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潘粵明都被各種本應與演員這一職業無關的新聞圍繞著。身處輿論風口浪尖,卻不是因為表演本身,對任何演員來說,都是不想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直到2017年夏天,《白夜追兇》大火讓潘粵明以“演員”的身份重回觀眾視野。一時間,對其演技的褒獎鋪天蓋地,片約、綜藝、活動邀約紛至,出道了20多年,潘粵明體驗了一回“一夜爆紅”。
生活之于人的饋贈,不僅是看得見的得與失,更多的是得失間的博弈——進,不是贏,退,也不是輸。經歷過大悲大喜的潘粵明,對這一點的理解更加透徹。如今的他,更像是一個普通的白領,上班拍戲,下班聚會,畫畫畫、喝喝茶,是“佛系”了嗎?是,又仿佛不是,潘粵明在“劫難”與“重生”之間,打了一場漂亮的太極。
“詩意生活”是一種態度
此次潘粵明接受記者采訪,是緣于一檔正在深圳衛視播出的綜藝節目《詩意中國》。選擇參加這樣一檔文化類綜藝,是因為潘粵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因為節目主理人趙普是自己的多年好友,也是因為他希望能夠通過節目“漲漲知識”。
近年來,國內綜藝節目經歷了相親、選秀、知識問答等多個內容取向,2017年至今,文化類節目的脫穎而出使得國內綜藝節目熱度再度升溫。此類節目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歷史為切入點策劃相關內容,內涵更加豐富,立意更加深遠。而《詩意中國》正是用推理的形式追溯中國綿延千年的詩意生活,讓當代年輕人更懂得精致生活的奧妙。
談及理想中的“詩意生活”,潘粵明認為“態度”尤為重要,“生活中充滿‘雞毛蒜皮’、‘鍋碗瓢盆’,有很多阻力或者是矛盾,是比較現實的。但是人應該帶著一種向往,或者是一種美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每一天,嶄新的一天”。
潘粵明介紹,《詩意中國》更注重文化和節目之間的結合,通過有趣的游戲讓觀眾在歡樂之余了解到更多知識。節目名稱看起來詩情畫意,過程中卻充滿了推理與燒腦,潘粵明表示,做節目是需要有知識儲備的,他抱著學習的態度,與節目中的前輩、老師交流,“多聽聽他們講他們眼中的中國,包括對生活的理解,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營養”。
在得失之間打了場太極
2017年,潘粵明迎來了事業上的“觸底反彈”。《白夜追兇》大火之后,潘粵明的片約又多了起來。這對于以演員為職業的他來說,顯得如魚得水。在塑造角色上,潘粵明突破了“顏值”的限制,有了更加多樣性的選擇。他認為,演員無論是“好看”、“順眼”還是“難看”、“頹廢”,都只是一部戲里的一個元素,“作品是整體的工程,自己只要能夠給這樣的題材帶來突破,就是加分了”。
談及未來希望塑造的角色類型,潘粵明希望“演一個是一個”,“角色種類太繁多了,有沒有能力(演好)或者說有沒有這個機緣,都不是我說了算的。我希望能碰上好劇本,全心全意地演出來,如果遇到克服不了的東西,也希望能夠有迎刃而解的運氣”。
“我愛畫畫,它也給予我回饋!”工作多了,應酬多了,潘粵明卻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畫筆,用他自己的話說,“有空沒空都要畫”。在潘粵明看來,畫畫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是身與心之間溝通的符號,畫的是什么、好不好看都不重要,關鍵是一種感情的升華。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這些年來,在得與失之間博弈,潘粵明像是打了一場太極。經歷了生活饋贈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經歷了男人四十的不惑與煩躁,如今的他掌握著自己的節奏,淡然且平和,生活有條不紊,寫寫字、畫畫畫、喝喝茶,是“佛系”了嗎?是,又不是,更多的是他與內心的一種和解吧。(文/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