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11時30分,鄭州市東三環快速化工程隧道段建成試通車。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許俊文攝影
東三環隧道內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蔡君彥通訊員趙記文記者許俊文攝影
“通車啦!”11月30日上午11時30分,伴隨著現場工程人員的歡呼,鄭州市東三環(107輔道)快速化工程隧道段建成試通車,標志著鄭州市三環快速路全線閉合,暢通鄭州“井字+環形”快速路網完全形成。
“今后,在交通順暢的情況下,駕車從鄭州市區任何一個地方出發,大約15分鐘,都能駛入‘井字+環形’的快速路系統,再經過15分鐘,都能直達繞城高速、京港澳高速和連霍高速。”鄭州市建委城建處處長李錦林在現場表示,鄭州交通正式步入“半小時上高速”時代。
“咽喉部位”試通車鄭州三環開啟“真環轉”
對東三環(107輔道)快速化工程來說,東三環隧道可謂是“咽喉部位”,作為鄭州市首條雙向八車道的隧道工程,該隧道每個車道4米寬,雙幅隧道行車凈寬達32米,是鄭州市目前路幅最寬的交通隧道。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東三環隧道西側北入口看到,路面瀝青鋪設一新,在車道標識線的映襯下,更顯清新靚麗。
“我今天特別激動!東三環下穿隧道不通的話,所有三環都‘環’不起來,可以說,從今天起,鄭州開啟‘真環轉’。”鄭州東三環(107輔道)七標項目書記王成軍對記者說,他參與過北三環、西三環、隴海路高架等的修建,見證了鄭州交通日新月異的發展,也倍感自豪。而隨著東三環隧道試通車,人們駕車沿三環快速路可以轉一圈兒,領略鄭州東南西北的風景。
隧道段果然是“咽喉部位”!上午11時30分,現場人員移開路障不一會兒,很快就有車輛駛來,沿隧道疾馳而過。
從新建成試通車的隧道通行是什么感覺?記者乘車從北向南經過隧道體驗了一番。只見雙向八車道的隧道內,特別寬敞,車輛跑起來格外順暢,長約2.8公里的隧道,大約4分鐘就可快速通過。
在每幅隧道兩側,都有防撞側石,萬一發生意外碰撞,可以盡量避免對隧道結構的損壞。
齊心協力助暢通隧道施工突破多個難關
鄭州市東三環(107輔道)快速化工程是我省首個特大型PPP示范項目,位于鄭州市中心城區東部,該工程北起北四環,南至南四環,設計全長約14.66公里,全線采用高架+隧道的形式,高架主線和地面均為雙向八車道,設計時速高架、隧道80公里/小時,地面50公里/小時。其中,下穿隧道段北起金水東路,南至商都路,長約2.8公里,是該工程的控制性工程。
“三環難,難在下穿。”隧道施工方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東三環下穿隧道施工過程中,上跨地鐵1號線盾構區間、商鼎路高架橋樁基托換、七里河北路3米污水管遷改等,建設難度非常大,樣樣都是技術難關,施工方的“闖關”歷程也是驚心動魄。
比如,東三環隧道上跨鄭州地鐵1號線,最近距離只有1米,屬國內地鐵交叉施工距離最近,風險最高的項目。施工過程中,大膽采用新技術,實施“機器人+靜力水準儀”輔之人工效核的監測方式,對隧道施工實施24小時進行監測,整個施工過程地鐵盾構區間最大變形值為5.8mm,施工精度控制可謂極其精準在“毫米級”。
“東三環隧道能夠順利實現11月底試通車的目標,是多方齊心協力奮戰的結果,各工序的銜接可以精確到小時。”該負責人表示,這背后,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項目指揮部的精心組織,轄區政府、軌道公司、電力公司等管線遷改單位的積極配合,以及各參建單位團結一致、攻堅克難,一份30天的“戰果”可見一斑:攤鋪隧道內瀝青路面18萬平方米,鋪裝隧道頂防火板16萬平方米,隧道兩側裝飾板安裝4萬平方米,強弱電纜穿架10萬米,安裝照明燈、通風機、監控設備3000余臺套。
李錦林表示,東三環隧道試通車后,施工方將力爭春節前把隧道上方和兩側的地面道路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