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2日電 (呂騫)中國基金業20周年論壇和國際投資基金業協會2018年年會22日在北京召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致辭時表示,中國基金業20年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未來將通過鼓勵私募股權與創投基金積極參與企業并購重組、債轉股以及股權融資等措施,進一步推動基金行業健康發展。
劉士余表示,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國基金業自1998年啟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資產管理規模、資本實力、治理水平和服務能力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年的歷程是非凡的,變化是巨大的,成就是喜人的。
一是基金公司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在壯大資本實力和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日益積極的作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及各類資管計劃持有A股市值達到5萬億元,約占A股總市值的10%。公募基金管理了社保基金委托管理份額的八成并實現年化8.44%的業績回報。
二是公募基金越來越大眾化、普及化,正逐步成為普惠金融的重要載體。數以萬計、類型豐富的基金產品已經成為超過2億的中國老百姓理財的重要工具選擇。公募基金自成立以來,累計向持有人分紅超過1.7萬億元。
三是構建了以《基金法》為核心的法律規則體系和監管框架。形成了獨立托管、凈值管理、披露透明、誠信自律等一批既遵循國際慣例、又符合中國發展階段的制度規范,建立并完善了行政監管和自律管理相結合的基金監管體系。
四是基金業倡導的信義文化促進了財富管理行業的規范發展和法制完善,不斷引領和弘揚著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正日益改變大眾投資者的理財觀念。
劉士余提到,特別是近些年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快速發展,為促進長期資本形成、支持科技創新和國企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累計投資項目超過9萬個,形成資本金5萬多億元。最近三年,有并購基金參與的并購重組交易額達5.8萬億元,提供了IPO以外早期資本最重要的退出通道。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經發展成為支持實體經濟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中國的資本市場和基金業,已經形成了在發展中開放、在擴大開放中更穩健發展的格局。”劉士余介紹,證監會正在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的全面對外開放,優化完善滬深港通,扎實穩妥推進滬倫通;推動A股順利納入明晟新興市場指數(MSCI)和富時羅素國際指數;大幅放寬證券基金期貨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放開外國人開立A股賬戶政策,將在境外工作的外籍員工納入股權激勵范圍;放開外商獨資和合資私募管理人登記。
在推動基金行業健康發展方面,劉士余表示,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鼓勵私募股權與創投基金積極參與企業并購重組、債轉股以及股權融資。鼓勵各類各級政府管理的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和券商資管等設立股權并購基金,提升上市公司的融資便利,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有效防范股權質押風險。
二是充分發揮私募基金積極作用,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健全適應創投行業的差異化監管機制,研究完善并購重組領域創投基金所投企業上市解禁期與投資期限反向掛鉤機制。優先支持設立主要投資于民營企業的各類股權和債權投資基金。推動完善相應的財稅政策,進一步支持私募股權基金投向高新技術企業與產業。
三是大力發展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在稅收遞延政策支持下,做好養老基金產品儲備,養老金賬戶銜接及平臺建設工作,為明年公募基金納入養老金配置盤子做好準備。持續改進公募基金審批服務,加快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支持外資資管機構從事權益類資產的資管業務。
四是鼓勵基金公司依法實施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充分調動專業人才的積極性。五是完善基金銷售機制,推進基金投資顧問隊伍建設。
劉士余最后強調,基金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與資本市場發展息息相關。希望基金行業堅守信義義務,恪守專業精神,防范利益沖突,以專業誠信贏得投資人信任。希望基金行業堅持基金本質,不斷提高市場定價和價值投資能力,準確把握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趨勢,創新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實體經濟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希望基金業協會把信義義務落實為行業行為規范,加強自律管理,努力形成行業自我約束、規范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