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何為高質量發展?何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可能阻隔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障礙有哪些?如何切實掃清障礙,實現平衡而充分的發展?11月19日,在第九屆財新峰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范恒山看來,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是推動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過程中,政策由松向緊轉變所引起的一種必然反映。過去一段時間,國內經濟社會管理存在資金松、領域松、環保標準和金融監管等管理松。當前政策由松走向緊,導致出現很多變化,但“沒有這個緊,就難以有高質量的發展”。
如何在政策的松緊之間平衡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范恒山認為有三條路徑可以嘗試。第一,要“優環境”,關鍵要做到三點:一是規則透明,政策穩定,方向可預見,足以讓投資經營者形成舉動,充滿激情;二是讓投資者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可以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三是服務部門要真辦事,快辦事。
第二條路徑是“增動能”,全面調動經營者、勞動者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減少不合理的制度障礙,摒棄各種歧視性政策門檻,給予平等的社會權利和同等的發展機會。第三條路徑是“補短板”,包括城鄉區域發展的短板、關鍵核心技術和高質量供給的短板,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
在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是保證前者能夠實現的重要課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推進改革開放,始終是貫穿其中的兩條主線。也是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必須面對的兩個基本問題,正確解決這兩個問題關系著中國的未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主旨發言時表示。
吳敬璉對中國改革40年的歷程進行了回顧和簡要總結,他表示,提高發展質量的實質和核心是增進經濟效率的提高,但是對提高經濟效率和改革開放之間的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很長的認識過程。要實現從高速增長階段到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的目標,最重要的條件,是建立起一個好的體制。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構建這一體系制定了頂層設計和路線圖,既要求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能夠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也要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實現上述這兩方面的要求,就為高質量發展轉型提供了可期待的制度基礎。”吳敬璉稱。
“改進和優化改革推進的方式方法,是當前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應處理好全面改革與重點突破、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依法依規改革和“大膽闖大膽試”之間的關系。改革不能平均用力,而要找出經濟體制當中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取得突破。
張軍擴認為,效率、公平、可持續是高質量發展三個最主要的維度和最本質的要求。在效率方面,提高微觀效率有利于宏觀效率的提升和改善,宏觀效率的提高則主要依靠健全的市場體系和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公平性包括收入差距、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等方面,都需要保持合理的水平。在此基礎上,關鍵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高質量發展必須是生態環境友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