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在《我就是演員》上表演《我的前半生》片段。
一部《蝸居》讓原本已經放棄演戲的李念再次有了自信。圖/視覺中國
不久前,曾因出演電視劇《蝸居》中海藻一角的李念站在了《我就是演員》的舞臺上。當年,她在劇中飾演的“第三者”甚至引發了全社會的討論。在事業剛剛有了起色后,她卻選擇結婚生子,隱退舞臺。
節目播出后,李念在微博上發表了一篇長文,“雖然沒能晉級,但我沒有遺憾。勝負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觀眾在這個舞臺上看到了更好的更成熟的李念,我想我已經完成了我的目標。”李念稱,生活中她想做一杯白開水,平和、清澈、溫柔的剛剛好,“但我從未放下過對演藝事業執著的愛。就像我在節目中說的,不管我嫁了什么人,生了幾個小孩,我都會回到這個舞臺上。不是大家所認識的海藻、也不是有些人口中所謂的闊太,我就是演員,我想做我自己。”
當年那個聞“海藻”色變的李念,如今早已學會享受表演帶來的樂趣,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她說,如今更希望觀眾在意的不是她,而是她飾演的角色。
意外“觸電”結果中了暑
李念出生在武漢的一個小縣城里,五年級時,有個劇組到她家鄉拍戲。當時需要一個小姑娘出演女主角的女兒,在那個年代,選演員沒有那么多途徑,劇組就想通過當地文化館招募。李念的媽媽正好是文化館的工作人員,近水樓臺先得月,文化館的叔叔阿姨們一直都覺得李念從小長得漂亮、可愛,大家都推薦她去試試,一見面導演就說:“這個好!”李念也沒多想,就去了。
“可能是因為劇中的那個小孩是個特單純的孩子,就像當時的我。所以我的表演也都是最自然的感情流露,現在想想,那就是最高級的表演。導演告訴我,這是我媽媽,那是我爸爸,搭戲的又都是老演員,馬上就入戲了。”
那部戲拍了什么李念已經不記得了,她唯一記得的就是拍一場站在麥田里等爸爸媽媽的戲,因為拍到了中暑,等她醒過來的時候已經完全不記得發生了什么,但還一直在問媽媽“這是哪,在拍哪場戲”。聽媽媽說,她睡了一天半。“后來劇組給我送了好多玩具,還有好吃的。就覺得拍戲太好了,一生病有這么多人關心。”
因為從小就是個挺內向的小孩,不太愛說話,這次經歷讓李念發現,自己可以在鏡頭前完全放松。“我從小受的教育都是很傳統的,父母老師說什么,都會照著做。但在鏡頭前,導演說要這樣做,我給了他一些新的東西,會得到表揚,就會覺得內心的小宇宙要爆發出來了,有種成就感。”
倒數第一考進舞蹈學校
李念從小看了很多章子怡的電影,“媽媽經常和我說,很多演員都是學舞蹈出身的,因為你首先得有個好的形體基礎。”彼時,立志要當演員的李念,便決定先從學舞蹈開始。
試想,一個舞蹈零基礎的孩子想要報考舞蹈職高,難度是怎樣的。
考試前李念特意找了老師培訓,結果對方說:“以你現在的條件和基礎,根本不可能考上我們學校,來這里的孩子都是從小學就開始練的。”聽完,李念哇的就哭了,把老師嚇壞了,趕緊安慰她:“那你就好好練吧,還有兩個禮拜的時間。”
兩周后,李念以倒數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當地的舞蹈職業高中。“當時真的拼命了,為了能學表演拼了。然后就是生扳,感覺腿和腰都要折了,到現在都覺得自己還有腰傷。”
之后的三年,她一直在“追趕”,“別人基礎好,早功、晚課練一下就可以回寢室了,只有我早上也去練,晚上也去練,每天的生活就是練功房、教室、寢室三點一線。因為練得太狠了,我的膝蓋完全沒好過。每天上課,如果做得不好,芭蕾舞老師還會直接用指甲掐你。”李念也后悔過,自己為什么要經歷這些,“我就想,我跟你們的目標不一樣,我的目標就是考進表演學校,我必須要在這三年里學會掌控我的形體。”
臨畢業時,李念已經練到了班上的前幾名。當她說要去學表演時,班主任老師堅決反對,“她說你好不容易熬了三年,很有希望能考上舞蹈專業的大學本科,為什么要放棄,你的腦子是不是有問題。從沒學過表演,卻要跑到上海、北京,跟全國的女孩子去競爭,普通話也講不好,什么優勢都沒有。你以為人家鞏俐、章子怡,都是這么容易就成功的嗎?”老師越這么說,李念越想證明自己。
進上戲就是災難和折磨
李念如今回想自己考入上戲的經歷,覺得簡直是場災難。進入三試時,老師出了一個即興表演的題目,在一個風沙很大的夜晚,地上全是水,根本無法前行??忌粋€接一個從左邊走到右邊,要表演出在那個環境下行走的狀態。
前面的學生都是那種艱難地挪步,或是風沙吹到眼睛里的狀態。“到我這,就想干脆來個特別的吧!于是大喊了一聲:好大的風沙呀!完全是舞蹈式的表演,我記得當時全場爆笑。有個老師說我的表演就是個笑話,不過也因此,讓人印象深刻。他們覺得這女孩就是一張白紙,先天條件不錯,性格也有意思,可能會有很多導演喜歡。”
藝考艱難地過了三試,接下來的文化課考試對讀了三年舞蹈職高的李念也是一大考驗。
“我家條件一般,但我爸還是給我在武漢請了一個家教,那個老師特厲害,一個人可以教數學、語文、物理、化學四門功課。我在他家旁邊租了個一居室,奶奶和我媽輪流去照顧我。”基本每天睜開眼就學習,晚上困到不行了才回家。突擊了一個半月,又是卡著分數線,李念考進了上戲。
但此時,她的噩夢才剛剛開始,“大一一年,我整個人都是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每天都在擔心自己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收拾鋪蓋回家了。”到了大二,多了臺詞課,更不行了,“我跟雷佳音還有班上兩個女孩一組做臺詞表演,雷佳音就是臺詞王,背詞快,說得又很有畫面感。我就不行,看到課程表上有臺詞課,就感覺天都黑了。”那幾年李念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過來的,“我都想過,要不回家算了,我可能真的是來錯了,不適合當演員。”
第一次拍戲遇到陳道明
大三實習期,老師推薦李念去劇組面試,結果被選中出演電視劇《茉莉花》,飾演陳道明的女兒。“我就是通過這部戲開的竅。”
那也是李念第一次見到所謂的老藝術是如何拍戲的,原來陳道明在進組前就做好了所有功課,包括在鏡頭面前如何把握表演分寸、眼神。
“他說,他在這兒演的時候,其實靈魂是出竅的,正在監視器前看著自己呢。我當時覺得這種表演方式好恐怖,但現在我理解了,一個好演員真的是可以靈魂出竅站在攝像機面前,站在導演和編劇的角度審視自己表演的角色的。”
那個時候,李念完全沒有鏡頭感,經常是沒有拍到她,就已經哭得稀里嘩啦了,等機器對著她的時候,又哭不出來。“這些經驗和鏡頭感絕對不是一兩天可以練出來的,演員多年的經驗和生活中的閱歷會帶給你心理上的成熟,以及鏡頭前的成熟。”
而這第一次的表演,陳道明把李念保護得很好,“他盡量不跟我聊戲,都是聊生活中的事兒。拍攝時,哪怕我擋了他的位置、他的鏡頭,他都會很合理地、流暢地轉到他的機位。我會覺得很內疚,但陳老師從來沒有因此責怪過我,所以陳老師真的不是外界傳的那樣,什么大牌啊之類的。”
《茉莉花》后,李念簽了經紀公司,但后面接拍的幾部戲,反響都不太好,且總給她安排雜志拍攝的工作。不久后,她選擇了解約,開始自己跑組面試。
《蝸居》改變人生
跑組那段時間,李念遭遇了潛規則。當時,她通過面試得到了一部戲女一號的角色,但開機后一直沒拍她的戲,得到的答案是,“制片方的老板說,要不就以便宜的價格接這個戲,要不就做他女朋友。”她當下就決定不干了,“大不了回學校被同學們笑死”。
李念想著以后不演戲了,學好英語,去美國學設計,做服裝設計師。就在這時,她遇到了《蝸居》的導演滕華濤。“當時一個經紀人姐姐約我出來喝茶,沒想到她把滕華濤導演也約出來了,我也不知道他是誰,所以也沒跟他說話。滕導突然問我,你既然不想演戲,為什么今天來跟我見面,浪費我的時間。我說我沒來面試,今天就是姐姐叫我出來喝個茶。他問我為什么不想演戲,我說受太多打擊了,碰到潛規則,也不會處理,做演員需要的情商、智商我都沒有。也許,他從我身上看到了海藻的那種簡單和直接,剛剛步入社會,又被社會欺負的那種柔柔弱弱的感覺。”滕華濤就說:“你不是要去國外上學嗎?也不能啃老啊,不如自己賺點學費再出去上學。”李念心想,這倒是個好主意。
去《蝸居》劇組面試時,有六個女孩,三家投資方都有自己簽約的演員。幾位主演海清、文章、張嘉譯和導演滕華濤也在場。“記得我當時一共演6場戲,演完后也沒多待,就走了,心想這下可死心了吧,沒想到導演打電話說定了我。”李念當時真的很意外,“因為其他幾個演員都有代表作,有一個算是一線藝人,特想演這個角色,甚至打了五折價。我問導演為什么不選那個有名的女演員,導演說他就是不想讓觀眾有代入感。所以我真的挺感謝他的,改變了我的人生。”
趁年輕想再拍幾部好戲
《蝸居》后,李念火了。“我很清楚這部戲給了我多大的幫助,因為出門就會被認出來,連上廁所都有人跟著拍,還有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的粉絲。就覺得完全沒有自由了,上學的事更是泡湯了,不如繼續當演員。”
李念重新簽了一家公司,以前根本夠不著的劇本開始來找她。當各種類型的劇本拿過來后,她慌了,“我的閱歷不夠,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有時看到一個好劇本、一個好角色,但覺得自己演不了,沒這個自信。我說完蛋了,我的演藝生涯又要斷了。老天給了我一次機會跟陳道明老師合作,現在來了這么多劇本讓我選,這是第二次機會,不會再有第三次了,我不能重蹈覆轍,這一次我選擇暫退,我要回到生活里面踏踏實實地去學習。”
正在這個時候,李念遇到了她的老公,“他是一個在生活節奏上和我一致的人。”李念的理想生活中,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一個陪伴,想說話的時候就說,不想說話的時候安靜地看著對方就足以了。“每天在劇組,不是哭啊就是笑啊鬧啊,覺得自己像個瘋子,回到家就不想說話。我老公可以接受一個這樣的我,所以我也想和他好好過日子。”
前不久,李念站上了《我就是演員》的舞臺,她說她不是來比賽的,就是想通過這個圈內人都會關注的節目,告訴大家她回來了。和很多因為婚變而復出的女演員不同,李念如今過得很幸福。“我也算對得起我老公了,一兒一女湊成個好字,對這個家沒有任何愧疚了。”這些年的閱歷,也讓李念對角色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我在心里已經準備好了,現在是我最好的狀態,趁年輕想再創作幾個好的角色和作品,哪怕是像《遠大前程》里露伶春那樣的小角色,我也滿足了。”
【新鮮問答】
新京報:拍完《蝸居》后,很多人會不自覺地把你和海藻聯系到一起,你當時的心理強大到承受這個角色帶來的榮譽或謾罵嗎?
李念:我當時特排斥,因為有些人看到直接叫我海藻,甚至是小三兒,可是我只是個演員,我有我自己的名字。往好的方面想,是那個角色太深入人心了。當時滕華濤導演說,你難過什么,你現在這么紅,這么多原來你根本夠不著的戲,現在來找你了,你的學費也掙到了。
新京報:演藝圈的新人更迭速度很快,許多年輕觀眾對你、對海藻并不是那么熟悉,你會在意這些嗎?
李念:可能以前我會在意,但現在真的沒了。為什么我說現在是我最好的狀態,因為經過幾年的沉淀,我反而又找回了那個最初的、沒有雜念的我。我可以一心一意地去研究表演、研究一部戲。
原來我會認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為一線的人,肯定不是好演員。但現在我看到了很多不是一線的老演員、老藝術家,他們就是我心中最好的演員,他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小人物,在我心里的位置比那些一線演員還要高。
我曾發過一個朋友圈,日子是日子,工作是工作,演員是演員,明星是明星。我現在只想做一個演員,在表演上找到自己,不在乎有多少人認識我。我甚至希望在生活里大家不要在意我,關注我的角色,更喜歡他們叫我海藻、叫我露伶春,叫我演的每一個角色的名字。(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坤玉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