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貿易暢通】
在互利共贏中走向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貿易暢通五年成果綜述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兩千多年前,滿載貨物的駝隊踏上古老的絲綢之路,開啟了古代中國與亞非歐國家貿易往來的先河。今天,“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周年,我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往來不斷擴大,貿易總額已經超過5萬億美元,成為25個沿線國家最大貿易伙伴。
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五年來,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時代大潮下,我國通過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打開了對外開放發展的新空間,繪就了與世界互利共贏發展的新藍圖。
擴大貿易往來,促進經濟共同繁榮
在寧波港梅山港區梅西滾裝碼頭,一輛輛嶄新的國產汽車井然有序地駛入外貿滾裝船中,等待運至北非、中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在三一重工集團位于新疆的西北產業園,產品向中亞地區的貿易布局正在展開,集團70%的海外收益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
在各地,“一帶一路”正在成為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紐帶,越來越多企業的外貿“路線圖”加快指向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從全國來看,進出口總額在1萬億元以上的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成為與沿線國家開展貿易合作最為密切的省市。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2018“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14403.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高于我國整體外貿增速5.9個百分點,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6.2%,與“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五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增進戰略互信,凝聚共識,國際貿易合作水平不斷加深。當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已經寫入聯合國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已有10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我國簽署118份“一帶一路”方面的合作協議。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的今天,“一帶一路”倡議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7年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布的《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中,各參與方均同意,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背景下,有必要在尊重各國發展目標的同時,推動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抵制保護主義。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30%。中國跟‘一帶一路’國家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有利于分享相互發展的機遇。過去幾年,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共同努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貢獻了新的模式。
深化雙向投資合作,形成優勢互補
“‘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帶來了商機和國際化發展機遇,要把中國制造業的工業能力、研發和服務能力在當地扎根,與當地合作共贏。”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說。作為布局國際市場的先驅者,這家老牌企業近年來依托“一帶一路”,逐步建成輻射歐洲市場的波蘭工廠、輻射東南亞市場的越南工廠、輻射北美和中美市場的墨西哥工廠以及與埃及、巴西的合資工廠。
2015年,由中國華電集團建設運營的印尼巴厘島一期燃煤電廠項目投產運營,解決了巴厘島40%以上的電量。中石油在“一帶一路”沿線19個國家共執行近50個油氣合作項目,促進了相關國家的油氣供應和經濟社會發展。
貿易互通推動了投資聯動。在裝備制造、化工機械、電力、信息技術等諸多重要領域,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以直接投資、融資收購、設立分公司、技術輸出等方式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也成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生力軍。
五年來,我國始終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興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既打開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窗口,也推動了與東道國的共同發展。
數據顯示,五年來,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年均增長7.2%,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超過5000億美元,年均增長19.2%。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更多產品、服務、技術、資本也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五年來,我國不斷放寬外資準入領域,營造高標準國際營商環境,吸引沿線國家來華投資。今年前7個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同比增長29.8%,遠高于同期外商對華投資增速。
“要創新貿易合作方式,促進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創新性領域快速發展,要推進‘絲路電商’,把電商、大數據等現代最新的科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當前,阿里云設立了香港、新加坡、迪拜、歐洲等數據中心,推動信息技術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
通過加強雙向投資與貿易的聯動,縮小各國經濟差距,實現共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把各國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互補,互利共贏,共同分享發展的機遇。中方存在著傳統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新的優勢也在形成,通過雙方合作、三方合作、多方合作,可以把‘一帶一路’上各種優勢結合起來,為沿線國家帶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寧吉喆表示。
推進平臺建設,促進貿易便利化
錢克明指出,推進“一帶一路”,要加快推進對外開放平臺的建設,包括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也包括跨境經濟合作區和境外經濟合作區等。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也要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共建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推動形成一個“一帶一路”的大市場。
中國河口-越南老街跨境合作區、中國-老撾跨境經濟合作區、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一大批經濟合作區的建設,增進了優勢互補,加大了區域價值鏈投資,已經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的有效平臺。當前,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82個,累計投資289億美元,入區企業3995家,為當地創造24.4萬個就業崗位。
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提升了我國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目前已經擴展到了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等內陸地區,成為中西部城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窗口,推動開放空間從沿海向內陸延伸。
目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正在形成,我國已經與巴基斯坦、新加坡等13個沿線國家簽署或升級了5個貿易協定,還與歐亞經濟聯盟簽署經貿合作協定,與俄羅斯完成歐亞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聯合可行性研究。
近年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南亞博覽會、中國-亞歐博覽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等展會成功開展,促進了企業的交流合作;今年11月即將啟動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已有138個國家和地區、3個國際組織、2800多家企業確認參展。
從經濟合作園區、自貿區建設到博覽會的舉辦,平臺的打造為提升各國經貿合作水平、促進貿易便利化與自由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五年來,一系列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措施落地。“單一窗口”與我國“電子口岸”建設中,建立了統一的政府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進出口手續簽注一體化極大簡化了進出口程序;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不斷深入推進,實現了貿易投資便利化;同時,通過加強政策與機制的互聯互通,消除政策壁壘,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貿易體制機制創新,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