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海分行近日公布了一則罰單,罰單顯示,環迅支付的運營方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違反支付業務規定,被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968.68萬元,處罰款4970.72萬元,合計被罰沒5939.41萬元。此外,還對公司相關責任人給予警告并處以罰款。
監管部門對違規支付企業的處罰力度在加大。媒體統計,2017年全年支付行業罰單為113張,2018年罰單為139張。
不過像環迅支付這樣拿到如此巨額罰單的企業,并不多見。環迅支付拿到的這張罰單是第三方支付行業出現以來,罰沒金額最大的罰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央行對支付機構開出罰單54張,累計罰沒總額為4500多萬元,而環迅支付這一張罰單,就將近6000萬元。
環迅支付是一家什么樣的企業呢?這家公司的官網顯示, 2011年公司獲得央行的《支付業務許可證》,支付牌照范圍為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以及一些省份的銀行卡收單。在目前擁有支付牌照的企業當中,環迅支付并不算特別有名。
然而,這家公司受處罰的次數卻不少。2017年8月,環迅支付因違反支付業務規定,被罰沒大約180萬元;去年5月,迅付信息福州分公司因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被央行福州中心支行罰款6萬元;去年7月,迅付信息因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未按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被央行上海分行罰款人民幣170萬元。
有媒體透露,環迅支付這次受罰,可能是因為線上業務涉及非法產業和洗錢,目前這一說法還沒有進一步信息佐證。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則提到,環迅支付以往從事的業務,或許和這些行為有聯系。
這家支付公司從拿到牌照開展業務以來,被處罰的記錄太多了,現在的處罰達到創記錄的數額,其實也是對以前屢教不改的追訴。它為很多詐騙平臺的支付充當了幫兇,再往后可能還會有更嚴重的處罰。
有史以來最大數額的罰單,能否起到懲戒和警示的作用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應該可以起到這樣的效果。
盡管前兩年央行就已經加大了對整個非銀行支付領域的整治工作,但一些處罰的力度還是比較溫和。這次加大了處罰,能起到相對好的懲戒、警示作用,對于一家非銀行支付機構來說,近6000萬的罰單力度是比較大的。
央行之前一共發放了271張第三方支付牌照。不過,在運作的過程中,牌照數量在不斷減少。媒體統計,目前已經有33張牌照由于各種原因被注銷,目前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有238家。央行的這張罰單對于業界而言,除了有警示作用之外,還會產生哪些更為深遠的影響?董希淼分析:
支付業務具有自然壟斷的屬性,其實我們并不需要這么多的支付機構。所以通過加強監管,引導支付機構合規經營,在合規成本不斷提高的前景下,部分金融機構可能通過各種方式退出市場。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從長遠看有利于整個支付行業健康、穩定發展,讓支付業務能夠更好為老百姓(61.990, -1.00, -1.59%)和實體經濟服務。
李易則認為,處罰很及時,不過也不能完全以罰代管。在必要的情況下,注銷相關企業的牌照,也是可以考慮的懲戒措施。
目前整個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其實已經達到平衡,頭部就那么幾家,200多張牌照。那么剩下的靠什么活?這本身是個問號。所以他們就像走鋼絲,只要賺的錢夠付罰款,就繼續這樣做。與其這樣“貓捉老鼠”,不如把一些非常惡劣、屢教不改的平臺直接吊銷。(記者:張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