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杜燕)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看,1978年完成22.6億元,2017年完成近9000億元,年均增長18%。
今天,記者從北京市統計局了解到,改革開放40年來,投資建設在改變北京市城市面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空間布局、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社會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目標的確定,城市建設從快速擴張轉入平穩推進期,全市投資由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的新階段轉變。
投資規模擴大,對經濟增長形成重要支撐
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1978年完成22.6億元,2017年完成近9000億元,年均增長18%。其中,第一個十年(1978-1987年)年均增長20.8%,第二個十年(1988-1997年)年均增長21.7%,第三個十年(1998-2007年)年均增長14.5%,第四個十年(2008-2017年)年均增長9.2%,逐步進入提質增效的新階段。
投資結構改善,引導產業結構優化
投資結構改善引導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按照中央宏觀戰略部署,在不斷擴大投資總量、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力調整投資結構,引導優化產業結構。三大產業投資規模由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的6.3:48.4:45.3調整為2017年的1.1:10:88.9。“三二一”的產業投資格局不斷鞏固,經濟發展穩定性增強。
工業投資減量提質發展,帶動經濟結構轉型
1978-2017年,北京市工業投資累計完成1萬億元,年均增長12.9%,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1.4%。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及《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對城市定位的調整,一方面,高耗能工業投資大幅下降。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完成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2年的7.4%降為2017年的2.2%。另一方面,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2012-2017年高技術制造業累計完成投資914億元,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由20.1%提高至22.5%。高技術制造業投資的快速增長推動了全市以電子信息產業、光機電、現代生物產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形成,和以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制造業等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體系的發展。
新興服務業不斷涌現,提升經濟活力
40年來,北京市第三產業投資快速發展,累計完成投資7.9萬億元,年均增長20.1%,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2.1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前20年(1978-1997年),北京市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和教育業投資增長較快,年均增速分別為22.8%和27.6%,分別高于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0.9個和5.7個百分點。
1998年開始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房地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成為帶動第三產業主力軍,1998年到2011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增長18.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1998年的不到1/3提高到2011年的超過5成。
2012年以來,第三產業中新興服務業投資增長加快,進一步提升了經濟活力。2012-2017年,信息服務業、文體娛樂業、租商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速超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