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風口過了,摔下去的也是豬。
暴風集團創始人馮鑫和樂視創始人賈躍亭,都曾在公開場合上拿起麥克風高唱《野子》。他們自認這首歌仿佛是為自己量身定做,唱出了不被外界理解的心聲——為了夢想不畏艱難,迎風奔跑,大風越狠心越蕩。
當然,不看好他們的人還有另一種解釋:互聯網老板們之所以都喜歡這首歌,因為里面有一句歌詞是——“吹呀吹呀”~
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風口過了,摔下去的,也是豬。
兩個山西商人有不少相似之處:從做視頻相關業務起家,一度備受股市追捧嘗盡甜頭,都選擇了從內容跨界切入硬件、服務等生態布局,同樣因冒進的模式和孤注一擲的做法導致資金鏈瀕臨斷裂,最終從風口跌落到冰冷的地面,一地雞毛。
有意思的是,馮鑫曾在某節目中被問及如何評價樂視和賈躍亭。他說兩人思維方式相近,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控制心里浮躁的欲望,賈躍亭也一樣,他如果真的要改變,就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完全不理個人欲望、名和利本身應該具備的邏輯,做事就會變樣。
道理大家都懂,但知易行難。這或許也可以解釋了賈躍亭為什么堅稱“七個子生態一個也不能少”,馮鑫為什么一定要收購MPS。
樂視的故事里,賈躍亭不斷“造”新概念、生態新項目,憑借樂視網大股東的身份,通過抵押股權、上市公司連帶擔保等方式,為新項目不斷吸納新資金,直至“擊鼓傳花”的游戲無法繼續,樂視急轉直下,孫宏斌也難救。?
馮鑫也曾站上資本市場的高光時刻,連續漲停的暴風市值一度達188億元人民幣,相當于當時的5個迅雷,和優酷土豆32億美元的市值接近。但包括馮鑫個人原因、從VR到電視到國際化等戰略布局過廣、A股環境變化等因素聚合,暴風陷入虧損,一路下行。
而2016年與光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收購英國體育版權公司MPS一事,成為了風暴的核心。
收購MPS曾被馮鑫視作是暴風科技入局體育產業的“最后一張入場券”。為了收購,兩家公司聯合設立了上海浸鑫基金,以2.6億元撬動52億。但現在回過頭看,這筆海外收購犯下不少錯誤:例如,被浸鑫基金收購時,收購方并沒有與MPS原管理層簽訂競業協議,以至于MPS三大創始人拿到大量現金后集體離職;風險預估不足,MPS集團面臨不少體育賽事直播版權到期問題,版權的延續性不足成為一大隱憂。更有傳聞稱,馮鑫在此項目的融資過程中存在行賄行為。
直至2018年,MPS被破產清算,52億打了水漂,眾多金融機構拖進泥潭。隨后,光大證券將暴風集團和馮鑫告上法庭。
但暴風名下早已無可執行財產。此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通過財產調查系統對暴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暴風集團)的銀行存款、車輛、房產、股權及其他財產進行調查,未發現暴風集團有其他可供執行財產,決定將暴風集團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而事后,暴風早期的投資人蔡文勝評論道:“有些創業者不了解規則,會同意簽訂‘個人連帶責任’,這個是最大隱患,特別是國內機構和銀行,經常都有這個條款,創業者必須三思后行。”
創業者不了解規則是一方面,但更大的挑戰恐怕在于:“如何控制心里浮躁的欲望”。從樂視到暴風,不斷地吹出一個大一個的“泡泡”,引入一輪輪資金,為“生態”業務一次次“輸血”,蒙眼狂奔直至泡沫破裂。他們都忽略了:只有回歸商業常識,保持理性,才能戰勝非理性的市場。
據說,馮鑫喜歡《道德經》,工作方法的源頭也來自道德經。在一次分享上,他曾提到要順應天道,“任何事物只要有名就必有生有壯,然后有老有死。比如暴風一定會死掉的,是吧?”
一語成讖。但如果現在的暴風就此“死掉”,相信這不會是馮鑫所愿看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