的蠟筆, 她畫完花草、小動物,
又畫田埂、老房子,
還有她的土地。
起初,家人并沒有發現她在作畫。
直到有一天,
學美術出身的兒媳婦發現了她的畫作。
在孩子們的鼓勵下,
常秀峰從此與畫筆結緣。
常秀峰曾說,
自己不會寫字,就用畫來表達。
“梵高的向日葵沒我畫的好”
2006年起,
兒子開始把母親的畫上傳到博客上,
并寫下關于母親的一系列故事。
沒想到,畫作在網絡上大受好評。
說起常秀峰的作品,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她畫的《向日葵》。
正因為這幅作品,
她被稱為是“梵高奶奶”,
無論誰看都會眼前一亮……
直爽的常秀峰曾說,
“這個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開心,
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畫得苦。”
而她畫的向日葵長在土地里,向著陽光。
有土地養著它,有水滋潤著它,
“
就像我畫它的心情一樣,很幸福。
”
“梵高奶奶”走了......
之后,繪畫逐漸成為
這個70多歲農村老太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只要空閑,
都是屬于“梵高奶奶”的時間。
因為眼神不好,
她要趁著太陽好光線好的時候,
鋪開紙張,
畫幾天前開始的畫或者新作。
在畫桌前,常秀峰完全沉浸其中。
“有時候叫她是聽不見的,
總是聚精會神”,兒子回憶稱。
2007年,常秀峰在香港舉辦了個人畫展 ,
并出了一本畫冊義賣,
所得資金捐贈給貧困地區。
近幾年,由于眼疾和腿腳不便,
加之十幾年作畫用力用心,
手已經無法拿動畫筆。
但她生前常說,
“只要還能拿起畫筆,就會盡力將心中
所要表達的東西展現出來”
(來源:央視新聞、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