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描述過一種卓越企業的領導者:“他們往往不會站在前臺鋒芒畢露,成為媒體的寵兒、談論自己的理念或成為社會名流。他們大多像外星人,沉默內斂、不愛出風頭,甚至有點害羞,謙遜為懷的個人特質和不屈不撓的專業精神齊集一身。他們深藏在團隊后面,協調著團隊的交響樂。”
在追求個性張揚的互聯網時代,有一位企業家似乎讓人們看到了這樣的影子。
1987年,任正非,一個走投無路、郁郁寡歡的中年人花了2萬多元錢,在深圳南油集團的居民樓里創辦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最初只有幾名員工,主要業務是售賣交換機設備。
2019年,任正非創業32周年。華為已經成長為中國最成功的民營企業和最優秀的科技企業之一。2012年,華為取代愛立信,成為世界最大的通信設備生產商;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數據,2018年,華為的專利申請數量居世界首位;在2017年的世界500強榜單中,華為名列全球第72名。
華為公司管理顧問田濤曾在演講中稱,“今天的華為覆蓋了全球17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華為人,沒有人的地方也有華為提供的設備和服務。”可以說,華為的30余年,是充滿憂患、堅韌不拔的30余年,是血與淚的商業長征。
“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
任正非那一代創業者身上往往有著共同的特征:一貧如洗、胸懷大志。
多年以來,任正非極少接受采訪。外界對他思想的了解,絕大部分來自于他在華為的內部講話或信件。
2001年,任正非發表了六千多字的長文《華為的冬天》。他在文中對華為員工寫道:“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么辦?現在是春天吧?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要念著冬天的問題。IT業的冬天對別的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冬天,而對華為可能是冬天。華為的冬天可能來得更冷一些。我們還太嫩,我們公司經過十年的順利發展沒有經歷過挫折,不經過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確道路。磨難是一筆財富,而我們沒有經過磨難,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
彼時,華為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而任正非在大談失敗與磨難。
對于危機,華為保持著與生俱來的警惕。在華為創立十年時,任正非在一份內部講話中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么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也許正是這樣的憂患意識讓華為活過了最初的那十年。
2019年的春夏之交,華為的未雨綢繆讓華為再次經受住了考驗。針對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5月17日凌晨,華為心聲社區轉發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致員工的一封信:“華為多年前已經做出過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海思將啟用“備胎”計劃,兌現為公司對于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以確保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這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同日,華為總裁辦致信員工,信中表示,華為多年前已預計美國打壓,困難擋不住前進步伐。
任正非21日在接受媒體集中采訪時說,目前限制令會影響到華為的低端產品,但在高端產品特別是5G領域,華為絕對不會受影響。華為在包括芯片在內的關鍵零部件上保持有一定的量產能力,不會因為美方的“斷供”就導致負增長,企業預計今年的增速會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正增長。
“理論基礎創新:板凳要坐十年冷”
三十余載,中國與世界的經濟社會環境幾經更迭,但華為不為外界所擾,沒做過一寸房地產生意,對炒股與熱錢不聞不問,只想做好一件事情,就是長期堅守信息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領域。用任正非的話說,華為“只對準一個城墻口沖鋒”。
華為是一家ICT解決方案提供商,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必然離不開技術創新。在華為,有兩個“10%”的制度。其中之一是,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10%投入于科研。對這一制度的堅持,使華為成為了中國乃至全球最具研發沖擊力的科技公司。
據華為數據,在全球18萬華為人中,有接近一半的員工從事研發,幾乎“每兩個華為人中就有一位研發者”。華為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構建了能力中心。遍布全球的研發團隊,始終緊盯著主航道,確保華為不在非戰略競爭點消耗戰略競爭力量。在過去30余年中,華為有兩項指標長期高于利潤,即研發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
華為財報顯示,2018年研發費用達1015億元,投入占銷售收入14.1%。近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4800億元。長期且大量的創新投入,為驅動華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在技術創新中,華為尤其重視在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領域堅持探索和長期投入。任正非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曾說,高科技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沒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是不可能做成產業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論基礎的板凳不是坐10年的,可能要坐更長時間。
研發投入偏重基礎科學,這是華為的特色。許多人印象深刻,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發言時,任正非提到了勇闖“無人區”的觀點。他說,“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華為要求在理論基礎領域的研發投入占總研發投入的20%—30%。這種投入,成本高、見效慢、風險大,很少有企業涉足,但這種投入卻構建著華為未來的競爭力。
今年4月,華為的創新戰略迎來質變。在創新1.0時代,華為是基于客戶需求的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創新,升級后的創新2.0時代則是基于愿景驅動的理論突破和基礎技術發明。
5G極簡解決方案 “將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交給客戶”
創新投入越多,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大。5G是最好的例子。自2009年開展5G研發,今天的華為,能夠以比其他友商更快的速度為運營商帶來5G網絡。
如火如荼的5G競賽一旦開跑就沒有停下的可能,中國為了能在5G賽場上占據領先,投入巨大,華為亦是如此。在5G關鍵技術的加碼中,華為也曾遭遇低谷,不被外界認可,甚至被集體看衰。在5G吹響號角的2018年,華為5G迅速崛起,逐漸占領各大市場。然而,多個發達國家看到華為的快速發展,先后以安全為名限制華為進入。
“5G不是原子彈”,面對以美國為代表的種種“華為威脅論”,任正非試圖讓外界消除對華為的誤解,但收效甚微,因為華為在5G方面的實力有目共睹。
任正非將長碼和短碼列為5G的兩大關鍵技術。他曾表示,圍繞這兩個方程,數十年來幾十個公司上萬人在追隨研究,變成了標準,做過就知道有多難。盡管很難,但華為做到了。2016年11月,華為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編碼方案。如果把整個數據比作“貨車”,控制信道相當于控制貨車的行駛系統,華為以絕對優勢成為控制行駛系統的供應商。
當前,全球都希望加快5G大規模部署,但5G部署面臨一系列新問題,規模龐大首當其中。5G建設規模將大大超過3G/4G同期水平,應對這種復雜多變的部署壓力,唯有依靠極簡的解決方案。
“將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交給客戶”,這是華為的5G信條。為此,2019世界移動大會上,華為發布了5G極簡解決方案。這讓5G規模部署節奏加快。全球3G達到5億用戶用了10年,4G用了5年,業界估計,5G將只要3年。
5G部署真的能比4G更簡單嗎?1月份,華為在北京舉辦5G發布會,讓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有了肯定答案。在這次會上,華為首發了兩款可以直接用于商用的5G芯片。在移動通信近40年歷史上,通過華為與產業界的共同努力,5G首次實現了智能終端和系統幾乎同步成熟。
在通往5G的道路上,華為那些“業界首個”為推動5G商用部署從2020年提前一年至2019年做出了貢獻。強者自強,華為5G不斷拿下多個5G訂單。截至3月底,華為在全球簽訂40個5G商用合同,70000多個5G基站發往世界各地。
“我們相信,選擇華為的客戶,將贏得5G時代最佳的技術與商業競爭力;選擇華為的國家,將贏得下一波數字經濟的發展優勢。”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自信地說。
“在芯片領域一定要站起來,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華為海思一夜之間,研發產品全部“轉正”,是華為未雨綢繆下的一張牌,未來也將成為華為大部分終端產品的根基。
2018年,華為及榮耀雙品牌手機出貨量突破兩億臺,成為中國手機品牌銷售榜第一,也成為世界第三大手機品牌制造商。華為手機以48.4%的營收占比,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分支業務,同時也成為華為公司最大的業務單元。
華為在2011年推出了首款高端產品Ascend P1,由于芯片海思k3v2的技術不成熟導致產品遭遇滑鐵盧。痛定思痛,華為隨后研發的P6以孤注一擲的高定價為其贏得了400萬臺的銷量,一舉成功。
自此,華為在高端產品上的投入一發不可收拾。隨著麒麟芯片的越發成熟,后續發布的Mate系列及P系列全部搭載使用,最新發布的Mate20及P30系列開始全面啟用麒麟980芯片且是業界第一款應用在手機上的AI芯片。
麒麟芯片的成功使海思得到了任正非的肯定:“一定要站起來,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在用戶心里,華為已經成為高端手機的代名詞。
自2016年起,國內手機格局變為“華米OV”,頭部品牌集中度超過80%,華為更是成為了中國手機行業的NO.1。自此,在全球手機市場,華為有了與蘋果、三星正面抗衡的實力。
三十而立。在任正非看來,華為只是“剛啟航的航母”,將永遠聚焦在主航道上。他說,華為的技術理論架構模式,將推行“每比特成本下降的摩爾定律”,做網絡的不斷簡化。網絡不斷簡化的結果是,華為的銷售收入將會不斷減少,但受益的是整個社會。
2018年底,華為發布了《不經艱難困苦何來玉汝于成》的新年致辭。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表示:“每臨大事有靜氣,以法律遵從的確定性,應對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不因一時一事的惡性事件、挫折消沉了我們領先世界的銳氣。我們會越挫越勇,相反是這些極端不公平事件,把我們逼向了世界第一。”
無論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南極和北極,還是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瑪峰,亦或非洲的叢林和沙漠……人們都能享受到華為所提供的設備和服務支撐的通信便利。
30余年來,華為生于憂患。從一家一窮二白的初創企業,擴張、成長為全球行業領導者之一,背后凝聚著強大的意志與定力。這恰恰是中國經濟韌性強勁的縮影。無論外部風云如何變幻,最重要的就是上下同欲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自主創新,堅持艱苦奮斗。奮斗的民族才有前途,奮斗的個人才有前途,同樣,奮斗的企業才有未來。(文/陳聽雨 凌紀偉 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