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成安林
每年小滿時節,麥穗開始逐漸變得顆粒飽滿,溫縣祥云鎮古賢村的村民們都會到田間挑選一些顆粒不是太軟也不是太硬的麥粒,作為碾饌的前期準備。
5月18日天蒙蒙亮,村民張志軍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割麥、搓麥、去雜、瀝干、晾曬、炒制、調制、刷油、碾磨……48歲的他是村里制作碾饌的好手,他做的碾饌格外有名。
隨著吱吱的旋轉聲,一縷縷通體碧綠、鮮鮮嫩嫩的碾饌兒從兩扇磨盤中間紛紛落下,清新的香味隨即彌漫開來。
每道程序都不能馬虎,否則就會影響口感和味道。整個制作過程需要好幾個小時,民間有“碾饌兒好吃真難做,一碗碾饌兒汗濕襟”的說法。
“可這種難得的鮮美食品卻很受消費者歡迎。”炒制碾饌的張志軍微低著頭,擦著額頭上的汗,樂著說,“俺有四畝多地小麥,趁這段時間全部做成碾饌銷售出去,毛收入能達到兩三萬元。”
在這個村,像張志軍這樣的碾饌加工大戶有30多家,成為村里碾饌加工產業的“主力軍”,每年僅五六月份外銷的新鮮碾饌達3萬公斤,全年達5萬公斤。村里不少加工戶還將碾饌深加工,通過真空包裝、網上銷售等方式途徑,使得消費者四季都可以享受到碾饌美食。
據《溫縣縣志》記載,古賢村是“孔門十賢”之一的卜子夏出生地。村委書記黨志偉介紹說,古賢人加工“碾饌”的工藝,可追溯到清代初期,該村碾饌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傳統制作工藝和上乘的品質而聞名。近年來,村里依托自身位于國家農業產業園核心基地的區域優勢,將品質道地的溫小麥加工成碾饌,逐步做成特色產業,“綠碾饌”變成了富民的“大產業”,每年為村里增加收入近百萬元。
當日,該鎮組織舉辦了以“耕讀田園,問道古賢”為主題的碾饌美食文化節,讓村民們在各自農家院落現場展示碾饌制作流程,吸引了近萬名游客前來品嘗傳統綠色美食。因為游客爆棚,全村碾饌加工戶新出的碾饌早早被搶購一空。
“舉辦碾饌美食文化節,就是要碾饌搭臺,文化唱戲,促進鄉村振興,把這個文章做活做大。”溫縣縣委書記毛文明給古賢村子夏文化和碾饌文化作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