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是內容創業的下一個風口。”一年多前,有業內人士曾如此斷定。一年多后,一個個短視頻品牌興起,如此火爆的短視頻,究竟是全媒體標配,還是雞肋?對于觀看者來講,短視頻是否“有毒”?《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發現,許多由傳統媒體人創辦的短視頻公司正在短視頻浪潮中“淘金”,而逐漸冷靜下來的觀看者,也對其慢慢適應并作出理性判斷。
誰是短視頻背后推手
相關資料顯示,短視頻行業上游的內容創作者主要分為PGC(專業生產內容)和UGC(用戶生產內容),其中PGC變現能力強,而UGC的創作活力對平臺生態的形成至關重要;行業下游的短視頻平臺則各具特色,工具類平臺走向社區化,資訊類平臺擅長橫向聯合,社區類平臺用戶黏性較高。
從內容生產端來看,過去幾年里,大量媒體人、視頻愛好者紛紛涌入短視頻領域,制作的內容越來越多,供給越來越豐富。從內容分發端來看,除今日頭條、騰訊、秒拍等,大量的互聯網媒體平臺甚至電商平臺也加入其中,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平臺都有了自己的短視頻入口。從消費端來看,使用短視頻的人數增長速度非常快,用戶已經越來越習慣于通過短視頻獲取自己想要的內容。
不過,任何行業都有生命周期,2018年上半年,短視頻發展似乎已近頂峰,但增速放緩并不代表需求下滑,而是形成一種常態。
“目前來看,內容、分發、消費者3個端口都已經成熟。”即刻視頻創始人王留全認為,這3個端口同時成熟之后,也意味著短視頻這個行業到了生命周期的最高峰,當下短視頻已處于下半場。
“此時,垂直、深度以及商業化是短視頻公司應該思考的3個方向。而逐漸冷靜下來的短視頻從業者慢慢達成了一種共識——短視頻成為內容傳播的一種新載體,人人都是短視頻內容的消費者。”在王留全看來,現如今,PGC與UGC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人人都是生產者——“你”才是真正的推手。
短視頻價值由誰決定
當流量、帶寬、資費、終端等都不再成為問題,尤其是在視頻移動化、資訊視頻化和視頻社交化的趨勢帶動下,短視頻營銷正在成為新的品牌營銷風口。
這幾年,短視頻可謂如火如荼。近一年來,處于風口上的今日頭條更是將短視頻視為下一個風口,在短視頻領域布局頻繁。除此之外,騰訊、阿里、百度等巨頭以及初創企業也相繼入局短視頻,其熱鬧程度不亞于當年直播行業的“大戰”。
這一年中,人人都說短視頻是大趨勢,市場中的短視頻平臺已多達100多個,除了已有的短視頻平臺在奮力拼殺外,還有更多的新面孔進入短視頻戰場。
“不少人用‘有毒’來形容短視頻,時長短、門檻低、傳播廣的它正在成為一種‘精神藥品’,人們不斷地懷揣好奇點開下一個有趣的短視頻,而完全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宮承波曾如此描述短視頻,他認為,短視頻的火爆隱含著大眾視覺消費的轉向,與注重觀賞性的電視劇、電影不同,大眾對短視頻的消費從一開始就不是以“審美”為導向的,而是帶有“后現代”特征。
因此,短視頻是否“有毒”,不在于它的形式多么便捷、迅速,而在于觀看者對于每段視頻價值的判斷,以及對自己“消費時間”的把握。
短視頻是傳播手段而非目的
今年上半年,短視頻領域迎來監管風暴,《人民日報》發文評“短視頻上癮”現象,直指很多短視頻傳播及時行樂、違反秩序等非主流觀念,在“審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呼吁“警惕短視頻的負面效應”。
其實,此前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已經被下架。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一步加強了對PGC、UGC等短視頻的管理,將監管重心轉移到網民上傳渠道以及境外非法內容上,從制作、播出、冠名等不同方面提出了相關要求。
當下,對短視頻的監管風暴還在持續升級中,短視頻平臺迎來了史上最嚴監管,嚴格的監管政策試圖清朗互聯網空間視聽環境,業內人士判斷,對短視頻平臺來說,特定內容才是剛需。因此,在監管形式不斷趨嚴的背景下,如何把握短視頻這個風口,以及這個風口能持續多久,都值得深思。
在王留全看來,短視頻不會取代文、圖內容,但需要盡可能運用它,成為日常,“畢竟,短視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